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的吕不韦,后人是怎样评价他的?

如题所述

感谢大家于百忙之中,还来看小编的文章,你在,或者不在,小编都在辛勤劳作,只为等您到来!小编会一如既往的给大家分享各类穿衣搭配,观看辛苦了,谢谢,祝您阅读愉快,天天有个好心情,健康生活每一天,喜欢小编的动动你发财的小手关注小编吧

在中国历史上,吕不韦论名气,比不上那些功名显赫的帝王,如秦皇、汉武;也比不上一代贤相诸葛亮。在人们心目中,吕不韦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甚至用一两句话都很难把他说清楚。但是,如果把吕不韦放到他生活的战国时代去考察,就会发现,吕不韦其实是一个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贡献的人。他的一生,有闪光点,也有阴暗面,有功,也有过。吕不韦的功绩主要表现在:第一,立异人为嫡嗣,稳定了秦王室。异人的爷爷秦昭王是一个执政50多年的老国王,父亲安国君是一个50多岁的老太子,安国君有20多个儿子,却迟迟没有确立嫡嗣,王室的此种状况潜伏着极大的不安因素,一旦儿子们为争夺王位发生争斗,将会导致秦国内乱,甚至使秦国形势发生逆转。吕不韦通过游说秦国,打通关节,说动了华阳夫人并由她说服了安国君,确立异人为嫡嗣。吕不韦此举虽然具有政治投机的目的,但立异人为嫡嗣稳定了秦王室,使秦王去世后王室没有发生内乱,加之吕不韦以丞相职位辅佐异人,把握朝政,使秦国在秦昭王、安国君死后没有停步,继续发展,维持了对东方六国的高压态势,加快了统一六国的步伐。从这个角度看,吕不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是有贡献的。第二,对外战争讲究计谋,避免硬仗、恶战。一部战国史,从始至终战争不绝,一场大战伤亡的人数往往在数

十万以上

。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赵国战俘竟有40万人被坑杀!此战是古往今来最惨烈的战争之一。当时吕不韦正在邯郸,亲历了战争给赵国造成的创伤。他在秦国执政后反对在战争中大规模屠杀。他提出了兴“义兵”的思想,所谓义兵,就是“兵入于敌之境,则民知所庇矣,黔首知不死矣。至于都国之郊,不虐五谷,不掘坟墓,不伐树木,不烧积聚,不焚室屋,不取六畜,得民虏而归之”。应该说,吕不韦的战争观是进步的,他在执政中尽量避免硬碰硬的战争,以减少损失。前247年,东方五国联合抗秦,吕不韦设计将联军首领信陵君和魏王的关系搞坏,信陵君被撤职,联军遂告瓦解。第三,组织门客编著《吕氏春秋》。这是吕不韦执政期间所做的一件大事。在先秦诸子著作中,《吕氏春秋》被列为杂家,其实,这个“杂”不是杂乱无章,而是兼收并蓄,博采众家之长,用自己的主导思想将其贯穿。这部书以黄老思想为中心,“兼儒墨,合名法”,提倡在君主集权下实行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用这一思想治理国家对于缓和社会矛盾,使百姓获得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发展非常有利。吕不韦编著《吕氏春秋》既是他的治国纲领,又给即将亲政的嬴政提供了执政的借鉴。可惜,由于吕不韦个人的过失,使嬴政对这部书弃而不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吕氏春秋》的价值逐渐为后人领悟,成为了解战国诸子思想的重要资料。说起吕不韦的过,莫过于他在处理和赵姬的关系上不干净利落,一刀两断,以致一错再错,酿成大祸。本来,当年他把赵姬送给了异人,异人称王,赵姬为王后,身为丞相的吕不韦就应彻底了结与赵姬的情缘,各得其所,相安无事。哪知他对赵姬还一往情深,赵姬对他亦恋恋不舍。尤其异人死后,赵姬守寡,和吕不韦有不正当来往!但是吕不韦后来也发现自己已经引火烧身,“恐觉祸及己”,主动停止了和太后的往来,但是他又推荐大阴人??保?峁??狼入室,一错再错,终于落得灭顶之灾。纵观吕不韦的一生,他没有在治国的

大政

方针上出现失误,是从政的高手;却在情感的小圈子里丧失理性,迷失方向,导致身败名裂,令人深思

吕不韦是战国末年的政治家,大约生于公元前290年至公元前280年之间,死于公元前235年。他出生在卫国濮阳,曾在阳翟经商,是一个“家累千金”的大商人。在当时的一些国家之间,有互相派遣人质的情况,而吕不韦就在赵国都城邯郸,结识了秦国质于赵国的公子子楚。此时的子楚处境并不好,吕不韦不惜以金钱和美女给子楚,并为子楚贿通秦孝文王的王后华阳夫人。吕不韦如此慷慨相助,其目的是借此为他个人在政治上作晋升的阶梯,所以把子楚看为“奇货可居”。

果然,在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死后,子楚回国得以继位,称庄襄王,吕不韦也就被任为相国,封“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三年以后,庄襄王死,太子政立,即秦始皇,仍任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当时,因为秦始皇年岁尚小,国家大权多操纵在吕不韦手中,待秦始皇长大成年时,因发生宫中“舍人”??币话福?婕暗教?蠛吐啦晃ぁG厥蓟蚀λ??保?彰饴啦晃は喙?埃??钏?睾幽侠霞摇2痪茫?厥蓟史⑾致啦晃び搿爸詈畋隹汀蓖?雌捣保?纸?啦晃ち鞣潘拇āB啦晃ぴ谕局凶陨薄?/p>

当吕不韦为秦始皇的相国时,曾由他的幕客汇编成《吕氏春秋》一书。《吕氏春秋》一书,又叫《吕览》,全书分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六卷,共二十余万言,成为战国末期杂家的代表作。对于这部书,汉代历史家班固说它是“兼儒墨、合名法”,清代学者汪中说这是先秦“诸子之说兼而有之”。这些评价说明了《吕氏春秋》一书,是容纳了先秦各家的学说。它所以要编成这样一部杂书,据《吕氏春秋》的作者说,是为了采纳各家之长,所谓“物固莫不有长,物固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故假人者遂有天下”,认为这就是三皇五帝所以“大立功名”的原因。

但是,它所谓采各家之长的做法,不是在各家学说的基础上加以总结,从而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和系统,而是东抽一点西抽一点,把各家矛盾的学说,拼凑调和起来。例如,在《吕氏春秋》孟冬纪之下,编入的《节丧》、《安死》两篇,把儒家的“孝亲”和墨家的“节丧”调和在一起。又例如在政治上,一方面主张“天子必执一”的法家思想,另一方面在“观于上世”时,又主张分封诸侯,保持贵族世袭制度。甚至在《禁寒》的同一篇里,所谈的战争道义问题互相矛盾,等等,这种例子很多。

在战国末期,封建制国家纷纷出现,接着要求政治上、思想上的统一。于是法家提倡“一”,即统一于一个标准之下;儒家公羊派提倡大一统;墨家提出“尚同”而杂家就采取了折中的办法来“一”之,所以就采纳儒、墨、法之长的办法。而就杂家的具体情况来讲,他们一方面要求统一,另一方面又对专制主义感到不满,因此在学术思想上,就出现了象《吕氏春秋》这种折中调和的“杂家者流”著作。

虽然《吕氏春秋》是杂家著作,但由于它容纳了“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对先秦各家学说“兼而听之”,所以它能为我们保存了许多古代的遗文佚事,成为一部史料总结,至今仍值得我们珍视。因此,这部书在今天仍然是一部有价值的先秦古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