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学习倦怠的原因及应对方式?

如题所述

在长时间的学习中,学生的精神面貌有时会显得萎萎缩缩,这就是学习上的倦怠。学习的倦怠是一种消极的萎靡不振的身心状态,是乏力、焦虑、厌倦、冷漠、消沉、郁闷、悲观等的综合反映。因此,学习倦怠的学生可能会有这样一些表现:他们总是身体困乏,反应迟钝,动作缓慢,冲刺无力。他们有厌倦感,什么都不想做,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即便是曾经感兴趣的学科,喜欢参加的活动,也感到无味。厌倦到了一定的程度,甚至可能对学习、学校、书本、教师等都产生厌恶感。他们过度焦虑,在考试等压力下担心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害怕自尊心、自信心受挫,精神紧张,记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情绪躁动,寝食难安。他们表现冷漠,对学习和学校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失去了年轻人的神气、热情与激情。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成败得失,对教师苦口婆心的教导等等都无所谓。他们态度消沉,情绪低落,灰心丧气,无精打采。他们感到郁闷,郁郁寡欢,闷闷不乐,长吁短叹,把所有的愁苦、愤懑积压于心,不向别人倾诉。他们悲观,心灰意冷,意志消沉,气馁绝望,自暴自弃。低估自己的能力,把自己的理想、前途、希望和愁苦的命运连在一起,在无人的角落里叹息、呻吟。

这种倦怠现象是学习过程中发生的,是每个学生都可能发生的,只不过在不同学生的身上发生的程度不同而已。学习倦怠必然使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困难,严重者还容易感到学习乃至生活乏味,厌倦学习和学校生活,逃学,动力丧失,理想破灭,最终走向学业失败,甚至终身厌恶读书,视学习为畏途。学习倦怠还容易导致情绪不稳,喜怒无常,急躁任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灰心丧气等消极状态,甚至形成逆反和扭曲心理。比如,对学校的行为规范产生反感、厌恶、抵触的心理。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和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老师、家长和周围事物持消极、冷漠、反感甚至对抗的态度。在内容上不分正确与错误、精华与糟粕,一概排斥;手段上只是简单地抗拒,情绪成分大,为反抗而反抗;在行为上表现出这样的倾向——越是禁止的东西越是感兴趣,越是不让做越是要做。

有研究表明,一个人的生理状态严重地制约着心理状态。还有研究发现,一个人的心态至关重要,适宜的心态会使其不由自主地、欣欣然投入其中,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不良的心态则会阻碍其进入学习情境,影响学习的效果,甚至会使学习过程无法完成。还有研究表明,焦虑与学习成绩之间呈现一种“倒U型曲线”关系,焦虑水平过高会引起学习障碍。而消极情绪等会干扰学习等有序的动机性行为,妨碍学习活动的进程,降低学习活动的效率。会使身体失去平衡而处于不正常的状态,并带来一系列的行为紊乱。人处在过度紧张的情绪状态下,记忆力下降,思路易堵塞,想象力贫乏,动作的准确性降低,不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容易失望、悲观,放弃自己的愿望,有时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总之,倦怠等消极的身心状态有很多问题,所以有必要加以研究,分析它的原因,思考它的对策。



每个学生在学习上的倦怠程度不一,造成其倦怠的原因也不尽相同。一般地,学习过分紧张,破坏生命节律,学习和升学上的压力过大,学习上的挫折与归因不当,缺乏自信心等都是学习倦怠的根源。

1、学习强度过大,身心过度疲劳。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下,一些学校和学生总是加班加点,延长学习时间,加大学习强度,学生自己常常违背生理变化规律,该休息时不能休息,该学习时只能是强打精神,结果让学生疲惫不堪,学习效率下降。这种疲劳最明显的表现属于生理方面的,比如腰酸背痛、肌肉痉挛、眼球发胀发疼、打瞌睡等。疲劳使大脑活动的机能降低,长期过度的疲劳,就会感到头痛、失眠、头晕、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前记后忘、成神经衰弱等。生理上的疲劳又容易导致心理上的倦怠,比如情绪不稳,烦躁易怒、郁闷悲观等。

