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巨人的作品赏析

如题所述

童话中,那个“手掌心上出现两个钉痕,在他的两只小脚的脚背也有两个钉痕”的小男孩,无疑是上帝的化身。这一化身源于耶稣受难的宗教故事,王尔德在结尾处揭示了小男孩的真实身份,这篇童话也有了从宗教的角度来解谈的基础。天主教认为,人的物质生命是暂时的、而灵魂可以得到永恒的生命。信仰耶稣者,圣灵进入内心,获得拯救,死后灵魂可升人天堂,得到永生。小男孩的亲吻可理解为上帝的感召,它使自私的巨人变无私.而巨人临终前见到小男孩,则是上帝即将巨人带人天堂,巨人获得了最好的归宿。对于一位天主教徒,宗教力量对于童话的主题无疑是一次升华,不仅崇高感人,并且充满欢乐。自私的巨人受别的儿童与上帝的感化,解除了精神上的束缚,无私地将花园与人分享,这的确令他拥有了温暖与幸福,但他的身材还是那么的巨大,还是无法为世人所接受,还是无法走出花园。天堂不仅仅意味着死亡,更是一种最佳的精神归宿。上帝的第二次到来,带走了巨人的灵魂,而他的肉身则永远地留在了花园,巨人的灵魂自此获得了彻底的自由。
“爱”——这个在王尔德的作品中常常以悲观绝望的基调出现的主题有了一个全然光圈的形象——基督对人类的爱。巨人心灵教赎之路是通过对孩子们的关照,特别是对那个哭泣的小男孩的关照完成的。虽然乍看起来,小男孩是柔弱无助的,巨人是强大有力的,是巨人帮助了小男孩,但从深层次来看,是小男孩教会了巨人对他人的慷慨、关怀,教会了巨人什么是爱,或者说,小男孩激发了巨人心灵最深处的美好品质,这些美好品质就潜伏在巨人的内在自我中。 王尔德在这则童话中以厚重的主题,独特的篇章结构以及锤炼的语言和口语化的语体将自己“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表现地淋漓尽致。童话戏剧性的悲剧美让人诵读后余味犹存,使人领会到“人真正的完美不在于他拥有什么,而在于他是什么”的深刻涵义,也印证了王尔德的名言“同情,是世上最好的美德”。文章的篇幅布局独树一帜:巨人不在,孩子玩耍,巨人自私,不许玩耍,冬驻花园,巨人醒悟,与孩共玩,春回花园。这种奇特的篇章结构充分见证了王尔德“形式就是一切”的观点。口语化的语体,精雕细琢的语言,简洁精确的措辞以及多处运用比喻,拟人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使整篇童话弥漫着一股清新的童心,这也是王尔德童话作品的写作基调。
王尔德在《自私的巨人》中以句子简单,语言简洁的口语化语体描绘虚拟的事物和境界,出现于其中的“人物”是并非真有的假想形象,所讲述的故事,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童话中的种种幻想都根植于现实,是生活的一种折射。他恰当地使用并列句,复合句,倒装句和圆周句等变化多样的句式,充分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和象征等修辞手法,并遵循一定的事理逻辑展开离奇的情节,揭示道理,造成浓烈的幻想氛图,形成超越时空制约,亦虚亦实,亦幻犹真的境界。将人性的至美归于至爱,体现了王尔德追求理想艺术的初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