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鱼身上的白色絮状物是如何产生的?

如题所述

金鱼身上烂是得了肤霉病。
肤霉病的鱼体表或鳍条上有灰白色如棉絮状的菌丝,故又称白毛病。严重时菌丝厚而密,鱼体负担过重,游动迟缓,食欲减退,终至死亡。有时菌丝着生处有伤口充血或溃烂。金鱼头上有白色絮状物怎么治。
肤霉病又称“水霉病”,病鱼在感染初期,肉眼看不出什么症状,当肉眼能看到时,菌丝已向鱼体伤口侵入,并可深入至肌肉,蔓延扩展;向外生长的菌丝,似灰白色棉毛状,故又称“生毛”或“白毛病”。
拓展资料
肤霉病症状:病鱼各鳍残缺不全,体表鳞片脱落,皮肤腐烂并有浅表性溃疡。发病原因可能是海水观赏鱼彼此间争抢地盘,互相打斗,或者对新水不适应,导致鳍条皮肤受伤,弓J起细菌交互感染,特别是在已有鱼类的水族箱中放入新鱼后,更易出现这种情况。
1、加强饲养管理,避免鱼体受伤。在越冬以前,根据显微镜活体检查结果,用**处理杀灭寄生虫,可以有效地预防此病。
2、用孔雀绿0.1%-1%浓度水溶液涂抹伤口和水霉着生处。鱼缸里放头孢鱼中毒了。
3、用孔雀绿1:浓度浸洗3-5分钟。
1、 用食盐-和碳酸氢钠-浓度合剂全池遍洒。因用药量大,通常将病鱼集中在小水泥池中进行施药。
2、 用E内服,药量与防治竖鳞病完全相同。鱼缸内大量白色絮状物。
3、 创造有利于鱼卵孵化的外界条件(注意水温、鱼卵密度),用1:浓度孔雀绿浸洗鱼卵(连同鱼巢一起)10-15分钟,可预防鱼卵水霉病。
鱼体受刺激后分泌大量粘液,病鱼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绕粘附,使组织坏死,同时鱼体负担过重,游动迟缓,食欲减退。
肤霉菌为淡水水域的常见菌,10℃~15℃生长良好,属藻类菌纲水霉科。我国常见的肤霉主要有水霉、绵霉和丝囊霉菌三属。
菌丝为没有横隔的多核体,一端像根样附着于鳖体的操作处,分枝特别多,深入皮肤和肌肉称为内菌丝,它具有从鳖体吸收营养的功能。 其他大部分菌丝体伸出在鳖体之外,称为外菌丝,可长达3厘米,形成肉眼能见的灰白色棉絮状物。金鱼身上有白色絮状物。
常见的病原体有两种:一是类似于淡水中的多子小瓜虫,病鱼体表呈白点状;一种是卵圆鞭毛虫,病鱼体表呈浅灰色斑点,不易治愈。
①将水温捉高到30℃,寄生虫会因水温升高而导致其胞囊破裂,自动脱离鱼体,这种方法对初次感染白点病的病鱼,但对二次感染的病鱼效果不明显。
②将新砖放入尿液中浸泡24小时,晾干后放入水族箱中,10余小时后鱼体上的小白点膨胀,再过10余小时,可见体表的小白点纷纷脱落,效果较好。
③将病鱼浸在淡水中,它由9份淡水和1份海水兑掺形成,浸洗时间0.5秒—2分钟,应注意观察鱼体的适应程度,见鱼呼吸紧张时应立刻移人海水中。
④将10千克海水放入玻璃缸中,加入0.05克硫酸铜,充氧,浸洗病鱼5—8分钟,24小时后可见体表白点脱落。这种方法对初次患病鱼体效果较好,但对二次感染的鱼体效果不明显。鱼身上有白色絮状物怎么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