2、学习压力过大,心理负担重。学生感到的压力主要是学业压力和与学业有关的压力,比如学科名目繁多,学业难度大,教学速度快,跟不上老师的步子,就会产生压力;各种考试尤其是升学考试压力太大;教师的过高要求与批评有压力;家长期望过高会造成压力;同学间的竞争竞赛也会产生压力。研究表明,适度的压力是有必要的,没有压力可能什么也做不成;但是如果压力过大,就会走向反面,造成紧张和焦虑。过大的压力使学生吃不好,睡不香,萎靡不振,甚至会造成生理上的不适,比如虚汗、头昏眼花、肢体麻木、胃痛、尿频尿急等。如果长期处于这种压力之下,免疫功能就会下降,身体就会受到伤害。

3、挫折过多,归因不当。学习困难、作业错误、考试失败都是学生学习中常常遭遇到的挫折。应该说,一个人受点挫折并不是什么坏事,但如果经常遭受挫折就可怕了。偶尔受到一点挫折,可能有助于学生养成知难而进,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精神,有助于意志的磨砺。而经常性的挫折则会使人沮丧、烦恼、厌倦、气馁、绝望。不过,同样的挫折不同人的体验可能不会一样。在挫折面前,一些学生会分析原因,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能力、态度等作出判断和评价。这就是所谓的归因分析。如果归因不当,例如将别人的成功归因于运气好或有着自己可望而不可及的能力,将自己的失败归结为自己的无能或缺陷,那么就会产生悲观的情绪体验,形成“无法预期,不可控制”的心理判断。一旦如此,就会丧失学习信心,为悲观情绪所俘虏。总之,归因不当也会给学生带来不好的状态。

4、自信心缺乏,自我评价消极。有心理学家认为,不相信自己的价值与能力,缺乏自信是诸种不良性格的根源,几乎所有心理病症,如恐惧症、强迫症、抑郁症、焦虑、口吃、神经衰弱等,从本质上讲都可以归结为没有自信心所致。很多学生,会因自信问题而使自己出现种种诸如沮丧、生气、焦虑、抑郁等消极的情绪情感反应。对自己能力的悲观认识和评价,容易形成一种无能感。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基础太差,认为自己不行、没用,悲观失望,自暴自弃。有的甚至会无端地自怨、自责,夸大自己的缺点,看不见自己的优点,没有什么好的期待与理想。而一旦遇到挫折,就更容易丧失自信心和好胜心,陷于不良的心绪之中。

5、学习环境不适。环境对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素雅整洁的房间,光线明亮、色调柔和的环境,会使人产生恬静、舒畅的感觉,阴暗、狭窄、肮脏的地方,会给人带来憋闷和不快的感觉。学习环境不适,也容易引起学生倦怠。比如闷热的天气、刺眼的光线、刺耳的噪音、刺鼻的恶气等都容易使人烦躁、困倦、恶心。现在在多媒体教学中,许多学校教室里,一上课就拉上黑黑的厚窗帘,熄灭电灯,整堂课都要求学生抬头看有着密密麻麻文字的屏幕,空气不流通、昏暗的灯光、疲劳的视觉、僵硬的脖子,都会使学生昏昏欲睡。再如空间狭窄、座位过高或过低等也都使人感觉不适。此外,学习环境中还有一种因素容易使学生倦怠、厌烦,这就是教师不当的教学态度和方式方法。首先是教师不懂得尊重学生,不理解学生的内心体验,对他们的能力、成绩,不能客观全面的评价,往往只用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甚至对成绩差的学生进行粗暴的训斥,这样深深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甚致促使大多数学生感到进步无望,从而产生反抗等消极情绪。其次是教师的教育内容单一,教学内容呆板,枯燥乏味,教学方式生硬,都会导致学生失望、悲观和厌学。



如何解决倦怠的问题呢?首先当然要认清倦怠因何而起,从何而来,这样才好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如果是因为学习太久身体过度疲劳造成,那么就赶快给自己放个假,多多休息一下;如果是心理问题,那还得用心药医治。但总体说来,调节并不是单一地采取某种方法,而是把几种方法综合在一起,这样会起到更好的效果。最好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自己的方法。还有一个原则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确立学习的目标。要学会适应和改变环境,以积极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培养业余爱好,参加娱乐活动和体力锻炼,建立新的行为模式,使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充满乐趣,给自己一片晴朗的天空。在这样的原则下,可以尝试如下调节方法。

