矿床地质特征

如题所述

阿希金矿床总体呈南北向展布,可以分为东西两个矿带,其中火山机构西缘矿化带是该矿床最主要的成矿带。矿带总长为1280m,严格受张性断裂F2的控制,总体呈向南西凸出的弧形带状分布。矿带北部走向近南北向,南部走向转为140°,再南渐变为东西向,总体倾向东,倾角60°~80°。矿化带内共圈出7个矿体,其中1号矿体规模最大,占总量的90%以上;东矿化带由3个右型斜列小矿体构成,仅在地表局部揭露,矿化带倾向北东,倾角72°。另外,在西矿带东部的阿恰勒河组底部砾岩中发育有沉积砾岩型金矿化,大部分被上覆阿恰勒河组沉积岩所覆盖,仅在局部地表露头做过追索工作,倾向西南,倾角70°。

(一)矿体地质特征

该矿床由两种成因形成的8个矿体组成,其中火山热液型7个,沉积型1个,各矿体呈近平行排列。1号矿体规模最大,控制长990m,延深450m,最大厚度35m,一般厚11~15m,平均品位5.85×10-6,其资源量占矿床总资源量的90%以上(见图5-1)。

1.形态、规模

1号矿体呈厚大的似板状体,沿走向、倾向都具有膨大、狭缩的波状起伏,局部直立或倒转,上陡下缓,向深部变薄乃至分叉尖灭。矿体南部至43线逐渐尖灭,向北以50°侧伏,上部由阿恰勒河组覆盖。矿体在1410m水平上从南30线至北56线连续存在,最大控制深度达1150m水平。在1300m水平以下矿体出现分叉,不连续(图5-3)。1号矿体又被划分为8个小矿体,其中1-1矿体规模最大,金储量占整个1号矿体的93.9%,其他小矿体,都以5~10m的间距呈条带状分布在1号主矿体的上盘。

图5-3 阿希金矿24勘探线剖面图

2号矿体控制长560m,最大斜深255m,平均厚度3.42m,平均品位6.24×10-6,呈波状起伏的脉状,产状与1号矿体接近。

沉积砾岩型矿体分布在阿恰勒河组与下伏大哈拉军山组的不整合面上,主要受古地形的制约,似层状,厚度变化较大。主要分布在8~64线,长560m,宽275m,倾向30°,倾角15°~30°。单个矿体最大厚度为8.19m,平均3.37m,向北和向东变薄直至尖灭。矿体主要由主矿体的石英脉型矿体以及各种含矿角砾组成,矿体品位变化较大,一般为1×10-6~5×10-6,个别点高达25.83×10-6,平均2.56×10-6

2.有用组分分布特征

矿体有用组份的分布与矿石类型有关,1号矿体北部16~40线石英脉膨大,矿体有用组分的分布较集中。8线以南主要以蚀变岩型矿石为主,只有当硅化较强或有石英细脉发育时,可达工业品位。1号矿体以石英为中心上盘为蚀变岩,下盘为破碎带角砾岩,下盘破碎带角砾岩型矿石的品位与石英角砾的含量多少紧密相关。石英脉呈带状对称分布,氧化色以褐红色为中心向外依次为土黄色和白色,褐红色石英品位最高。其他小支脉矿体主要是以蚀变岩型矿石为主。主要金属矿物为银金矿、黄铁矿、白铁矿、毒砂和褐铁矿等;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绢云母等。矿石品位的高低和黄铁绢英岩化、硅化强弱以及石英细脉的发育有关。南矿化带矿体主要是蚀变岩型矿体,后期的碳酸盐脉发育,只有当黄铁绢英岩化、硅化较强及石英细脉发育的地段,其品位达工业要求。

(二)矿石类型及结构构造

根据自然类型将矿石分为氧化矿、混合矿和原生矿。氧化矿主要分布在距地表50~70m的深度范围内。由于构造运动形成的断层泥渗水性差,故氧化程度较差。氧化石英脉型矿石主要呈褐红色和土黄色,具多孔状、蜂窝状、皮壳-环带状构造;氧化蚀变岩型矿石呈黄褐色,具斑点状、环状构造,两者均具交代残余结构。

根据矿石的物质组分、结构、构造等可分为石英脉型、蚀变岩型和角砾岩型。石英脉型矿石在矿体中连续分布,主要由灰白色和烟灰色石英组成,金属硫化物如黄铁矿等呈脉状、星点浸染状分布,矿石结构呈半自形、他形、交代残余等。蚀变岩型矿石主要分布在矿体上、下盘,是由近矿围岩经强烈硅化、绢云母化和粘土化蚀变交代而成,矿化的强弱与硅化交代及叠加石英脉的存在与否有关,金属硫化物呈脉状、星点浸染状。角砾岩型矿石是石英脉型矿石和蚀变岩型矿石经过构造改造挤压破碎后呈角砾状,被断层泥胶结,强烈破碎段黄铁矿等硫化物被挤压磨圆并析出单质硫,主要分布在矿体底板和36~44线间南北向和北北西向断裂交汇处。

