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乖佛教?

如题所述

  小乘佛教也叫做“小乘教”,略称“小乘”,梵文音译“希那衍那”。今学术界沿用之,已无贬义。亦称“二乘”,及“声闻乘”、“缘觉乘”。其主要经典是后来在各部派中形成的经、律、论三藏。小乘佛教在中国曾相当流行,中国最早流行的禅数学以及此后的[田比]昙学、成实学、俱舍学等,均属小乘类。中国的律学和唐代创始的律宗,皆以小乘律本为依据。现小乘佛教主要流行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南亚及东南亚各国,他们自称“上座部佛教”,不接受“小乘”的称号。中国云南上座部佛教,也属于这个系统。
  在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逝世后,佛教内部由于对释迦牟尼所说的教义有不同的理解和阐发,先后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派别。按照其教理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形成时期的先后,可归纳为大乘和小乘两大基本派别。
  “乘”是梵文yana(音读“衍那”)的意译,指运载工具,比喻佛法济渡众生,象舟,车能载人由此达彼一样。“小乘”(Hinayana ,音读“希那衍那”),原为大乘佛教(Mahayana,音读“摩诃衍那”)出现后(约公元一世纪左右),对以前原始佛教(指公元前六世纪至四世纪时期,释迦牟尼及其三、四传弟子时的佛教)和部派佛教(指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一世纪时期上座部、大众部各部派佛教)的贬称,而“大乘”则为该派对自己的褒誉。如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南亚、东南亚各国,所传为小乘系统佛教,但至今他们自称为“上座部佛教”,不接受“小乘”的称号。现行一般佛教史著作中沿用“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等称谓,则并不寓有褒贬之意。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主要可以从信仰修证和教理义学两个方面来考察。
  首先,从信仰修证方面来说,小乘部派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能同时有两个佛。信仰者通过“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养,可以达到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回)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然不能成佛。大乘佛教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信仰者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习,可以达到佛果(称“菩萨”,意为具有大觉心的众生),扩大了成佛的范围。又,小乘佛教要求即生断除自己的烦恼,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从了生死出发,以离贪爱为根本,以灭尽身智为究竟,纯是出世的,所以大乘佛教讥讽他为“自了汉”。大乘佛教则自称佛法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为目标。他认为,修证需要经过无数生死,历劫修行,以“摩诃般若”(大智慧),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觉),除断除自己一切烦恼外,更应以救脱众生为目标。因此他既是出世的,又强调要适应世间,开大方便门,以引渡众生。
  其次,从教理义学方面来说,小乘佛教总的倾向是“法有我无”,即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实在性。而大乘佛教则不仅主张人无我,而且认为法无我,即同时否定法我的实在性。在乘佛教对“法无我”的理论分析,又可以分为两大派:一为初期大乘佛教(约公元一世纪至五世纪),由龙树、提婆创立的中观学派(在我国称为大乘空宗)。它主要阐发诸法“性空假有”的理论,即认为一切现象(诸法)都是因缘(各种条件)而起,是无自性的,因而是空。但这种空又不是虚无,其假有的现象还是有的。所谓假有是针对小乘认为诸法在概念上是实有的理论而发的,也就是说诸法只是一种“假名”而已。龙树、提婆认为,用这样的理论来分析诸法,既不着有(实有),也不着空(虚无的空),这就是所谓的“中道观”。二为中期大乘佛教(约公元五世纪至六世纪),由无著、世亲创立的瑜伽行派(在我国称为大乘有宗)。它主要阐发“万法唯识”的理论,即认为一切现象均依“阿赖耶识”(亦称第八识,藏识等)缘起,阿赖耶识能发生一切法。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一切法都存在于认识之中,认识无非是心意识的分别作用,因此整个宇宙除了各种不同的认识外,再没有什么实体了,因此叫做“万法唯识”。公元七世纪后,印度佛教开始走向衰微,密教(后期大乘)代之而起,已无重要义理可言了。
