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运动阶段末期因而出现的错误是婴儿什么发展不完善的表现?

如题所述

由于皮亚杰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考点,相关的论理都是每次考试必出的知识点。尤其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是其他相关理论的基础,外加自身在掌握的程度上也没有娴熟,所以就有时间整理了一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皮亚杰(瑞士)将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他认为所有的儿童都会依次经历这四个阶段,新的心智能力的出现是每个新阶段到来的标志,而这些新的心智能力使得人们能够以更为复杂的方式来理解世界;虽然不同的儿童以不同的发展速度经历这几个阶段,但是都不可能跳过某一个发展阶段。同一个个体或许能同时进行不同阶段的活动,这明显地表现于一从一个阶段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的转折时期。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或感觉运动阶段)

是指自出生到两岁婴儿的认知发展阶段。在感觉动作期,婴儿赖以吸收外界知识的图式,主要是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与手的动作。此等感觉与动作,最初只是简单的反射,而后逐渐从学习中变得复杂,由身体的动作发展到心理的活动。到六个月以后,婴儿能够起坐与爬行,并随之出现目的性的动作,即有目的地运用身体的动作(如口尝、手抓)去达到目的。例如:在尚不能移动身体的婴儿身旁,铺放一条毛巾,毛巾上放置一个玩具,他会伸手去抓取玩具。如因距离较远抓取不到,几次尝试之后,他就会放弃。但对较大的婴儿来说,他就会用手拉动毛巾,从而取到玩具,这显示婴儿开始运用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 感觉动作期的末期,婴儿的图式将发展到物体恒存性的地步。在婴儿早期,如用布幕将其面前的玩具遮挡住,他不会寻找;原因是他的图式尚缺乏对具体实物形成心像表征的功能。换言之,对几个月的婴儿来说,看不见的东西是不存在的。稍长及至一岁左右的婴儿,对滚入床下而看不见的皮球,他会继续寻找。这表示皮球之物体虽在眼前消失,而留在他心中的符号性的心像,却仍然存在。显然,物体的形象之所以能够永存在婴儿的图式之中,这表示婴儿末期已开始从具体实物中学到抽象的概念。接近两岁的婴儿,他不仅能当场模仿人或动物的动作,而且还能在事后凭记忆去模仿这些动作。像此种仅凭事后记忆就能模仿出来的能力,称为延后的模仿。

二、前运思期(或前运算阶段)

是指两岁到七岁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因此一时期正值入学之前与入学之初,故这段时期在教育上特别重要。因而无论是皮亚杰本人或其后的学者,对此一时期儿童认知发展所从事之研究,为数最多。皮亚杰之所以称此一时期为“前运思期”,原因是此一时期的儿童遇到问题时固然会运用思维,但他在运用思维时常常是不合逻辑的。“前运思期”的意思即指儿童思维方式尚未完全达到合理地步之前的一段时期。按皮亚杰的解释以及很多心理学家研究验证,此一时期儿童的思维方式之所以不合逻辑,主要是由于他的图式在功能上受到以下三种心理上的限制所致。换言之,以下三种限制乃是儿童思想不成熟的原因。

1.知觉集中倾向

所谓知觉集中倾向,系指前运思期的儿童在面对问题情境时,只凭知觉所及,集中注意于事物的单一向度或层面,忽略事物的其他向度或层面。顾此失彼的结果,难免导致对问题的错误解释。 对儿童知觉集中倾向的实验研究,心理学家重复实验验证最多的是守恒问题的研究。守恒是一种概念,此种概念所代表的意义是,某物体某方面特征(如重量或体积),将不因其另方面特征(如形状)改变而有所改变。例如:将一大桶水倒入几个小桶之后,水的原来重量和体积仍守恒不变。因为前运思期的儿童有知觉集中倾向,所以尚不能具有守恒的概念。皮亚杰变化各种情境从事观察实验。例如:将十块积本紧接排为一短行时,儿童相信比同块数积木分散排为一长行时为少。