尽管阿希金矿的矿石类型和成因机制不同,但总体上矿石的结构、构造简单。矿石结构为他形显微微粒结构和他形显微细粒结构,交代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和碎裂、碎斑结构等(图版Ⅵ-1~8)。矿石构造为星点浸染状构造、角砾状构造、脉状构造和条带状构造等。

(三)围岩蚀变

阿希金矿围岩蚀变按成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火山活动过程中火山热液有关的自变质作用,即青磐岩化;另一类是与火山期后成矿热液有关的近矿蚀变作用,包括硅化、黄铁绢英岩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等。近矿热液蚀变矿物组合包括:冰长石-石英组合、绢云母-石英-方解石组合、绢云母-石英-冰长石-方解石组合、绢云母-水白云母-石英-方解石组合、绢云母-次(纤)闪石-水白云母-石英-方解石组合、黄铁矿-绢云母-石英-方解石组合、绢云母-方解石组合。自变质蚀变矿物组合包括:蛇纹石-黄铁矿-绿泥石-方解石组合、绢云母-石英-绿泥石-方解石组合。

硅化:是由富SiO2的含矿热液沿张性构造破碎带上升充填形成石英脉,并强烈交代周围的岩石,硅化过程是金主要的沉淀成矿过程。黄铁绢英岩化:是在富含H2O,S,K,Si热液作用下安山玢岩等原岩被绢云母、石英交代,原岩中暗色矿物(辉石、角闪石)及少量金属矿物在绢英岩化过程中析出的铁与硫结合成星散状黄铁矿。绿泥石化:是蚀变早期产物,由绿泥石交代岩石中的辉石、角闪石和基质中玻璃质而成。碳酸盐化:是蚀变晚期产物,方解石、白云石和石英一起构成石英碳酸盐脉沿断裂构造充填而成。

(四)成矿阶段划分及矿物组合

根据矿石组构、成因和产出特征,1号矿体的矿物生成顺序分为火山期、火山期后热液蚀变期和表生期3个成矿期(李本海等,1994;毋瑞身等,1995;贾斌等,2001a)。火山期后热液蚀变期又分为黄铁矿-绢云母-石英阶段、金-硫化物-石英阶段和碳酸盐-石英-碳酸盐阶段。金矿化主要形成于金-硫化物-石英阶段,由深部含矿热液沿断裂和破碎带的充填交代而成。

第一阶段为隐晶质SiO2(玉髓状)-显微粒状石英-微粒黄铁矿阶段:呈面型,分布较广,所形成的石英脉呈浅灰白色,石英粒度均非常细小,少量以立方体晶形为主的黄铁矿呈稀疏浸染状分布,金品位低。该阶段的形成时限大概为340Ma(Rb-Sr法,李华芹等,1998)。

第二阶段为微细粒石英-黄铁矿-白铁矿(-毒砂)石英脉阶段:是金矿的主成矿阶段。形成了规模大的烟灰色石英脉,含有一定量的多金属硫化物,金属矿物为自然金、银金矿、黄铁矿、白铁矿、毒砂、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磁黄铁矿、赤铁矿、镜铁矿、褐铁矿、斑铜矿、铜蓝和孔雀石等。非金属矿物为石英、绢云母、白云母、方解石、冰长石、绿泥石、重晶石和玉髓。所形成的石英粒度较第一阶段稍大,黄铁矿为立方体和五角十二面体的自形—半自形晶及他形晶的集合体沿火山角砾边缘或其中的裂隙分布形成细脉状、网环状结构,少数他形晶集合体,白铁矿为板条状自形—半自形晶。该阶段石英脉的形成时间约为312Ma(Rb-Sr法,据李华芹等,1998)。

第三阶段为石英-碳酸盐阶段,石英呈团块状,分布很局限,此阶段形成少量他形粒状黄铁矿和少量放射状白铁矿,碳酸盐矿物主要为方解石,叠加在前两个成矿阶段所形成的脉体之上。该阶段石英脉的形成时间约为301Ma(Rb-Sr法,据李华芹等,1998)。

阿希金矿原生矿石的矿物组成基本一致,目前已经发现有40余种,其中包括锆石、榍石、尖晶石、金红石和磷灰石等原岩残留的副矿物(毋瑞身等,1995)。据李本海等(1994)的研究,阿希金矿1号矿体矿石的主要金属矿物有银金矿、含银自然金、黄铁矿、白铁矿、毒砂、褐铁矿,次要金属矿物为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黝铜矿,有微量的自然金、磁黄铁矿、浓红银矿、硫锑铜银矿、锡银矿、锡铅矿、锡方铅矿、锌铜矿、自然锌、蓝辉铜矿、斑铜矿、铜蓝、蓝铜矿、角银矿、赤铁矿、磁铁矿、菱铁矿、金红石、石榴石和白钛矿等。主要的金矿物为自然金和银金矿。

主要的非金属矿物为石英、绢云母、水白云母,其次为方解石、白云石和斜长石,还含有少量的铁白云石、白云母、绿泥石、重晶石、磷灰石和冰长石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