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了么如何成长为独角兽?

如题所述

4月2日,阿里巴巴集团、蚂蚁金服集团与饿了么联合宣布,阿里巴巴已经签订收购协议,将联合蚂蚁金服以95亿美元对饿了么完成全资收购。

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表示,欢迎饿了么加入阿里大家庭。在创始人张旭豪和其团队努力下,饿了么毫无疑问已是国内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的佼佼者。

饿了么创始人张旭豪表示,藉此饿了么正式成为“超级独角兽”,这是包括阿里在内的广大资本市场对饿了么的认可。

阿里巴巴方面表示,此次收购完成后,阿里巴巴将以餐饮作为本地生活服务的切入点,以饿了么作为本地生活服务最高频应用之一的外卖服务,结合口碑以数据技术赋能线下餐饮商家的到店服务,产生化学反应,形成对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的全新拓展。

同时,饿了么依托外卖服务形成的庞大立体的本地即时配送网络,将协同阿里新零售“三公里理想生活圈”,盒马“半小时达”和24小时家庭救急服务,“天猫超市一小时达”,众多一线品牌“线上下单门店发货二小时达”等一起,成为支撑各种新零售场景的物流基础设施。

阿里巴巴集团强调,饿了么将保持独立品牌、独立运营,饿了么的所有合作伙伴及商家的权利都将得到一如既往的尊重。同时,饿了么将进一步得到阿里巴巴在新零售基础设施、产品、技术、组织等方面的全力支持。

同时,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宣布,待交易全部完成后,饿了么创始人兼CEO张旭豪将出任饿了么董事长,并兼任张勇的新零售战略特别助理,负责战略决策支持。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王磊将出任饿了么CEO。

一家大学生创业公司,在遭遇了烧钱竞争、巨头碾压和资本追逐之后,一跃成为中国最受瞩目也最有价值的初创公司之一。它是时代精神高度凝聚的符号:创业热潮、O2O风口、残酷竞争与补贴大战、巨头格局下的合纵连横、以及一个“成功”的创业故事。当然,你我皆知,故事仍没有结束。因为所有这些造就故事的因素也都没有消失或静止。

一市场份额才是第一!不要管成本!

信使传递回来的消息让人不安。

这已经是2014年的8月,这家名叫拉扎斯的上海公司正在慢慢习惯“战争”的状况——公司的全称是拉扎斯网络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这个名字印刷在公司蓝色名片的正面,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的人往往会不知所措,这时候递出名片的人会提醒你翻看背面,那才是这家公司最广为人知的名字:饿了么。拉扎斯来自梵文,它的意思是激情和信仰,很多年前由公司的创始人张旭豪想出来,让所有第一次听到的人都有不明觉厉的感觉。

从2008年两个上海交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在宿舍里萌生想法,创办一家解决外卖问题的公司开始,他们面对的就是层出不穷的竞争对手,比如早年同在交大校园创业的外卖公司小叶子当家,比如后来他们在各个城市遇到的本地外卖服务公司。但竞争的升级是从2013年才开始的,真正惨烈的竞争则从2014年开始。

甚至不能用“逐步升级”来描述这种变化,竞争像是从冷兵器时代一跃进入核战争。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淘点点、新生代巨头美团网的美团外卖和随后百度旗下的百度外卖先后冲入这个市场。“扔一颗核弹过来”这种语言也开始在他们谈论竞争对手时出现。当然,他们也是竞争的获益者。竞争迫使着这家公司拼命向前,他们的员工数量、进入的城市数量、每日订单的数量和公司估值也都在以让人匪夷所思的速度增长。举个例子,2013年年底时,这家公司还只有200名左右员工,在2014年和2015年,员工数量增长从1000到2000 再到超过10000、15000 人。这家公司也一步一步成为中国最有价值的初创公司之一,它不断变化的公司估值如今已经逼近50亿美元。

不过,2014年的8月却是一个惊魂时刻。

罗宇龙拿到的一份数据让他大吃一惊。

出生于1988年的罗宇龙本科学习的是计算机。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书期间,罗宇龙知道了这家由学长张旭豪、康嘉等人创办的公司。他使用这家公司的外卖订餐服务、试着发邮件给这家公司,然后,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半年之后,加入了这家公司——饿了么很多早期员工都拥有类似的经历,先是作为用户,然后忍不住提点意见,之后放弃当时看来更体面的工作加入这家公司。

