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方式

如题所述

  导语: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中一个复杂的艺术领域。以上所述,显然不能穷尽其妙。但是,只要我们数学教师能将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熔为一炉,在平时的教学中大胆创新,努力提高数学课堂提问质量,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方式

   一、提问要抓住关键

  在教学中要找出教材的关键问题,也就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重点处提问,重点就会突出,在教材的难点处提问,难点就会突破。

  例如:在教小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概念时,其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分数,老师可以拿出一个月饼小丽和小强分着吃,并且问到:你们认为怎样分才合理?学生答;平均分。老师就把月饼切成大小相等的两块,每人得半快。老师问:你们手里的半块月饼是几份当中的几份我们就叫它几分之几好吗?小丽看着手里的月饼说:我的月饼只是两份当中的一份,是不是该叫两分之一啊,小强也抢着回答:我的月饼也是两份中的一份,是不是也叫两分之一啊。老师立即答道:对,我们就用1/2来表示。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提问,学生不仅自己回答了问题,还加深了对分数概念的理解。以此为基础,后面的重点和难点就会迎刃而解。

  二、提问要与知识间相互联系

  数学知识内在联系十分精密。每个新知识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而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他们内在的共同因素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架起了桥梁。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促使学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转化为已知。

  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由于学生广泛掌握了长、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会了用割补法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策略,所以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解决问题。首先,分别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那么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其次,用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能否拼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怎样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再次,动手测量数据,填写操作实验报告,找出求一个三角形面积的一般方法。

  三、提问要结合学生思维方式

  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刺激素。学生思维方式一般是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所以我们提问时,要特别注意方法和技巧,语言要生动、形象、具体,有一定的启发性,同时要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和接受能力,不能太难或太易,否则会事倍功半。

  如:学生在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后,可这样提问:第一联系我们过去学的商不变性质、分数基本性质,想一想它们与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异同点?第二联系我们前面学过的“分数、除法与比的关系”的知识,谁能用商不变性质、分数基本性质来说明比的基本性质?这样提问,不但揭示了知识间的�在联系,而且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发展了思维。

  四、提问要能促使数学知识深化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总要经历一个由不懂到懂、由浅到深的认识过程,教师只有在关键时刻恰如其分的提问,才能加快知识的深化。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的内容时,教师用课件出示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师问:这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生:180度。师:把这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等分成两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有学生立即回答:90度。师:怎么得的90度?生:180度的一半等于90度。师:这样计算对吗?(课件演示等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的过程。)

  通过观察和思考,生:各是180度。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师:画一个任意三角形,把三个角剪下来拼一拼,你能拼成什么角?这样由浅入深的引导提问,可以使学生茅塞顿开,思维顺畅,学生更清楚的知道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与三角形的大小、形状无关,这样深化知识的提问,步步入深,引人入胜,即启迪了学生智力又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关键。

  五、提问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设问量身定做、提问量才而问,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比较专业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这样,每一个问题对于回答的学生来说都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总之,教师的提问要科学合理,更要符合学生现状的原则,对于学生的回答评价要恰到好处,时刻把握住一个“度”字。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达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特别要培养好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渠道。只有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答问很好地结合,才能使学生产生思维的震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从而开展思考、讨论,探究规律,获得新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