根据皮亚杰的解释,前运思期儿童之所以缺乏守恒概念,除了因知觉集中于一方面特征,忽略另方面特征之外,儿童只集中注意形态的改变,而忽略改变的过程,也是阻碍他形成守恒概念的原因。

2.不可逆性

不可逆性与可逆性是相对的两个概念。可逆性是合于逻辑的思维过程。最常用到的是数学运算以及所有属于因果关系的问题。所谓可逆性,是指思维问题时可以从正面去想,也可以从反面去想;可以从原因去看结果,也可以从结果去分析原因。如此,顺向与逆向兼顾的思维历程,即称为可逆性。如以下的例子:

由已知 9+6=15

即可推知 15-9=6

由已知 男生人数+女生人数=全校学生人数

即可推知 女生人数=全校学生人数-男生人数

由已知 A+B=C

即可谁知 C-B=A

前运思期儿童之所以思想不够周延、之所以不能具有守恒概念,在思维时他的图式功能所表现的不可逆性,乃是阻碍其合理思维的原因之一。菲力普(Philips,1969)曾就儿童思维中不可逆性的问题,采用皮亚杰与儿童对话的方式,观察一个四岁男童的反应,对话内容如下:

问:你有兄弟吗?

答:有。

问:他叫什么名字?

答:叫吉姆。

问:吉姆有兄弟吗?

答:没有。

根据心理学家们的重复研究,儿童思维问题时守恒概念的形成,多在前运思期(2~7岁)之后。由此看来,学前儿童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多未臻于合理思维的程度。不过,据研究发现,儿童守恒概念发展的水平,随所思维问题的性质不同而有差异。儿童对数字概念的守恒,发展较早,平均在5~6岁;对物体体积改变的守恒概念,平均在7~8岁;对物体重量改变的守恒概念,平均在9~10岁(见Dembo,1991)。

三、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皮亚杰用自我中心主义一词所表达的前运思期儿童的思维特征,其涵义并不带有“自私主义‘的意思。只用以说明此一时期的儿童,在面对问题情境予以解释时,只会从自己的观点着眼,不会考虑别人的不同看法。换言之,前运思期儿童只能主观看世界,不能客观地予以分析。此一时期儿童在思维上之所以带有自我中心倾向,自然与前述之知觉集中倾向的特征,具有密切的关系。

具体运思期(或具体运算阶段)是七岁至十一岁儿童认知发展阶段。此一时期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他能够面对问题时,循逻辑法则推理思维,但此推理思维能力只限于眼见的具体情境或熟悉的经验。例如:小学四年级的儿童,多半能解答以下类似的问题:

先画长短不等的两条直线1与2

1 ——— 2 ——————

然后将2擦掉换成1与3

1 ————— 3 ———

最后向儿童问:“原来的2比现在的3长还是短?“

多半四年级儿童都能正确回答原来的2比现在的3长。原因是他已经会根据具体事实做推理思维:2比1长,1比3长,因此2一定比3长。像此种按物体某种属性为标准排成序列,从而进行比较的心理运作,皮亚杰称之为序列化。

具体运思期正是小学的主要阶段。小学中年级能够学习算术四则题,而且能够按题意自行运算,主要就是他们图式的功能已经达到合理思维的地步。亦即是显现在前运思期的几种心理上的限制,已不复存在。前运思期的知觉集中倾向,已由去集中化所取代。所谓去集中化,是指具体运思期的儿童,在面对问题情境思维时,不再只凭知觉所见的片面事实去做判断。此外,具体运思期的儿童,对可逆性的问题,也不再以不可逆性的思考方式去思维,而且他们均已具备了守恒的概念。

去集中化的思维特征,是具体运思期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弗拉维尔,曾以前运思期儿童与具体运思期儿童为对象,采用以下的实验情境,观察两时期儿童之去集中化思维方式的差异。

