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交警和红绿灯的年代,怎么上路?

如题所述

在汽车诞生初期,路上没有交警没有红绿灯,更别提什么交通规则了。要想顺利行驶,驾驶员就必须学会一些手势标识。

最近,一个背着宝剑的小人儿不经意间又火了。他长这副模样:

至于他是怎么火的,据说是一位刚拿驾照、开上新车的小姐姐捧红的:

也许每一位开车的人都有意无意瞟过仪表盘上的这位“忍者”,那你们也一定留意过这些有趣的标识喽,比如有一艘破帆船:

还有“停车喝茶”的温馨提示:

还有直升飞机:

玩笑归玩笑,对司机而言,如果认不清车上的这些大大小小的提示/警告标识,对行车安全其实是有隐患的。虽然驾校的课程以及交规考试并没有强制学习这些内容,但认得这些标识的含义,你就会对自己车辆的状况更加心里有底,万一遇到突发状况,自然也就能够冷静面对和处理了。附赠一张比较齐全的标识图,有去求的司机赶紧恶补一下吧。

今天的道路法规交通标识已经很完善,然而在法律没有规定驾驶者必须持照驾车的十九世纪,汽车就是冒险家跟暴发户们的大玩具,谁都想开上一圈,而且谁都敢,对于犯规的人处罚得也不重。1895年那个特地跟《红旗法案》对着干的英国人,不但人没驾照,连车也没牌照,结果只被小罚了12先令。就这样还引得物议沸腾,被人们当作对抗恶法的英雄。

无照驾驶居然还成英雄了,这在今天真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可在汽车的最初岁月,却屡见不鲜。比如1888年,大发明家奔驰的太太开着自家的车跑了200来公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正式驾车旅行的人。

在一个还没有规则,没有驾驶门槛的年代,你需要的只是一点机遇――比如你家里人是汽车发明家――再加上一点胆量。路上不会有交警扣车罚款,甚至拘留。相反的,只要你控制得了眼前这头还不算难驯服的机器野兽,就跟鸟一样自由,甚至会被载入史册。

先有驾驶员,后有驾照,这让汽车的先行者们有机会尝试各种可能,从而不断提升汽车技术。但汽车的动力变强的同时,驾驶员又没有约束,事故率可想而知。20世纪初,德国的道路事故伤亡率是今天的60倍以上;甚至在汽车逐渐成熟的1920至1930年代,英国媒体还是把每年的汽车事故伤亡称为“公路大屠杀”,其惨重程度可见一斑。

面对糟糕的道路状况,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办法就是给开车的人设置门槛,这个准入制度就是驾照。其实驾照不是什么新鲜东西,19世纪的正规马车夫们,都得经过培训,由行会发给执照。进入汽车年代,卡尔奔驰本人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因为他的车老在曼海姆街头开来开去试验,由于扰民屡遭投诉,为图耳根清净,他索性向市政当局申请了可以在公开场合试车的执照。

但这个执照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驾照,奔驰先生并没有经过驾考,当然也不会有人去考他。其实,重执照轻培训的做法都是观念惹的祸:那个时代,司机被视为佣人,开车是下等人干的活儿,不登大雅之堂。当驾驶技能被视为下等人的微末本领,驾照自然也不会受重视。所以空有驾驶准入制度,其实基本等于零门槛,倒是培养出了一大批持证上道的马路杀手。为了自己的失误,人们吃尽苦头。马路上的行人们,自求多福吧。

后来在英国出现的早期驾校,学员可以学到“正确的驾车步骤,处理问题的方式,以及行为举止”。重点来了:“行为举止”这个词的含义跟今天不完全一样,除了基本的驾车守则与道路常识,当年驾车真的需要“举止”――你得用手势向后车说明你下一步的操作动作,例如:左臂伸出车窗外摆出“垂直向上(右转)”、“水平伸展(左转)”、“垂直向下(将停车)”,等等。

再来看看1920至1940年间印度的驾校教材,其中也有关于驾车过程中的一些手势标识,提醒后方车辆及行人注意,起到警示效果。

即使后来的汽车安装了刹车灯和转向指示灯,驾驶员的手势仍然被列入各国的驾考范围。因为在某些特殊的位置和角度(比如在前车车身一侧的机动车),以及乡村道路上,后车有时候是无法观测到前车车尾的指示灯状态的,此时前车的驾驶员就需要通过手势来提示后车,自己将要改变行进状态。

到了夜间,光线情况不好的状态下,看不见前车驾驶员的手势该怎么办呢?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简单至极却行之有效的办法:戴上荧光手套。为人类的聪明智慧鼓掌!

由于骑摩托车和自行车的人更容易被路上的汽车忽视,因此简单方便的手势信号动作摩托车和自行车上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直到今天仍然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

从无拘无束到循规蹈矩,曾经被视为“洪水猛兽”的汽车在交通规则的引导下渐渐走向文明,同时对司机的驾驶培训和交规考核又成为影响道路交通和行车安全的重中之重。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在精进自己的驾驶技术之前,最好还是先将交通规则和标识烂熟于心吧。

(上海汽车博物馆原创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8

在没有交警跟红绿灯的年代,我们想要知道他们是怎么上路的,可以通过他们的作品来观察,来分析。比如大名鼎鼎的《清明上河图》,就有不少关于交通的场景。

主干道马路够大,够宽,走你……

以上图这种复原之后的彩图为例,在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没有小汽车,但是街道上的车马跟人流也是不容小觑。

按照现在的车道理论来说,图中的横向的道路,起码就得是六车道。这样才能够供马车通过,还有那抬轿的,还要那些“占道经营”的……而竖向的道路,也得有4车道吧……

当然,也有小路,不过在复原的图画中可以看到的是,那些小路上,人马并不拥挤。并不会出现“塞车”的情况。

实际上,我们总是在说秦始皇是个暴君,但是他在交通这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他规定了车轨(轮距)的大小,规定了驰道(公里)的宽度等,都是早期的“道路交通规范”。

交通规则同样存在,靠右走别堵着,给官老爷让让路喂……

在我们能过非常清晰看到的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在道路的两侧,是行进方向不同的人,跟我们现代的交通规则中“靠右行驶”是一致的。

而除了我们熟悉的规则之后,还有丰富的阶层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电视剧中,我们时不时会看到部分电视剧,在官员出巡的时候,会有人撑着“回避”、“肃静”的牌子在路上开路……

在最初的图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轿子前面,同样有人在引导。这样的开路者,在下面的过桥细节中也有体现……

当然,现在没有那么多的“官老爷”了,但是当我们把“三座大山”给掀翻之后,我们也引进了“洋老爷”的那一套……

印象中,二十年前的红绿灯并不普及的年代,我们上路的时候,确实没有红绿灯,但是塞车现象并不严重。只不过在十字路口的时候,可能就会出现拥堵。

还好的是,村子小,大家都是熟人,车子少,大多也就是单车,所以我们还是能够比较和气地等待,慢慢地通行,而不会骂骂咧咧,化身“路怒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