  此外,大小乘佛教都有各自编集的经典作为立论之依据。小乘佛教的主要经典(以汉译名称)有:《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杂阿含经》等。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则有:《大般若经》、《妙法莲华经》、《华严经》、《大涅盘经》、以及《大智度论》、《中论》(龙树造)、《瑜伽师地论》(传为弥勒造)、《摄大乘论》(无著造)、《唯识三十论》(世亲造)等等。
  佛教约在西汉末、东汉初(公元一世纪左右)传入我国,至东汉末,才开始有佛经的大量翻译。当时有两位著名的译经者,安世高和支娄迦谶。安译出大量小乘经典,支则译出大量大乘经典,在社会上都有相当的影响。因此,在我国,大小乘佛教几乎是同时传入。然而,就佛教以后在我国发展的情况看,主要是大乘佛教的发展。小乘佛教虽也出现过一些学派和学者,但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小乘佛教的各种经典、教理和戒律等只是备参考而已。
  大乘佛教在我国可以说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东晋时期大乘空宗般若学受到当时玄学的影响,在社会上十分流行,对般若“性空说”的解释,有“六家七宗”之多。东晋名僧僧肇,著《物不迁论》、《不真空论》等评述了各家理论的得失,对以龙树为代表的大乘中观学派的思想作了通俗、准确的阐发。这一学派发展到隋代,形成了以吉藏为代表的“三论宗”(以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为所依经典),它基本上继承了印度大乘中观学(空宗)的思想。而唐初著名学僧玄奘西行求法,回国后大力弘扬无著、世亲的思想,译出《唯识三十论》以及护法、难陀等十家解释“唯识”义的《成唯识论》一书,其大弟子窥基又著《成唯识论述记》等,从而创立了“唯识宗”,它基本上继承了印度大乘瑜伽行派(有宗)的思想。
  除此之外,陈隋之际形成的“天台宗”和唐代中期创立的“华严宗”,则已不能简单地用原来印度大乘某派的说法予以框范了。因为在他们的理论中,吸收了大乘各学派的说法,以至中国道教、儒家等思想因素,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了。当然,如果就“天台宗”以《妙法莲华经》为所依经典说,可以说空宗色彩稍多些。“华严宗”以《华严经》为所依经典,则可说有宗色彩稍多些。至于在唐代中期形成的“禅宗”、“净土宗”等宗派,则更是为印度佛教所未有,而完全是由中国佛教徒所独创的大乘佛教宗派。他们具有通俗、简明的教理,广泛的融合和适应性,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大乘密教也在中唐时期传入我国,以后主要在西藏、内蒙古等地区得到发展,流传至今。
  原始佛教
  指的是“基础的佛教”,又称“初期佛教”,系指释迦牟尼在世,至佛入灭后一百年部派根本分裂之前的佛教。至于小乘的“部派佛教”及后续的大乘佛教、秘密大乘佛教(或称金刚乘、密续乘)则是属于“发展的佛教”。
  最早使用这个分类法的,是日本的佛教学者,如日本《广说佛教语大辞典》对于“原始佛教”定义如下:“相对于后世发达之大乘佛教,指释尊在世时代至二十部派开始分裂前之佛教。此时代之经典,包含佛教教说最古之原型。原始佛教一词,系依明治以后佛教研究者而使用。”日本学者对于这个词的定义尚有争议。
  目前较被广为接受的说法,则是印顺法师在《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提出的定义:“我以为,佛陀时代,四五(或说四九)年的教化活动,是‘根本佛教’,是一切佛法的根源。大众部与上座部分立以后,是‘部派佛教’。佛灭后,到还没有部派对立的那个时期,是一味的‘原始佛教’。”
  原始佛教的教理包括四圣谛、空三昧、十二因缘、五蕴、六入处、八正道等。后来汇集为由经藏(各种经文)、律藏(讲佛戒)、论藏(明示教法)所组成的“三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1-05
小乘佛教又称作上座部佛教或南传佛教,是佛教最基本的两大派别之一。