该实验的设计是,将一个红色的玩具汽车,置于深绿色的透明胶片之下,使之看来变为黑色。让三岁与八岁代表前运思期与具体运思期两阶段的儿童,先看过红色汽车之后,随即将之置于胶片之下,并要他们回答胶片底下的汽车是什么颜色。结果发现,三岁儿童回答黑色,而八岁儿童则回答红色。按实验者的解释,三岁儿童受知觉集中倾向的限制,面对此一问题情境时,只能根据情境的外显表象去思维。而进人具体运思期的儿童,面对同一问题情境时,在认知能力上能够去集中化,根据情境的内隐实质去思维问题。换言之,前运思期儿童对事物的认知,倾向于“由所见而知”,而具体运思期儿童的认知则是倾向“由所知而知”。

儿童的认知发展达到具体运思期时,也已具备分类的能力。分类的心理运作是将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放置在一起。分类是一项重要认知能力,此项能力也是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的。前运思期的儿童已开始发展出分类能力,惟此一时期的儿童,其分类所根据的标准只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根据皮亚杰研究发现,具体运思期与前运思潮儿童,在分类思维上的差异,主要在于前运思期儿童只能按明确的、具体的标准分类(如颜色、形状、体积、功用等),而不能按复杂的、抽象的标准分类。皮亚杰曾以学前(前运思期)儿童为对象,在面对很多不同颜色花朵之情境下,先后问他们两个问题,先问:“你说红花多还是白花多?”等他回答之后再问:“你说红花多还是花多?”结果发现,学前儿童一般都能正确回答第一个问题,但却不能回答第二个问题。按皮亚杰的解释,这是由于学前儿童在认知发展上尚未具备类包含的能力。

所谓类包含,是指分类思维时能区别主类(大类)与次类(主类中所包含的各次类)间之关系的能力。按上述问题,红花与白花都是花类(主类)之下的决类,彼此间的特征具体明显,容易比较。而主类与次类比较时,因缺少同一的与明确的标准可资依据,故而认知困难。当然,前运思期儿童之所以缺少类包含能力的原因,与前文所指的知觉集中倾向也有密切关系。一俟儿童认知发展达到具体运思期的地步,在分类思维时,即已具备了类包含的能力;故一般小学中年级的儿童,都能轻易地回答“白色汽车多还是汽车多?”的问题。

四、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形式运思期(或形式运算阶段)是指十一岁以上青少年认知发展的阶段。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达到形式运思期的水平,就代表个体的思维能力已发展到了成熟阶段;以后再增加者只是他从生活经验中增多知识,而不会再提升他的思维方式。综合皮亚杰本人与其后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认知发展臻于形式运思期的青少年,在思维方式上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假设演绎推理。假设演绎推理是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此种推理思维的特点是,先对所面对的问题情境提出一系列的假设,然后根据假设进行验证,从而得到答案。皮亚杰曾以摆动吊锤做实验,要求受试者解答在吊绳长短、吊锤重量、推动力量三种变化中,何者是影响锤摆速度的因素。实验结果发现,只有认知发展达到形式运思期水平者,才会按照类似以下假设演绎推理方式寻求答案:先假设影响摆速的因素为锤重,然后保持另二因素不变而只变化锤的重量以验证之。也可先假设绳长为影响因素,然后保持另二因素不变0只变化绳长以验证之(正确答案)。如此系统进行,终可得到正确答案。

2.命题推理。认知发展臻于形式运思期的青少年,在推理思维时,不必一定按现实的或具体的资料做依据,只凭一个说明或一个命题,即可进行推理。例如:用这样一个问题分别问小学生和中学生:“要是你当学校校长,你怎样管理逃学的学生?”小学生也许会回答:“我不是校长,我不知道。”中学生就可能按他的想法说出一番道理。命题推理思维的特点是超越现实的一种思维方式,此种思维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成长而言是很重要的。因为青少年喜欢从幻想中计画未来,合理的思维才是形成其合理计画的基础。