在历经了技术、运营和北京市场负责人等职务之后,聪明、强硬和执行力强,罗宇龙迅速成为这家公司最核心的成员之一——聪明毋庸置疑,执行力是这家公司能攻城掠地的重要原因,至于强硬,罗宇龙自己说,他的强硬是受到了CEO张旭豪的影响。他们之间的沟通方式,在早期的主旋律经常是张旭豪“劈头盖脸”的一顿痛骂——“强硬”也是张旭豪被反复提及的领导风格,有些时候作为褒义,有些时候作为贬义。倒也并不奇怪,如果创始人和公司不拥有这种强硬的性格,这家由毫无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创办的上海公司,必定会在包括美团和百度在内的竞争对手的挤压下尸骨无存,像中国互联网领域内无数次上演过的故事一样。

之所以吃惊,是因为这份数据传递出的信息和此前罗宇龙以及包括张旭豪在内的饿了么高管得到的信息并不一致。他相信这份数据,尽管它告诉他的事实并不是他一直认为的事实。这份数据综合收集了饿了么一线员工掌握的细节情况。

此时罗宇龙负责一个名叫“发改委”的机构。它在2014年的4月份由饿了么的CEO张旭豪提议设立,成员包括他本人、COO康嘉、资深副总裁闵婕和罗宇龙。在带领核心成员同咨询公司PWC吃完晚饭之后,张旭豪把他们留了下来,建议成立“发改委”来统一处理这家公司在高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所有尚不清楚归属的管理问题。事后看来,“发改委”更像是饿了么的战时经济管理委员会,至关重要,但只存在了一年。

“我们之前得到的信息是,美团在各个城市的市场份额与我们差的比较远。但是,那份数据显示,它在高校的市场份额离我们不远了。”罗宇龙说。高校正是饿了么赖以起家的市场。而且,这还是一份非常详实的数据。他把这份数据发到了公司高管群中。那时已经过了晚上十点,但是看到数据之后,张旭豪提议召集大家晚上十二点在他的办公室内开会。

“我们当时需要消化一下,大家还需要接受这个事实。但是接受之后,风格马上就要改变。”罗宇龙回忆。

改变的核心是两个字:补贴。或者说,烧钱。在这一轮的互联网公司竞争中,金钱就像能源,通过不断补给燃料,这些公司的增长速度才能更快。喜欢赛车的张旭豪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当他发现自己已经有落后的危险时,唯一的方法和最好的方法,都只能是继续踩踏油门。否则,你只有站在旁边不断地抱怨汽油的价格让开车只能变成有钱人的游戏,或者装作自己还是更喜欢慢悠悠地走在人行道上。

接下来的两天两夜,张旭豪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除了短暂的休息之外,唯一的工作就是大喊大叫,做他最擅长的事情:扮演一个态度强硬的老板。

每一个饿了么的城市经理都被安排要同远在上海公司总部的公司CEO张旭豪开视频会议。在视频会议的开头,张旭豪会先和颜悦色地同他的下属打个招呼,回忆他们曾经在什么地方见过,然后了解一下当地的市场情况。聊完这些之后,就像他在公司内部会议上有时会做的那样,张旭豪会突然爆发,拍着桌子开始咆哮:

“市场份额才是第一!不要管成本!只要市场份额!”

这是张旭豪和他的团队商议出的向城市经理们传递压力的方式。因为,“我们下面这些人,没有花过那么多钱,放开手花钱做补贴拉用户,做这种事有点放不开。所以我们当时就觉得,Mark自己传达压力最好。”

“开了这一枪之后,就收不住了。整个就开仗了。”罗宇龙说。

饿了么创始人兼CEO张旭豪。他从研究生时期开始创业,如今公司已成为中国最有价值的初创公司之一。

二“ 一个有意思的人”

