脍炙人口是什么意思

拼音: yī bǎn sān yǎn 简拼: ybsy
近义词: 一板一眼 反义词: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状语;用于为人处事
解释: 板、眼:戏曲音乐的节拍。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
出处: 清·吴趼人《糊涂世界》第六卷:“老弟你看,如今的时势,就是孔圣人活过来,一板三眼的去做,也不过是个书呆子罢了。”
例子: 他说起话来总是慢条斯理,~,十分清楚

脍炙人口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kuài zhì rén kǒu,脍:形声字,从月,会声,本义是指切细切薄的肉。炙是会意字,上面是肉,下面是火,就是用火烤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颂。

引证于现代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五:“ 邹容以无比的热情歌颂了革命,他那犀利沉痛的文章,一时脍炙人口,起了很大的鼓动作用。”

成语作复杂式;作谓语、定语。相关近义词有喜闻乐见、爱不释手、交口称誉、妇孺皆知、人人皆知。反义词有平淡无味、鲜为人知。

扩展资料:

近反义词解析:

一、喜闻乐见

【解释】:喜欢听,乐意看。指很受欢迎。

【出处】:现代吴晗 《卧薪尝胆的故事》:“他的卧薪尝胆的故事,两千多年来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雅俗共赏、脍炙人口、喜闻乐道

【反义词】惨不忍闻、惨不忍睹、痛恨不已

二、鲜为人知

【拼音】[ xiǎn wéi rén zhī ]

【解释】很少有人知道。

【出处】现代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后来伴着主人度过了那段漫长的鲜为人知的冷宫生活不知洒上了多少珍妃泪。”

【近义词】无人问津、不为人知、默默无闻、平淡无味

【反义词】路人皆知、声名远播、司空见惯、名闻遐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脍炙人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27

脍炙人口的意思是比喻好的诗文为人们赞美和传诵,脍和炙都是美味的食品。

拼音:[ kuài zhì rén kǒu ]

释义:喻好的诗文为人们赞美和传诵。

出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海叙不遇》:“李涛;长沙人也。篇咏甚著;如‘水声长在耳;山色不离门’……皆脍炙人口。”

近义词:爱不释手 颂声遍野 口碑载道

反义词:鲜为人知 平淡无味

造句:

1、在这美不胜收的地方,流传着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歌。

2、一年一度的阿里山樱花季,素来脍炙人口。

3、他秒笔生花,写出不少脍炙人口的抒情诗。

4、他的生花妙笔与政治分析相得益彰,使他的文章脍炙人口。

5、李白的诗歌脍炙人口,妇孺皆知。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0
脍炙人口是什么意思

拼音:kuai zhi ren kou 简拼:kzhrk
近义词:喜闻乐见、爱不释手、交口称誉

解释:脍炙人口”这则成语的脍是细切的肉;炙是烤肉。脍炙人口,原指人人爱吃的美食,常用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

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尽心下》,曾哲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春秋时,有父子两人,他们同是孔子的弟子。父亲曾哲爱吃羊枣(一种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儿子曾参是个孝子,父亲死后,竟不忍心吃羊枣。这件事情在当时曾被儒家子弟大为传颂。
到了战国时,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对这件事不能理解,于是就去向老师孟子请教。公孙丑问:“老师,脍炙和羊枣,哪一样好吃?”
“当然是脍炙好吃,没有哪个不爱吃脍炙的!”公孙丑又问:“既然脍炙好吃,那么曾参和他父亲也都爱吃脍炙的了?那为什么曾参不戒吃脍炙,只戒吃羊枣呢?”
孟子回答说:“烩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的滋味虽比不上烩炙,但却是曾哲特别爱吃的东西。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好比对长辈只忌讳叫名字,不忌讳称姓一样,姓有相同的,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
孟子的一席话,使公孙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来人们从孟子所说的“脍炙,所同也”里引伸出“脍炙人口”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
例子: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歌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6-03

《孟子·尽心下》:“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

春秋时期,有一个叫曾参的人,他曾师从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参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举止稳重,而且以“孝”著称。

曾参的父亲叫曾皙,是孔子早期弟子之一。据说,曾皙特别爱吃一种椭圆形的野果子—羊枣,曾参就经常去买羊枣给父亲吃。

曾皙死后,曾参伤心欲绝,竟再不忍心吃羊枣。这件事情,在当时被儒家子弟传为美谈。

到了战国时,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听说了这件事,心里很是纳闷,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公孙丑就向老师孟子请教。公孙丑问:“老师,把切得细细的烤熟的肉(古代叫‘脍炙’)跟羊枣放在一起比较,您认为哪一样更好吃?”

“味道更美的当然是脍炙,几乎每个人都爱吃脍炙。”

公孙丑又问:“既然大家都爱吃脍炙,我想,曾参的父亲也喜欢吃脍炙。曾参为什么不戒吃脍炙,只戒吃羊枣呢?”

孟子笑道:“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是曾子的父亲最爱吃的。曾子看到羊枣自然会想到自己的父亲,所以不忍吃羊枣。这就像我们对尊敬的长辈忌讳叫他的名字,不忌讳称姓一样。姓氏,乃很多人共有;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

孟子的一席话,使公孙丑真正明白了曾子的一片孝心。

成语“脍炙人口”便是由这个故事而来。现在,人们用“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为众人所喜爱和传诵。古往今来,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文,脍炙人口的各地美食……无不令人向往。总之,美好的事物,素来脍炙人口,让人喜欢。

——本文选自《中国老故事:成语故事》(广西师大出版社,2019年4月,亲近母语编写)

从五帝夏商周到唐宋元明清,以清晰的历史朝代为脉络,精心遴选300余个成语;

100余幅生动精美的手绘插图;

5—8岁亲子共读,极佳的亲子共读读本;

8岁以上独立阅读,生字难字全部注音;

“亲近母语”团队精心编创,以优美、流畅的现代母语重述,以现代价值解读。

第4个回答  2013-01-15
脍炙人口是什么意思

拼音:kuai zhi ren kou 简拼:kzhrk
近义词:喜闻乐见、爱不释手、交口称誉

解释:脍炙人口”这则成语的脍是细切的肉;炙是烤肉。脍炙人口,原指人人爱吃的美食,常用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

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尽心下》,曾哲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春秋时,有父子两人,他们同是孔子的弟子。父亲曾哲爱吃羊枣(一种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儿子曾参是个孝子,父亲死后,竟不忍心吃羊枣。这件事情在当时曾被儒家子弟大为传颂。
到了战国时,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对这件事不能理解,于是就去向老师孟子请教。公孙丑问:“老师,脍炙和羊枣,哪一样好吃?”
“当然是脍炙好吃,没有哪个不爱吃脍炙的!”公孙丑又问:“既然脍炙好吃,那么曾参和他父亲也都爱吃脍炙的了?那为什么曾参不戒吃脍炙,只戒吃羊枣呢?”
孟子回答说:“烩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的滋味虽比不上烩炙,但却是曾哲特别爱吃的东西。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好比对长辈只忌讳叫名字,不忌讳称姓一样,姓有相同的,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
孟子的一席话,使公孙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来人们从孟子所说的“脍炙,所同也”里引伸出“脍炙人口”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
例子: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