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修筑的长城远超秦始皇,为何没有背上千古骂名?

如题所述

秦王嬴政灭六国之后,北方匈奴部落日益猖獗。为了绝匈奴之患,始皇命蒙恬率三十万众北击匈奴,夺取了河套地区,并且修筑长城,抵御胡人南下。长城有着极为重大的军事作用,此后数代王朝之所以能抵抗游牧民族的入侵,都要依赖长城。


可秦始皇修筑的长城不但没有让他流芳千古,反而令自己背上了千古骂名。司马迁在《史记》中借陈胜之口道出“天下苦秦久矣”,民间也编出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借此来表达人们对修筑长城的不满,似乎秦始皇修长城激发了极大的民怨。



无独有偶,一位距离秦始皇时期不远的皇也对修过长城,这位皇帝便是汉武帝。秦长城只不过是将战国长城连接了起来,而汉长城完完全全是重新构筑的,全程超过5000公里,是真正意义上的万里长城。

不仅如此,汉武帝还修缮了饱经风霜的秦长城,二者相加,其工程量之浩大,远超秦始皇修建的长城。可奇怪的是,汉武帝却并没有像秦始皇一样背上千古骂名,更没有人因为修长城而抱怨“天下苦汉久矣”。为何秦始皇和汉武帝都修过长城,却得到了完全不同的对待呢?

汉武帝

首先,我们要对比秦始皇和汉武帝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秦始皇所处的时期非常微妙,当时中国刚刚从数百年的战乱走向统一,六国的残余势力随时可能死灰复燃。而汉武帝登基之距离统一已经过去了60年,汉朝政局基本上趋于稳定。

既然时代背景不同,那么社会主要矛盾不会相同。秦始皇面对的社会主要矛盾,是秦朝统治者与六国遗民之间的矛盾,百姓渴望安居乐业与徭役之间的矛盾,属于内部矛盾。而汉武帝时期虽然也有国内叛乱的问题,但是总体上并无大碍,相反和匈奴之间的战争却进行的如火如荼,因此汉武帝面对的矛盾是汉匈之间的矛盾,属于外部矛盾。

汉长城


自公元前770年东周立国以来,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中国经历了长达5个世纪的战乱。这一期间,百姓被迫充军,如果战败便会惨遭斩首。《史记》中有关战乱的记录比比皆是,比如“败赵公子渴、韩太子奂,斩首八万二千”、“虏其将屈匄,斩首八万”、“拔宜阳,斩首六万”。因此百姓渴望和平、渴望安居乐业也是理所当然。

再者,六国贵族并未完全消灭。比如项梁就属于楚国旧贵族,他也对秦朝的恨是从骨子里出来的,只要有民变他一定会利用这个机会反秦。因此在这一阶段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缓和内部矛盾,才是正确的做法。



可秦始皇并没有着手解决“百姓渴望安居乐业”这一内部矛盾,相反却发“百万徒”修长城,以至内部矛盾激化,百姓对秦始皇自然颇有微词,换一个通俗的说法,秦始皇修筑长城虽然造福千秋万代,但是却没有顺应时势,因此秦始皇背上千古骂名也就十分正常了。

反观汉武帝继位之时恰逢文景之治,汉朝国力强盛,“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至腐败不可食”,百姓长期安居乐业,虽然偶有诸侯国叛乱,那也只是小打小闹,内部矛盾基本缓解。

放眼北方,匈奴依仗骑兵屡次南下侵犯汉朝边疆,《汉书》记载“六月,匈奴入雁门,至武泉,入上郡,取苑马,吏卒战死者二千人”,“春,匈奴入雁门,太守冯敬与战死”,“夏,匈奴入代、定襄、上郡,杀略数千人”。

匈奴屡次对汉朝进行杀掠,令百姓极为不满,极大程度激化了两国矛盾,所以说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变成了外部矛盾。因此公元前121年汉武帝下令修筑新长城时,百姓不仅不会反对,相反还会支持,换句通俗的话讲,汉武帝修长城完全顺应时势,因此汉武帝也就不会背上千古骂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5
秦长城修秦始皇修长城汉武帝修长城并不是汉武帝背奶妈秦始皇不难吗而是文人去写故事的时候把情书还给写差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