佛教发展于印度,后来向国外传播发展,分成两大系统:向此方流传的,经过中央亚细传到中国内地及西藏,再传到韩国、日本、越南等地,属于北传大乘佛教;向南方流传的,伟到斯里兰卡,然后再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中国去南傣族等地区,属于南传佛教。

南传佛教因其三藏及注释使用巴利语,故又称巴利佛教。也有人称为南方佛教,因为这一系统的佛教,是由印度恒河流域向南方流传,传到斯里兰卡,再传到东北南亚,这些地区都在印度之南。如就所属部派来廛,凡是信仰上座部佛法及皈依教团的,都可称为上座部佛教或南传佛教,如盛行中国云南傣族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上座部佛教,流行越南南部的上座部佛教。

除著佛教在公元1世纪开始由印度向东方传入,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同期传入中国,中国开始有大量由梵文译作中文的佛经,当中以安世高译出大量小乘佛经。这些佛经为魏晋南北朝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有著重要的影响。但其后小乘佛教在中国的地位被大乘佛教所盖过。

另一方面,小乘佛教亦传至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公元前3世纪已传入锡兰的孔雀王朝,11世纪传至缅甸阿努罗陀王朝,其势力使小乘佛教渗入暹罗北部和中部地区。经过锡兰於12世纪举行第七次结集,整顿佛教教团,使上座部佛教於锡兰臻於隆盛,期后透过比丘学习,传返暹罗,促使当时素可泰王朝倾向小乘佛教。现今在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有很多上座部佛教(当地教徒对小乘佛教的称谓)教徒,当中泰国的上座部佛教徒占该国佛教徒的90%。

主要经典
小乘佛教的主要经典(以下为以汉语翻译名称)包含:《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杂阿含经》,这四部佛经合称“四阿含”,是原始佛教基本经典,阿含乃「法归」、“汇聚”之意,意思是说阿含经乃“万善之渊府,总持之林苑”。(现代南传佛教的主要经典就是五部《尼加耶》--《长部》、《中部》、《增支部》、《相应部》和《小部》。)