是时候认识一下张旭豪。

只有建立起对这个人的初步认知,才能明白为什么这家早先在中国互联网名不见经传的上海公司,在整个外卖O2O的激烈战役中一直没有被打趴下,也没有像不止一次的传言所说的那样被全资收购,并且还能够在今天中国互联网寡头分立的格局下,尚且保持着踉踉跄跄的前进姿态。以及,为什么他是那个“开枪”的绝佳人选。

短暂接触过张旭豪的人会被他的友好界面迷惑,你看到的是一个戴一副圆框近视眼镜的短头发男生,身着休闲西服外套和卡其裤,笑起来斯斯文文,讲起话来客客气气。但是接触时间一长,他就会暴露出自己无所顾忌的本性。无论是正在进行一场长时间的谈话,或者是正在一个会议上,他都会情不自禁地站起来伸个懒腰,长袖T恤或者衬衣向上拉伸,露出凸起的肚子——体重是让他困扰的问题之一,刚刚创业时,他还是个英俊的瘦子。然后,他会把手伸进衣服抓痒——他的皮肤不好,这也是困扰他的问题;或者打个哈欠,睡眠也是他缺乏的东西。

他拥有随时随地睡着的本领。一次年终述职会议上,一个同事正在讲述自己的PPT时,会议室内的人听到了张旭豪的打呼声。这时会议室内马上安静下来,可以想象在场的人是多么不知所措。但这时众人却听到了张旭豪的声音:“你继续讲,我没睡着,我听着呢。”他知道大家可能不相信他说的话,马上简要重复一下刚才同事的发言,说:你刚才是不是讲到这个问题了?

在2014年和2015年的急速扩张期,饿了么大量招聘。高峰时期一天就能够入职100人左右。这中间所有总监以上的新同事,张旭豪都要求人力资源副总裁李宝新和自己一起面试。在面试中间,张旭豪仍然会睡着!已经习惯的李宝新就会跟来面试的候选人解释:“老板实在太累了。”——当然,如果对这家公司和它的CEO做一些背景了解,候选人也会早就了解到这一点。比如,当我要求3个小时的采访时间时,他的同事就会暗示我:“你们先聊着,如果到时候不困的话……”

疲倦肯定是原因之一。正常情况下,张旭豪会在晚上三点之前上床睡觉,然后在早上九点钟起床。熟悉他的同事已经知道他在白天会有不时袭来的疲倦感。当他们发现他不在办公室,也没有在开会时,如果实在有事,他们会到饿了么所在办公楼的业主老板办公室找他。这栋楼的业主是他的朋友,也是饿了么的用户,其办公室宽敞安静,在张旭豪看来是个睡觉的好地方。

当然,也会有其他原因。因为我没有亲眼见过他当众睡着,所以还是问了他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我什么时候都能睡。”在读研究生时候他发现自己拥有了这个天赋,因为一边创业一边做导师的项目,非常累。后来有一天他的导师跟他说:“你睡着就睡着,别打呼啊。”

饿了么很少会有长时间的会议。原因之一至少是,会议太长的话就容易无聊,而无聊的时候,老板就会睡着。

当然,张旭豪本人也不喜欢开会。有一段时间他要求例会都站着开,对于张旭豪而言,例会嘛,就是很快开完的会。他经常参加的例会包括:周五下午总监以上管理层例会;每周关于产品的讨论会。

中国互联网公司中有两家以执行力强著称的公司——京东和美团,它们都拥有著名的早会制度。在京东,每天早上八点半的晨会是刘强东保证公司具备超强执行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张旭豪对此却不以为然:“我觉得晨会是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太死板了。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把大家连在一起,为什么还要跑在一起开晨会呢?”

他不喜欢接受采访,也毫不掩饰这一点。他很坦诚地说:“我接受采访的时候会睡着。”当时我正在采访他。我参加过一次饿了么的高管例会,在会议上,讲着讲着,张旭豪突然转过来对公司负责PR的副总裁说:“比如说,为什么老是给我安排采访,让我说一些我自己都不喜欢的话。”但是他也知道,熟练地同记者交谈,正在变成他必须要做的工作之一,否则就不会有这些采访。