1、恢复体力和脑力

顺应生物钟的节律,安排学习和生活。生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体各器官的状态时刻都处在变化中,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生物节律。在一日内睡眠及觉醒、消化、能量代谢、体温、血压、内分泌等生理现象的变化最明显。能量代谢、体温、心跳、血压等节奏的升降,表现为上午较低,下午较高。因此,人的感觉、情绪、记忆、思维、警觉性、食欲等心理现象,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活动能力方面,早晨能力逐渐上升,上午9时前后达到最高,随后逐渐下降,下午2-3时降至白天的最低点,晚上8时左右又出现新的高峰。在记忆方面,一般人每天有四个记忆高峰时间:第一段时间为清晨起床后1小时;第二段时间为上午8时到10时;第三段是傍晚6时到8时;第四段是晚上临睡前[1]。只有顺应这种节律(当然,这里谈的是普遍现象)变化,安排好学习和生活的时间,才能感到身体的舒适,工作和学习的效率提高。反之,如果破坏这种节律,逆节律而动,就容易出现问题。所以,应该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适度运动,学会放松。适度运动也有益于恢复疲劳。比如课间走出教室,活动活动腰肢,课外散散步,适当锻炼锻炼身体,不仅可以起到放松的作用,还可以增强体力。而且通过适当的锻炼而不是剧烈运动,容易增加食欲,摄取足够营养,促进新陈代谢,保持旺盛的精力。除了运动之外,练习一些特殊的放松方式,比如闭合双眼,深度呼吸,或者舒适地坐在椅子上或躺在床上,舒展四肢,同时向各部位传递休息的信息,也是有益的。

科学用脑,减少疲劳。科学用脑应该懂得和利用大脑左右两半球的不同功能。大脑左半球是记忆、语言、分析、判断、推理、计算、书写等智力活动的中枢,偏重于抽象思维;大脑右半球偏重于形象思维,主要负责视知觉、空间定向、音乐舞蹈、身体协调、情感、直觉等心理活动[2]。因此,把数学、哲学等需要高度抽象思维的活动同音乐、绘画、文娱体育活动交替进行,可以提高大脑皮层有关区域的兴奋性,克服大脑疲劳。同时要做到体脑结合与劳逸结合。大脑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的持续时间总是有一定的限度。因此,学习一段时间后就应该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以及适当的休息放松,以保证脑功能的恢复,提高学习效率。

2、舒缓压力,放飞心灵

用放松法舒缓压力。自我解脱,自我放松是舒解压力的渠道。顺其自然,想休息便休息,想睡觉就睡觉,想发呆就发呆,这是放松的方式。还可以通过娱乐活动,听听音乐等进行放松,因为音乐对调整人的紧张情绪起着积极的作用。还可以通过想象,暂时抛开一切烦恼,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放飞自己的心灵。如在轻音乐的伴奏下,冥想自己进入大自然的美境,冥想听到小溪流水、小鸟鸣叫,看到彩蝶飞舞,自己自由自在在沐浴阳光,或冥想在海边日光浴,听海涛波浪等,以舒适的环境达到身心放松。

用宣泄法舒缓压力。受挫以后,心理上处于焦虑、愤怒、冲动的应激情绪状态之中,如得不到妥善的化解,可能表现出攻击、轻生等种种消极的行为反应。如果采取可控的、合乎社会规范的方式宣泄受挫折后的紧张心理,对恢复心理平衡十分必要。在紧张状态下,情绪和情感的宣泄也是必要的,当然宣泄一定要有节制,应注意方式、方法、时间和场合,应尽量不影响别人。常用的宣泄方法有:(1)倾诉。将郁积在心头的学习上的困惑和困难向师友亲人诉说,以获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从而扫清心灵上的阴霾。(2)哭喊。到没人的地方痛哭一场,或者大叫大喊,往往有助于宣泄愁苦。(3)剧烈的体育运动。(4)书写。可以通过胡乱涂鸦或者写日记的方式,宣泄心中的苦闷。(5)唱歌。在家里唱唱歌,可以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艺术氛围中,从而减轻压力,调节情绪。(6) 在电脑中做一个电子作品,比如画张画、做一个小动画等,在作品完成过程中,由于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可以忘却所有的不愉快,同时使自己有一种成功感。

用语言暗示法舒缓压力。面对压力,可以通过语言暗示来调节。比如,自言自语地说,“振作起来,还有希望”;“别紧张,没什么大不了的”;“天无绝人之路,即使失败,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等,还可以读或背一些格言。通过语言的自我暗示和自我安慰、格言的启发与激励,可以舒缓压力,转换心情,振足精神。

3、改善学习,创造成功体验

面对失败和挫折,不能以酒消愁,更不能自暴自弃,最理智的是在正确认识挫折的基础上,以积极的方式克服困难,战胜挫折,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这种积极方式主要是改进学习,创造成功体验。

