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固有思维,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如题所述

跳出固有思维,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小故事大道理

01

有选择就是有能力

故事: 美国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宾说:不论生活中发生了什么问题,要把焦点放在寻求解决办法上,而不是放在让你害怕的方向上。

凡事至少有三个解决方法。对事情只有一个方法的人必陷困境,因为别无选择。对事情有两种方法的人也容易陷入困境,因为他制造了左右两难,进退维谷的局面给自己。有第三个方法的人,通常会找第四五个,甚至更多的方法。

有选择就是有能力,所以,有选择总比没有选择好。至今不成功,只是说至今用过的方法都得不到想要的效果而已。

大道理: 没有办法,也只是说已知的办法都行不通而已其实世界上尚有很多我们过去没有想过,或者尚未认识的方法。只有相信尚有未知的有效方法,才会有机会找到它并使事情改变。不论什么事情,我们总有选择的权力而且不止一个。为何不使自己成为第一个找出办法的人?

02

警惕陷入“经验”中去

故事:这是个挺有趣的实验,实验对象必须是受过教育的成年人,文盲和儿童是不行的。

提问:三点水右边加一个“来”字念,什么?

答曰:念“浃”。

再问:三点水右边加一个“去”字呢?被问者至少有一半顿时语塞,有的甚至当即断然回答:根本就没有这个字?

而实际上,这个“法”字的使用频率远比“浃”字高得多。

一般情况下,认识“浃”字的人不会不认识“法”字。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这就是思维定势的作用了。

三点水加一个“来”念成“徕”,这是汉字中典型的“左形右声”字。当你回答了这个简单的问题之后,一种思维定势便悄悄地左右了你的思路,当提问者借汉字中“来”与“去”相对应的定势发问时,你多半会立即按照“左形右声”的思维方式加以考虑,而“法”却并不念“去”,于是立即否定了这个常用字的存在。

问题就是这么简单,却又如此令人不可思议。当然,这种“定势”必须有其成因一一形成这种定势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若以同样的问题向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发问,“上当”的人就几乎没有。这是因为他们还不具备形成这种定势的知识结构。

大道理:这是“惯性”造成的定势,在取舍、肯否之间很容易形成“定而不移”之势。唯一可行的解除定势的办法,就是极大地开阔我们的视野,改变我们既有的思维方式,时刻警惕陷入“经验”中去。

03

跳出“非此即彼”的怪圈

故事:公司招聘职员,有一道试题是这样的:

一个狂风暴雨的晚上,你开车经过一个车站,发现有三个人正苦苦地等待公交车的到来:第一个是看上去濒临死亡的老妇,第二个是曾经挽救过你生命的医生,第三个是你的梦中情人。你的汽车只能容得下一位乘客,你选择谁?

每个人的回答都有他的理由: 选择老妇,是因为地很快就会死去,我们应该挽救她的生命;选择医生,是因为他曾经救过你的命,现在是你报答他的最好机会:选择梦中情人是因为如果错过这个机会,也许就永远找不回她?

在200个候选人中,最后获聘得一位答案是什么呢?“我把车钥匙交给医生,让他赶紧把老妇送往医院;而我则留下来,陪着我心爱的人一起等候公交车的到来。”

大道理: 我们常常会被“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所限,自己“从车上下来”,抛开思维的固有模式,我们可以获得更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