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

如题所述

就业是民生之本,而发展又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稳就业有利于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防疫“新十条”以后,国内经济形势抬头明显,经济发达地区出国“抢订单”,欠发达地区也积极对防控政策进行调整,都预示着国内经济形势向好发展,企业的期待值也在增加。如果说人员流动是促进产品生产和国民消费的重要因素,也需要注意的是,防疫“新十条”后,国内的人员流动出现了小高峰又回落的现象,人们对疫情反扑的担忧和忧虑也在增加。这一阶段,更多的是政策、市场、生产等各要素之间的试探,但从长期来看,新的秩序终究是要形成的。
文章图片2
对于这一届大学生而言,他们几乎就是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度过的,线上课、封闭管理等,这些几乎成了这届毕业生的标签元素,对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等或多或少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他们而言,毕业找工作是个躲不开的话题,就业市场本身就存在较大压力,加以疫情这几年的营影响,毕业生在面对就业市场时呈现的困惑和焦虑开始增加,应该怎样看待和处理这一问题就显得比较紧迫。就业本身就是选择问题,面对选择时有犹豫和徘徊其实也是正常现象。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该如何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及有效缓解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困惑和焦虑,就需要多维度、多角度思考和干预。
促进毕业生就业从来都不是高校单打独斗,背后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及毕业生自身,最起码包含这四个维度。政府促就业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就业政策制定上,比如,统筹产业经济发展、制定各项促就业政策、鼓励毕业生参军入伍、监督促就业政策落实、优化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等。而企业更多的是从当前人才需求和人才储备上来考虑,企业行为更多的是基于行业发展状态及前景考虑,受政策导向影响比较大。而高校及毕业生是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给侧,更多的关注就业落实成效问题。疫情防控新形势下,四个维度面对促就业的策略和诉求存在较大差异,政府更期待通过促就业来保障社会公平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企业更多的追求人力资源带来的利润价值,高校作为教育结构更倾向于完成上级指标,而毕业生就要面对能力和岗位选择和匹配的问题。
文章图片3
在消除毕业生面对就业市场的困惑和焦虑过程中,有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第一,就是强化毕业生的能力认知和自我定位。在一次就业座谈过程中,一位大三的学生对自己的毕业薪资期望值是月薪不低于8000元,当我问他这一要求的依据时,他说是从抖音上看来的。毕业生对自己的能力水平缺乏客观认知是导致自我定位不准确的根源,尤其对于一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而言,适当的“打击”有助于拉近就业选择和现实之间的距离。但往往一些专业课教师、指导老师等都不愿意“当坏人”,多以鼓励的姿态助长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妄想”。
第二,帮助毕业生树立起对前景预判的确定性。这可能需要教师对行业发展有深入的了解才可以,毕业生之所以困惑和焦虑,最主要的原因是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那么,我们需要帮助他们初步建立起对未来职业发展相对稳定的认知体系,尽管这一帮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略显“可笑”,事实上,这一阶段毕业生需要的是在自己的认知下的一个相对肯定的答案。
第三,树立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参照标准,发挥榜样的力量。教师和学生间很难形成一个对等的关系,这是基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服务与被服务对象的事实基础上,所以,学生对于教师的说教有一种天然的抵触情绪,尤其在教他这么做的时候,一个失败的教师的很难对一个满眼都是成功的学生形成说服力,这个时候,可以通过引入第三方案例树立参照标准,以榜样的力量来“说服”他该怎么做,或者引导他该怎么做。在实际就业指导过程中,可以建立一个近两年毕业的校友数据库,通过一定的形式进行学长帮扶,往往比单纯的说教更有力量。
在这样一个循环以后,相信大部分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困惑和焦虑状态会得到缓解,事实上,困惑和焦虑的根源是源于对一件不确定的事反复的咀嚼和回味,解决方法的关键就是要打破原有的常规思考的循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