3.组合推理。在面对由多项因素形成的复杂问题情境时,认知发展臻于形式运思期的青少年,可以根据问题的如何评定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条件,提出假设,然后一方面孤立某些因,一方面组合另些因素,从而在系统验证中获得正确答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1-03
由于皮亚杰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考点,相关的论理都是每次考试必出的知识点。尤其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是其他相关理论的基础,外加自身在掌握的程度上也没有娴熟,所以就有时间整理了一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皮亚杰(瑞士)将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他认为所有的儿童都会依次经历这四个阶段,新的心智能力的出现是每个新阶段到来的标志,而这些新的心智能力使得人们能够以更为复杂的方式来理解世界;虽然不同的儿童以不同的发展速度经历这几个阶段,但是都不可能跳过某一个发展阶段。同一个个体或许能同时进行不同阶段的活动,这明显地表现于一从一个阶段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的转折时期。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或感觉运动阶段)
是指自出生到两岁婴儿的认知发展阶段。在感觉动作期,婴儿赖以吸收外界知识的图式,主要是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与手的动作。此等感觉与动作,最初只是简单的反射,而后逐渐从学习中变得复杂,由身体的动作发展到心理的活动。到六个月以后,婴儿能够起坐与爬行,并随之出现目的性的动作,即有目的地运用身体的动作(如口尝、手抓)去达到目的。例如:在尚不能移动身体的婴儿身旁,铺放一条毛巾,毛巾上放置一个玩具,他会伸手去抓取玩具。如因距离较远抓取不到,几次尝试之后,他就会放弃。但对较大的婴儿来说,他就会用手拉动毛巾,从而取到玩具,这显示婴儿开始运用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 感觉动作期的末期,婴儿的图式将发展到物体恒存性的地步。在婴儿早期,如用布幕将其面前的玩具遮挡住,他不会寻找;原因是他的图式尚缺乏对具体实物形成心像表征的功能。换言之,对几个月的婴儿来说,看不见的东西是不存在的。稍长及至一岁左右的婴儿,对滚入床下而看不见的皮球,他会继续寻找。这表示皮球之物体虽在眼前消失,而留在他心中的符号性的心像,却仍然存在。显然,物体的形象之所以能够永存在婴儿的图式之中,这表示婴儿末期已开始从具体实物中学到抽象的概念。接近两岁的婴儿,他不仅能当场模仿人或动物的动作,而且还能在事后凭记忆去模仿这些动作。像此种仅凭事后记忆就能模仿出来的能力,称为延后的模仿。
二、前运思期(或前运算阶段)
是指两岁到七岁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因此一时期正值入学之前与入学之初,故这段时期在教育上特别重要。因而无论是皮亚杰本人或其后的学者,对此一时期儿童认知发展所从事之研究,为数最多。皮亚杰之所以称此一时期为“前运思期”,原因是此一时期的儿童遇到问题时固然会运用思维,但他在运用思维时常常是不合逻辑的。“前运思期”的意思即指儿童思维方式尚未完全达到合理地步之前的一段时期。按皮亚杰的解释以及很多心理学家研究验证,此一时期儿童的思维方式之所以不合逻辑,主要是由于他的图式在功能上受到以下三种心理上的限制所致。换言之,以下三种限制乃是儿童思想不成熟的原因。
1.知觉集中倾向
所谓知觉集中倾向,系指前运思期的儿童在面对问题情境时,只凭知觉所及,集中注意于事物的单一向度或层面,忽略事物的其他向度或层面。顾此失彼的结果,难免导致对问题的错误解释。 对儿童知觉集中倾向的实验研究,心理学家重复实验验证最多的是守恒问题的研究。守恒是一种概念,此种概念所代表的意义是,某物体某方面特征(如重量或体积),将不因其另方面特征(如形状)改变而有所改变。例如:将一大桶水倒入几个小桶之后,水的原来重量和体积仍守恒不变。因为前运思期的儿童有知觉集中倾向,所以尚不能具有守恒的概念。皮亚杰变化各种情境从事观察实验。例如:将十块积本紧接排为一短行时,儿童相信比同块数积木分散排为一长行时为少。
根据皮亚杰的解释,前运思期儿童之所以缺乏守恒概念,除了因知觉集中于一方面特征,忽略另方面特征之外,儿童只集中注意形态的改变,而忽略改变的过程,也是阻碍他形成守恒概念的原因。
2.不可逆性
不可逆性与可逆性是相对的两个概念。可逆性是合于逻辑的思维过程。最常用到的是数学运算以及所有属于因果关系的问题。所谓可逆性,是指思维问题时可以从正面去想,也可以从反面去想;可以从原因去看结果,也可以从结果去分析原因。如此,顺向与逆向兼顾的思维历程,即称为可逆性。如以下的例子:
由已知 9+6=15
即可推知 15-9=6
由已知 男生人数+女生人数=全校学生人数