大小乘的分别,主要在于大乘着重利他(利益大众的行为),小乘着重自己解脱。大乘有不同的经典,在教义上有所发挥和发展。这里可以举几个特点:�首先大乘在灭谛上进一步说“无住涅盘”。从理论上说,十二因缘灭,灭的只是不合缘生缘灭真理的无明烦恼,而不是缘生缘灭的法,“涅盘与世间,无有少分别”。所以到了佛的圆满觉悟的境界,就能不住生死,不住涅盘,就能在因缘生灭的世界中,永无休歇地做“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事,而随时随处安住在涅盘的境界。其次根据缘起的道理,说明一法以一切法为缘而生起,同时又是生起一切法之缘,所以任何人与一切众生都有同体的关系,好像海里面一个小水泡和整个大海水是同体关系一样。所以说,“一切众生是我父母”,又说“视众生如一子”(独子),这样地兴起大慈悲心(慈是同情人之喜乐,悲是同情人之忧苦),“无有疲厌”地“为众生供给使”。大乘佛教特别发扬这种菩萨行的人生观,并且特别鼓励“六度”和“四摄”的行为。
第2个回答  2009-01-05
南传上座部佛教
南传佛教上座部,指现今盛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中国云南傣族地区等地佛教,它是部派佛教中一个派系,从其源流及地理而说。这个派系由印度南传到斯里兰卡(锡兰)后发展起来。
一 南传上座部
佛灭后(一说:佛灭翌年)即年,由上首弟子摩诃迦叶主持,召集五百长老于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在阿阇世王供养及协助之下,诵集佛陀生前所说的教法和戒律。法(达摩)被编成五集(阿含经):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小部。这些经典与戒律编集后,分别付托一些导师授弟子,以口授方式保存。佛史称「第一结集」,结集是口诵或会诵。
佛灭一百余年后,摩揭陀国迦罗阿输迦(黑阿育)王在位,僧团发生分裂,主要对于戒律见解分歧。当时吠舍离为根据地东部比丘,违背原始教规,西部(摩偷罗)的耶舍比丘加以反对,邀请东部地方七百位长老,在吠舍离举行第二次结集,从人数说名「七百结集」,又以地名称为「吠舍离结集」,双方争执十点违背戒律,即所谓「十事非法」。东部大多数僧人不同意决定,有地位的上座长老们所决定,双方也无可奈何,唯另外集会一处,用会诵方法,另订正戒律,退出原来教团主体,自成一派,因人数多,称大众部。僧团分裂为「大众部」(进取派)和「上座部」(保守派)对峙。以后,更明显分裂,在四、五年间,分成十八部或二十部。佛教史称「部派佛教」。
佛陀以后,印度地方诸王朝盛衰交替,专制君主统治的大国吞并小国,其中摩揭陀国最为强大。继哈尔央迦、西苏纳加(龙种)、难陀,诸王朝而起的孔雀王朝,建立横贯印度全土统一大国。
公元前三二七年,亚历山大帝入侵印度,进兵印度河,因部下兵将不肯恋战,亚历山大帝东下印度河,转向西进兵,公元三二二年七月,亚历山大帝在巴比伦首都病逝。当时恒河平原在难陀王朝统治下。约在公元前三一七年左右,旃陀罗笈多(月护王)推翻难陀王朝,建立孔雀王朝。旃陀罗笈多在西北印度驱逐希腊军统治,以强大权力建设推进种种国家事业。由于印度与伊朗接触,产生希腊文化与亚洲文化交流。当时,叙利亚派遣美加苏得尼斯与台玛高;埃及派遣迪翁西欧斯,到孔雀王朝首都波咤里子城(华氏城,今巴特那)驻任大使。继宾头沙罗即位的阿育王(阿输迦‧无忧),在扩大其祖父建设统一国家伟大事业时,尽力在文化上的建设。其版图南至印度半岛南端,西至阿富汗和兴都库什山。在位时,以法敕形式刻在岩壁或石柱上。法敕与所在地同时提出,共分六种。
阿育王征服羯陵伽带来的悲惨结局,促使阿育王成为热心的佛教徒的契机。阿育王为了使自己信奉的佛法也能为人民信奉实践佛法,因而发布法敕、铭刻法敕。又亲自到全国各地进行佛法巡行,施行佛法教诲。他废除过去诸王的狩猎巡行,把巡行改为巡拜佛迹。严禁为宫廷宴会杀生。
阿育王命地方长官,应每隔五年在各地的自领区巡回一次。设立正法大官,对诸宗的宗教,采取宽容态度,阿育王增建迦那牟尼佛塔以作供养。
对于第一、第二两次结集的传说,起源于根本分裂以前的共同传承。华氏城的第三结集,是源于后期的传承,其内容,在南北两传之间也有显著差异,要有系统解释非常困难。传说阿育王为供养众多佛教僧伽,因为有六万外道混杂在内,在鸡园寺七年不能施行布萨。阿育王为了处理僧伽混乱,乃从阿呼恒伽山,招请目犍连子帝须,驱逐了分别说以外的非正统说论者,召集一千名阿罗汉,编纂一部《论事》。这在佛灭二三六年后的事,叫第三结集。
