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如题所述

意思:以诗歌来感发意志,促使个体向善求仁的自觉,以礼实现人的自立,最后在音乐的教育熏陶下实现最高人格的养成。

出处:《论语.泰伯》

原文: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翻译: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简析:本章里孔子提出了他从事教育的三方面内容:诗、礼、乐,而且指出了这三者的不同作用。它要求学生不仅要讲个人的修养,而且要有全面、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扩展资料

孔子及《论语泰伯》简介:

孔子(前551 ——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泰伯》共计2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

本篇的基本内容,涉及到孔子及其学生对尧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评价;孔子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孔子道德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及曾子在若干问题上的见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11
兴于诗,强调诗的教育之重要.兴于诗的兴念去声,读如兴趣的兴.所兴的是人的情感.
立于礼,以礼的精神规范自己的行为.
成于乐,最后的完成在乐.古代孔子修订的《乐经》,没有传下来,失传了.《乐经》大致是发挥康乐的精神,也就是整个民生育乐的境界.
也就是:人的修养,开始於学诗,自立於学礼,完成于学乐。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
儒家认为,诗、礼、乐三者是教化民众的基础或者说三种载体与手段,必须恰当利用.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