即可推知 女生人数=全校学生人数-男生人数
由已知 A+B=C
即可谁知 C-B=A
前运思期儿童之所以思想不够周延、之所以不能具有守恒概念,在思维时他的图式功能所表现的不可逆性,乃是阻碍其合理思维的原因之一。菲力普(Philips,1969)曾就儿童思维中不可逆性的问题,采用皮亚杰与儿童对话的方式,观察一个四岁男童的反应,对话内容如下:
问:你有兄弟吗?
答:有。
问:他叫什么名字?
答:叫吉姆。
问:吉姆有兄弟吗?
答:没有。
根据心理学家们的重复研究,儿童思维问题时守恒概念的形成,多在前运思期(2~7岁)之后。由此看来,学前儿童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多未臻于合理思维的程度。不过,据研究发现,儿童守恒概念发展的水平,随所思维问题的性质不同而有差异。儿童对数字概念的守恒,发展较早,平均在5~6岁;对物体体积改变的守恒概念,平均在7~8岁;对物体重量改变的守恒概念,平均在9~10岁(见Dembo,1991)。
三、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皮亚杰用自我中心主义一词所表达的前运思期儿童的思维特征,其涵义并不带有“自私主义‘的意思。只用以说明此一时期的儿童,在面对问题情境予以解释时,只会从自己的观点着眼,不会考虑别人的不同看法。换言之,前运思期儿童只能主观看世界,不能客观地予以分析。此一时期儿童在思维上之所以带有自我中心倾向,自然与前述之知觉集中倾向的特征,具有密切的关系。
具体运思期(或具体运算阶段)是七岁至十一岁儿童认知发展阶段。此一时期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他能够面对问题时,循逻辑法则推理思维,但此推理思维能力只限于眼见的具体情境或熟悉的经验。例如:小学四年级的儿童,多半能解答以下类似的问题:
先画长短不等的两条直线1与2
1 ——— 2 ——————
然后将2擦掉换成1与3
1 ————— 3 ———
最后向儿童问:“原来的2比现在的3长还是短?“
多半四年级儿童都能正确回答原来的2比现在的3长。原因是他已经会根据具体事实做推理思维:2比1长,1比3长,因此2一定比3长。像此种按物体某种属性为标准排成序列,从而进行比较的心理运作,皮亚杰称之为序列化。
具体运思期正是小学的主要阶段。小学中年级能够学习算术四则题,而且能够按题意自行运算,主要就是他们图式的功能已经达到合理思维的地步。亦即是显现在前运思期的几种心理上的限制,已不复存在。前运思期的知觉集中倾向,已由去集中化所取代。所谓去集中化,是指具体运思期的儿童,在面对问题情境思维时,不再只凭知觉所见的片面事实去做判断。此外,具体运思期的儿童,对可逆性的问题,也不再以不可逆性的思考方式去思维,而且他们均已具备了守恒的概念。
去集中化的思维特征,是具体运思期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弗拉维尔,曾以前运思期儿童与具体运思期儿童为对象,采用以下的实验情境,观察两时期儿童之去集中化思维方式的差异。
该实验的设计是,将一个红色的玩具汽车,置于深绿色的透明胶片之下,使之看来变为黑色。让三岁与八岁代表前运思期与具体运思期两阶段的儿童,先看过红色汽车之后,随即将之置于胶片之下,并要他们回答胶片底下的汽车是什么颜色。结果发现,三岁儿童回答黑色,而八岁儿童则回答红色。按实验者的解释,三岁儿童受知觉集中倾向的限制,面对此一问题情境时,只能根据情境的外显表象去思维。而进人具体运思期的儿童,面对同一问题情境时,在认知能力上能够去集中化,根据情境的内隐实质去思维问题。换言之,前运思期儿童对事物的认知,倾向于“由所见而知”,而具体运思期儿童的认知则是倾向“由所知而知”。
儿童的认知发展达到具体运思期时,也已具备分类的能力。分类的心理运作是将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放置在一起。分类是一项重要认知能力,此项能力也是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的。前运思期的儿童已开始发展出分类能力,惟此一时期的儿童,其分类所根据的标准只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根据皮亚杰研究发现,具体运思期与前运思潮儿童,在分类思维上的差异,主要在于前运思期儿童只能按明确的、具体的标准分类(如颜色、形状、体积、功用等),而不能按复杂的、抽象的标准分类。皮亚杰曾以学前(前运思期)儿童为对象,在面对很多不同颜色花朵之情境下,先后问他们两个问题,先问:“你说红花多还是白花多?”等他回答之后再问:“你说红花多还是花多?”结果发现,学前儿童一般都能正确回答第一个问题,但却不能回答第二个问题。按皮亚杰的解释,这是由于学前儿童在认知发展上尚未具备类包含的能力。众所周之,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几乎是每场教育考试中必考的知识点,而皮亚杰理论给我们揭示了儿童与成人的不同。皮亚杰认知发展是按一定顺序,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经历每一阶段时都有每个阶段的特点。