周五高管的例会由饿了么的COO和联合创始人康嘉主持。在同张旭豪交谈完之后,再跟康嘉聊天,你会庆幸这家公司终于有一个讲起话来听上去正常的高层管理者。康嘉是张旭豪的研究生同学,他们的宿舍紧挨着,经常一起玩游戏,共同萌生创办外卖网站的想法,然后一起坚持到今天。在会议上,康嘉坐在长桌的最中央,讲起话来细声细语,让每个需要展示具体事项进展的高管依次发言。张旭豪则坐在长桌最里侧的桌角处,摆出一副若无其事的姿态。

当他不说话时,会议进行顺利,顺利地像在任何一个公司中会议进行的那样。但是当在角落里的张旭豪决定发言时,他马上就吸引到了全场的注意力。而且,并不完全因为他是CEO——恰恰相反,有时候我怀疑如果不是因为他是CEO,他会被赶出去。他的话语中有一种霸蛮之气,一开口就是一副激动模样,而每一段话开始时的口吃加重了这一印象。口吃于他更像是一种强调。

说着话,他不自觉地开始晃动身体,倾向话语所指的对象,有时候他也会扬起手向那个方向挥一挥,不时还会蹦出几个“他妈的”,讲起话来有种说一不二的气质。比如,当谈到某一个团队面临的一个业务问题时,他给出的方案是:“把傻子清理掉,问题就解决了。”谈到业务部门,“我们公司业务部门比较贱,你需要用鞭子抽。”谈到一项总是被违反的规则,他建议的解决方法是:“我们这种公司,就是要罚,罚一百万两百万就没人再做了。没有钱就算在股票里。我说的比较极端,但告诉你的是方向。”

但这不意味着他就是完全地简单粗暴,他又有种朴素的公平意识。比如他问新来的CFO——一个在大互联网公司工作过的资深人士:“法务部调到你这里来了?”冷静的CFO反问:“这儿有法务部吗?”这时候有人接话说:“原来有一个人。”CFO接着问:“他有律师资格吗?”接话的人回答:“他通过了司法考试。”CFO说:“那算了。”言下之意是此人并不可用。这时候张旭豪插话了:“你跟人家交流一下嘛,万一是天才呢?”CFO回答:“会计、法律这种领域不存在天才。”但是看到张旭豪仍是一副不肯罢休的样子,就说:“我会看的,我会跟他交流一下。”

会议开到中间时插入了一段CEO的独白。张旭豪开始陈述公司一定要坚持专注和极致。他高亢的嗓音充斥了会议室的每一个角落,中间点缀着一连串让人印象深刻的句子:

“我们为什么要做许多其他事情呢?业务leader要简化、简化、再简化!”

“管理者不能让下面的人太累。”

“我们现在人越来越多,反而不极致了!”“生意永远在变,关键是大家要有这种极致的态度!”

饿了么高速扩张时期,成立了仅存在一年的“发改委”。“发改委”由图中四个人组成:COO康嘉、资深副总裁罗宇龙、资深副总裁闵婕以及CEO张旭豪(从左至右)。

三竞争者们:从创业公司到巨头

从幼年开始,张旭豪就养成了一些带有竞争性的爱好:拳击、篮球和赛车。他会在重要的拳击比赛时找一家牛排馆请自己的朋友一起去看;尽管身材不高,但是他进入了卢湾区的篮球队,经常拿自己的二级运动员资格证书向哥们炫耀;小时候他和哥们到上海淮海路的商场伊势丹游戏厅玩赛车游戏,一直把游戏币全用完才肯走,长大后他完成了赛车手训练课程,拿到一张资格证。有一次一个朋友让他去试自己新买的车,一辆丰田86轿跑,张旭豪直接在马路上就开始玩儿漂移。朋友看得又是心疼又是胆颤,回来后直说:“旭豪胆子大!旭豪胆子大!”

饿了么的四名创始人:汪渊、邓烨、张旭豪与康嘉(从左至右)。

四“泰森和奥尼尔打,谁会赢?”

但是现在,这却变成了一个真实的问题。2014年曾经流行过一个说法,“跨界打劫”,即你的竞争对手可能并不来自于你的行业,而是从另一个行业突然出现,强势进入。美团无疑就是跨界打劫的高手。

所以,泰森和奥尼尔打,究竟谁会赢?

张旭豪喜欢打篮球,位置是得分后卫。这一爱好从学生时期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创业期间他依然保持着打球的习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