改善学习方法。学习的成功与否多半取决于学习方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知方法,从而有不同的学习方法,有的人善于记忆,有的长于理解,有的偏好形象思维,有的喜欢抽象思维。每个人都应当研究学习方法,这也应当是所谓研究性学习之一维。寻找适合于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进行成功的学习,丰富成功体验。在信息时代,尤其是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改变学习态度。学习的成功与否还取决于是否投入。要自觉做好课前预习,带着问题听课;积极参与问题的思考讨论,认真记好课堂笔记;集中精力,认真投入。在精力分散时,需要同外界刺激的干扰作斗争,时刻提醒自己“别走神”。在精神懈怠时,要以生活的哲理、名人名言等来激励自己,并以此为动力,把追求的目标升华到更高的层次,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寻求新的满足;或者立个牌子写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话,随时警醒自己。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要不断培养学习的兴趣,把学习看成是一件乐事,才能减少倦怠感。在考试失败时,也不要自卑。相反应该找出失败的原因,改变学习方法,调整学习计划,补缺补差,重新振作起来。

调整学习目标。学习的成功与否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目标和自我期望值的大小。如果目标太大,超越了自己的能力,就给自己增加了额外的压力,而且也容易招致失败的打击,丧失兴趣和信心。因此要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设立具体而恰当的学习目标和计划,这样才可能获得成功体验。如果目标不切实际,期望过高,比如一个成绩最差的学生要在短时间里一跃为全班第一,恐怕不大可能,这个目标就要适当调整。通过小目标的不断实现最终获得大的成功体验,找回自信是有意义的。

4、积极评价,找回自信

每个人都应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但是,在学习倦怠时,不要苛责自己;不要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否定自己,相反应当充分看到自己的实力,肯定自己的成绩。这样能驱除自己心头的阴霾,看到前途的光明。

对自己的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肯定自己。把失败归因于主观因素,会使人感到内疚和无助;把失败归因于客观因素,会产生气愤与敌意。因此,受挫折以后,应当冷静、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找出造成挫折的真实原因,对挫折做出客观、准确的归因,从而有效战胜挫折。同样对自己的成功也要认真加以分析,找到成功的原因,从而看到自己努力的意义和前进的方向。

保持乐观的心态,肯定自己。悲观的人却常常焦虑不安,总是后悔没能把事情做得更好。于是,对自己就总是既有无穷的要求又有无穷的懊恼。而乐观的人通常自我感觉良好,在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常会看到光明的一面,多想生活中让人高兴的事,也能发现新的意义和价值。他们不会怨天尤人,更不会自暴自弃。他们相信:花儿谢了,还会有重开的时候;河水冻了,还会有消融的时候。

5、适应或改造环境

要适应和改造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首先是沟通,主要是与父母和老师沟通,一方面适应他们的要求,但同时还可以向他们提出意见和建议,从而改变优化这种环境;有时需要适当的情绪发泄,把闷在心里的苦恼向他们倾诉出来。比如学校和家庭的压力过大了,不愿面对父母,不想见到老师,此时,可以利用手机短信、QQ聊天工具、email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沟通,向父母和老师说明自己心中的苦闷和压力,争得父母和老师的理解、合作,共同减轻学业上的负担和压力,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此外还可以通过改变物理环境,从而改变自己的心情。比如由于学习或人际关系原因情绪低落时,应自觉地走到大自然中去,到绿色的世界中去,绿色象征春天,象征生命,象征青春与力量,到大自然中欣赏美好风光是摆脱苦恼,营造良好心态的好方法。或者改变自己的卧室、学习空间、课桌等的摆设,让心情焕然一新。或者买一束鲜花摆在床头,闻闻鲜花的芬芳;或者贴几张风景画、人物图象等,如此等等都可更新环境,调节心情。

增强自我调适能力。焦虑、烦恼、心理冲突等在人生旅途中在所难免,关键是要有自我调适的技巧和能力。那些自我调适能力差的人,则不能根据生活环境的变化相应地进行自我调控,不能主动地去适应新的环境,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心理失衡的发生。一旦发生心理失衡,又不能及时地进行控制,往往使失衡心理进一步倾斜与恶化。而自我调适能力强的人做事能往最坏处着想,最好处努力。无论发生什么变故,都会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善于以科学的方法调节自我,始终把自己的心理状态调适到愉悦、平静、进取的状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