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是智力的萌芽期,是以后发展的基础。这时的儿童只能依靠自己的肌肉动作和感觉来应付外界事物,动作必须表现为外部的表现活动,尚未内化,还不能在头脑中进行。用皮亚杰的话讲,就是这个阶段儿童是利用感知和动作去征服整个宇宙的。通过不断和外界交往,动作慢慢地协调起来,儿童逐渐知道自己的动作及其对外物所引起的效果之间的关系,开始有意识地做某个活动。在这个时期,发生了一次皮亚杰所说的“哥白尼式的革命”。皮亚杰认为,婴儿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里不存在客体永久性的观念,具体表现为当一个原先存在于婴儿视野中的物体从他们的视野中消失后,他们不会再去寻找或抓握,表明他们以为物体已经没有了。7个月以后的婴儿才会继续寻找从他们视线中消失的物体,表明他们已经知道物体虽然从视野中消失,但一定存在于某个地方,表明他们已经获得了客体永久性。客体永久性的获得是儿童早期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根据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感知运动阶段可分为六个子阶段。

第一子阶段(0–1个月)是反射活动阶段。新生儿只具有从遗传而获得的一些基本反射活动(如吸吮、动眼、抓握等)他们还不能觉察四周的东西,分不清物与我,还缺之自我意识。

第二子阶段(1–4个月)是习惯动作时期。这一时期形成了最初的习惯性动作。婴儿偶然发现自己能发起和控制反应,如吸吮手指,或发出咕咕的声音,这些反应让他感到很满足,因此不断重复这动作。

第三子阶段(4–10个月)是有目的的动作形成时期。在婴儿的视觉和抓握开始协调后,就过渡到这一阶段。这-时期的婴儿能重复他即刻前偶然做出的动作,如反复挤压一只会叫的橡胶鸭子。

