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古怪的对联,上联和下联一字不差,为何流传千年至今无人超越?

如题所述

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种,一直到今天都被家家户户沿用,每逢新春佳节,就要在门楣上换上一副新的对联已经成为人们沿用千年的习俗。新年新气象,也体现在红纸黑字的对联上。

在古代历史上还有不少在对对子上有所造诣的文人,比如我们熟知的风流才子唐伯虎就是其中一位。唐伯虎为人性情放荡不羁,虽然在荧幕上的形象有所夸大,但是也不算空穴来风。他曾经和乡野老农有过一次对联过招,老农说道:“一担重泥拦子路。”唐伯虎回:“两岸纤夫笑颜回。”虽然通俗,仔细品品也非常有趣。

对联,在古时候也称为楹联,因为常常被雕刻或者贴在门前的楹柱上,故而得名。在史料中有关楹联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五代后蜀主孟昶,他身为后蜀的末代皇帝,为人奢侈淫靡,倒是符合大家对于亡国之君的印象。

根据《蜀梼杌》中的记载,在后蜀被北宋攻打的前一年新春佳节之际,孟昶在自己寝宫的门板上写下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及极有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不过,孟昶的美好愿望并没有实现,在第二年(965年)他就被宋太祖赵匡胤掳走了。

对联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对仗的文学,其文字平行对称,跟中国古代哲学中所讲究的“阴阳”有异曲同工之妙。《荀子·礼论》中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对联中的工整对仗其实就是符合阴阳之道。

不过对仗仅仅是标准对联中最基本的特征,当一副对联去朗读上要有语言上的对仗感,书写时要有文字上的对仗感。简单来说就是要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外加一个文字上的工整美观,这就是古人对对联的要求。

而我们今天要谈到的这副对联属于对联中标比较特殊的一种,被称为“同字异音联”。从字面意思就能知道,这副对联的上下联一字不差,但是读音却不尽相同。因此,它也被人们说是史上最古怪的一副对联,却流传千年至今无人超越。

它的上下联都是七个字:“好读书不好读书。”那这副对联要怎么读呢?正确的读法是:好(hǎo)读书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不好(hǎo)读书。它是出自明代著名画家徐渭之口。徐渭虽然被后世尊为“青藤派”之鼻祖,但是他生前仕途不顺,一生穷困潦倒。

这副对联就是他在晚年时写给自己的学生的,徐渭人到暮年时由衷发出感慨,一生中最适合学习的时光就是在少年时期,但是这个年纪的孩子却很多不爱学习。书到用时方恨少,等到他们幡然醒悟愿意学习的时候却已经为时已晚,错过了那段好时光。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徐渭用一幅巧妙的对联,生动地道出了这一知易行难的道理。这副看似古怪的对联,只有用心体会才能明白其中蕴含的为人师长的用心良苦。它上下联一字不差,却给了无数世人启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23
因为这句对联是徐渭暮年的时候写给自己的学生的,表达了知易行难的深刻道理,鼓励少年时期的孩子努力读书。
第2个回答  2021-01-23
这个古怪的对联是“好(第三声)读书不好(第四声)读书,好(第四声)读书不好(第三声)读书。”上下年都是七个字,但是发音不同,对学生来说非常励志,激励青少年要好好读书。
第3个回答  2021-01-23
这是因为我们使用的中文使用规则在这千年以来没有特别大的变动,而且这种对联一旦出现了,类似的都像是在借鉴。
第4个回答  2021-01-23
因为这副对联字句使用得非常巧妙,可以说算是绝句了。后来的人都没有办法再写出这样的对联,不然就是模仿了,没有精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