第三结集。编纂《论事》会诵比较完整的经律主要成份,今存在上座部巴利语三藏。这次大会,作出另一项重要决议,派遣传教师到世界各地弘掦佛法。这些僧伽,由一位著名传教师及另外四位长老组成,不但弘佛法,还建立新比丘僧团。被派往僧诃罗(斯里兰卡,古师子国),是由阿育王儿子摩哂陀率四位长老和一位沙弥,在提婆南毗耶,帝沙统治时期(公元前二五○—— 二一○年)抵该国。国王臣民信仰佛教,建立僧团,创建佛塔,著名的大寺等。之后,摩哂陀胞妹僧伽密多,被派往斯里兰卡,建立了比丘尼僧团,并从菩提伽耶佛陀坐在树下成道那株菩提树上折下一幼苗带去栽在大寺内,至今尚存,视为国宝。从此,斯里兰卡才有佛教。
摩哂陀传入三藏经典,属于分别说系的上座部,当时仍以传统的记诵方法。因国家有时发生内乱,教团的长老们体会到,只有依赖某些人用不可靠的生命对记诵方法保存经典,是一件冒险的事。长老们于公元前一世纪,伐多伽摩尼‧阿巴耶王时(公元前一○一 —— 七七年)在斯里兰卡中部马特列地区的阿卢寺,举行一次重要结集,由罗揭多主持,五百长老参加,诵出上座部的三藏和义疏,决定把一向口口相传的三藏经典第一次用巴利文写在贝叶上保存。这对后期上座部佛教长期流传有着决定性作用。「保存在印度早已失传的巴利文上座部圣典,是僧诃罗民族对人类文化遗产最伟大的贡献。」〈《锡兰简明史》〉,上座部的史书中认为这次是第四结集。北传佛教记载,约在一世纪,迦腻色王时,在迦湿弥罗第四次结集,南传佛教史书无记载。
佛教传入斯里兰卡后,建立僧团,国王把自己的王家公园布施给比丘,建著名的大寺,为僧团中心。在家信徒归依三宝,遵守五戒,礼佛塔及菩提树以示敬崇佛陀,约在一世纪,才开始以佛像作为礼拜对象。
公元一世纪,僧团都承认大寺权威。到了伐多伽摩尼‧阿巴耶修建一座宏大的无畏山寺,献给大寺的摩诃帝须,率五百徒众离大寺往无畏山另创一家。是斯里兰卡第一次分裂,之后,又有一部份比丘退出无畏山去逹古那山寺,推举该寺的萨伽罗为领袖,另立宗派,称「萨伽利耶派」。到了摩诃舍那王建祗陀林寺,献给此派的古哄帝须,他们以该寺为中心称「祗陀林派」。斯里兰卡的僧团分成三派。这三大派都是属上座部,主要的巴利文三藏经典是相同的。而无畏山和祗陀林的长老都各自着有解释经典的注疏。对于经典某些章节的解释,则与大寺僧人所作的注疏有些不同。后来,这些注疏的原作都不存在,唯有大寺派的思想体系流传至今,这和觉音有着密切联系。
觉音是南传上座部巴利语系佛教的一位杰出著作家,约五世纪前半期人,生于北印度菩提伽耶附近的婆罗门族,在菩提伽耶一座僧诃罗人建的寺出家,于摩诃耶摩王时(公元四一○—— 四三二年)去僧诃罗首都阿努拉达补拉,住大寺,专研巴利三藏和僧诃罗文的注疏。觉音依据大寺派的思想理论,对巴利三藏圣典写了重要注释,并着了一部著名的《清净道论》,论述三藏和义疏的精要。
上座部佛教在斯里兰卡盛行后,同泰国和缅甸等盛行上座部佛教的国家有密切联系,教徒之间,互相往来、互习、相互补救。在斯里兰卡的上座佛教,把大寺的学说传播到泰国、缅甸,到了佛教哀落时期,又从泰国及缅甸把上座部佛教传回。见《锡兰简明史》。斯里兰卡南传佛教和中国佛教文化交流,很早就有关系:约在四一○年,我国的法显访问师子国,在无畏山住了两年,他的游记描绘了锡兰首都、民情和佛教盛况。约在公元433年,有狮子国铁索罗比丘尼到达中国当时刘宋的都成建康(南京),为慧果等三百余人授比丘尼戒,在中国建立比丘尼僧团,中国比丘尼于二众中受戒,是从慧果开始。比丘尼僧团在锡兰传承一千多年,约在十一世纪而绝迹,此后,南传上座部盛行国家,至今仍未恢复合格的比丘尼僧团。觉音在五世纪前期在锡兰用巴利文写成的《善见律毗婆沙》,约在五世纪后期传入中国,译成汉文流布,当年在中国流传「众圣点记」的佛灭年代说,随这部书传进来的。
南传上座部佛教有四次重要结集,据各种史书记载,还有不少次的结集,不断地修正南传上座部经典。据缅甸说法,一八七一年,敏东(曼同)国王(一八五三—— 一八七八)在曼德勒召开上座部佛教第五次结集,用三年多的时间重新校对巴利文大藏经。同时建立一片塔林,称「古道陀」石经院(一说库托道藏经塔库),把新校对的巴利文大藏经,全部刻在七百二十座石经塔上,得至长期的保持存在。一九五四年 —— 一九五六年,缅甸政府在首都仰光举行最大规模的第六次结集,出席者有缅甸、泰国、斯里兰卡、柬埔寨、老挝、印度、巴基斯坦等国长老比丘二千五百人,根据非常严格的校勘,把各国的版本,对巴利文的经、律、论三藏典籍进行校勘,并且把这次校勘的典籍全部陆续刊印出来,作为现代世界上最有权威的巴利文大藏经新版本。