第四子阶段(10–12 个月)是手段和目的之间分化并协调的时期。这-时期的婴儿开始协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作来实现简单的目标,用已知的方法来对付新的情境行动首次合乎智慧的要求。例如,把一个玩具放在一块垫子下面,婴儿会-只手拿起垫子,一只手抓起玩具。

第五子阶段(12–18 个月)是感知运动智慧时期。这一时期的要特点是儿童能发展新的手段以应付新的情统。例如,台布上放着玩具,儿童用手抓不到玩具时,便先抓台布,然后借拉近台布而获取玩具。这里抓拉的动作是原有的,但扯台布而得到玩具是新的行为。皮亚杰把这种现象看成是利用新手段达到目的的一种表现。

第六子阶段(18–24 个月)是感知运动智慧的综合时期。皮亚杰说:“第六阶段标志着感知运动时期的终结和向下一个时期的过渡。”众所周之,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几乎是每场教育考试中必考的知识点,而皮亚杰理论给我们揭示了儿童与成人的不同。皮亚杰认知发展是按一定顺序,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经历每一阶段时都有每个阶段的特点。

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是智力的萌芽期,是以后发展的基础。这时的儿童只能依靠自己的肌肉动作和感觉来应付外界事物,动作必须表现为外部的表现活动,尚未内化,还不能在头脑中进行。用皮亚杰的话讲,就是这个阶段儿童是利用感知和动作去征服整个宇宙的。通过不断和外界交往,动作慢慢地协调起来,儿童逐渐知道自己的动作及其对外物所引起的效果之间的关系,开始有意识地做某个活动。在这个时期,发生了一次皮亚杰所说的“哥白尼式的革命”。皮亚杰认为,婴儿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里不存在客体永久性的观念,具体表现为当一个原先存在于婴儿视野中的物体从他们的视野中消失后,他们不会再去寻找或抓握,表明他们以为物体已经没有了。7个月以后的婴儿才会继续寻找从他们视线中消失的物体,表明他们已经知道物体虽然从视野中消失,但一定存在于某个地方,表明他们已经获得了客体永久性。客体永久性的获得是儿童早期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根据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感知运动阶段可分为六个子阶段。

第一子阶段(0–1个月)是反射活动阶段。新生儿只具有从遗传而获得的一些基本反射活动(如吸吮、动眼、抓握等)他们还不能觉察四周的东西,分不清物与我,还缺之自我意识。

第二子阶段(1–4个月)是习惯动作时期。这一时期形成了最初的习惯性动作。婴儿偶然发现自己能发起和控制反应,如吸吮手指,或发出咕咕的声音,这些反应让他感到很满足,因此不断重复这动作。

第三子阶段(4–10个月)是有目的的动作形成时期。在婴儿的视觉和抓握开始协调后,就过渡到这一阶段。这-时期的婴儿能重复他即刻前偶然做出的动作,如反复挤压一只会叫的橡胶鸭子。

第四子阶段(10–12 个月)是手段和目的之间分化并协调的时期。这-时期的婴儿开始协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作来实现简单的目标,用已知的方法来对付新的情境行动首次合乎智慧的要求。例如,把一个玩具放在一块垫子下面,婴儿会-只手拿起垫子,一只手抓起玩具。

第五子阶段(12–18 个月)是感知运动智慧时期。这一时期的要特点是儿童能发展新的手段以应付新的情统。例如,台布上放着玩具,儿童用手抓不到玩具时,便先抓台布,然后借拉近台布而获取玩具。这里抓拉的动作是原有的,但扯台布而得到玩具是新的行为。皮亚杰把这种现象看成是利用新手段达到目的的一种表现。

第六子阶段(18–24 个月)是感知运动智慧的综合时期。皮亚杰说:“第六阶段标志着感知运动时期的终结和向下一个时期的过渡。”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