大乘佛教的兴起
受印度教的剌激,与印度教形成相对应。佛教在公元前二世纪开始掀起了新的动态。部派佛教以出家者为中心,此从阿毘达磨的研究,并渐趋向于专门化。其后,针对此点,新的运动是以在家信徒为中心而兴起新运动。
瞿昙佛陀入灭之际,荼毘的仪式委让给在家信徒之手,根据信徒要求,佛舍利被分在八处,据初期经典所述,由各处立佛塔以供奉之。管理佛塔的事是在家信徒的任务,不久以佛塔为中心的信徒成为集团。相对于出家众之遵守佛陀遗训(以佛的教法为根本)而护持教团;守护佛塔者,则以遵守教法内容,不如以憧憬释尊人格为信仰的依止处。如此憧憬与赞仰逐渐使佛陀超人化、神格化。此倾向,在大众部系统的教理可看出来,但是其背后可能有在家信徒的鼓舞。
此种信仰的佛教,与印度教的巴克提崇拜类似,不仅是特殊的出家者,即使不能出家的大众也同样得拯救为目的宗教。这种拯救依据的就是佛陀的慈悲精神,从而产生了代替佛陀而实践慈悲的理想化的人形象,即名为菩萨。菩萨原意为「求正觉者」,是对成道以前的佛陀的称呼。在本生经中,进一步的使用佛陀前生(本身)的称呼;并认为菩萨为众生行布施等善行,功德累积,结果修证成佛陀。本生经是为了教化民众而创造的故事集,而赞佛为基本论调。基于慈悲的布施,是「六波罗蜜」,以此可以不断产生新的菩萨,所谓救济众生无非是实现发心之际所立的誓愿(本誓),所谓慈悲行,即将得正觉之果德转给众生(回向)。
这种新运动思想,为表现其独特,编纂出新的经典,自称其道为大乘,而把以往的佛教则贬称为小乘。相对于利他为主的菩萨道,而以小乘为耽于自利的声闻道。基于此一名称,新的运动称为大乘佛教。

参考资料:略述印度佛教史

第3个回答  2009-01-05
小乖佛教就是南传佛教.

在泰国居多. 是以戒律为主.
第4个回答  2009-01-05
大小是人用分别心来定义的。释迦牟尼当年传的就是小乘佛教。修炼者通过修练谋求自身圆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