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名胜古迹天坛祈年殿,建于明朝。在明清两代,天坛有何作用?

如题所述

天坛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神坛,天坛的总面积比故宫还要大4倍。 天坛在故宫东南,自成一条中轴线的建筑体系,南端的围墙呈方形,北端的围墙呈半圆形,象征了「天圆地方」,这是中国古代的天地观。中轴线上的圆丘坛、皇穹宇、祈年殿等三大建筑,是天坛建筑群的核心。 祈年殿是天坛最宏伟、最华丽的建筑,它是一座有鎏金宝顶、三层重檐的圆形大殿;宝蓝色的琉璃瓦顶,象征著天色。它采用上屋下坛的构造形式,建在高约4米的基座上;坛分三层,周围护以汉白玉石栏。 祈年殿是皇帝祭天时杀牲焚香,祈求天帝赐天下风调雨顺的大殿,其地位最为崇高,因此在建造上极尽奇巧,成为中国木构建筑中的不朽杰作。
自然崇拜与上帝崇拜   中国在道教、佛教、 *** 及基督教等宗教产生、传入之前,早已存在着一个源远流长的宗教信仰,其核心有二:一是由自然崇拜发展而来的上帝崇拜;一是由鬼魂崇拜演变产生的祖先崇拜。   原始时代,大自然对人类的生活影响极大,因此,大自然很早就成为人类的崇拜对象。在这些自然崇拜的对象当中,日、雨、土地及主要粮食作物「稷」,因直接关联人们的生存而最受重视。   (一)对日的崇拜:对太阳的崇拜向为世界各国古人所重视,中国亦不例外。在仰韶等考古文化遗址所出土的陶器上,往往可以见到太阳的纹饰;从商代的甲骨文中,也可知道当时人们对日神有朝迎夕送的宗教仪式。周代以来,位阶更高的神祇-天或天帝已被塑造出来,日神变为天体诸神之一,因此对日神的崇拜就较为衰减。   (二)对雨的崇拜:在中国古代各有关气象的神祇当中,雨神因关系到采集、狩猎和农牧等各种生产活动,而为先民所重视。商代甲骨文中,有关求雨、卜雨和祭祀雨神的记载数量极多,可以说明这个事实。然而如同对日神的崇拜一般,到了周代因相信天帝,因此雨神遂退居配祭的地位。   (三)对土地的崇拜:在原始时代,对土地神崇拜是把它当作自然神崇拜。到了商代,乃将土地神分为东西南北四个方面统一祭祀。于是,土地神成为管辖一个地域的抽象神祇。这种地域化的土地神崇拜,到了周代,进一步分级,天子立大社,祭畿内地神;诸侯立国社,祭一国地神;大夫以下,祭所居地之地神。春秋战国以后,社祭又有发展,社会各个阶层都有社祭,并且社神的神性也更加社会化,变成与许多社会事务有关的神祇。   (四)对稷神的崇拜:据考古发现及现存史料加以推测,中国古代首先被人们栽培的旱地植物是稷,因而它可能也是中国北方人民最早神化的谷类植物。其时人们对于稷神的崇拜,不是对个别植物神的自然崇拜,而是对掌管农作物生长的神祇-后稷或神农的崇拜。另外,当时人们知道作物丰收的原因,除作物本身外,土地也很重要,所以稷神通常是与社神合并祭祀,合称社稷神,由于农业生产的好坏,决定国家命运,于是「社稷神」成为国家政权的代名词。   早期的自然崇拜,对于天体运行、雷电风雨兴作等现象,认为有更高的神支配一切,这个最高的神-上帝,在商朝已被塑造出来。不过商代上帝的神性,尚未被当作是主动支配社会命运的中心力量来崇拜。周代以后,上帝才发展成整个社会命运的决定者,由此产生天命观念,成为后来先秦诸子思想的重要基础。 鬼魂崇拜与祖先崇拜   在早期中国宗教信仰中,与自然崇拜并存的另一种重要宗教信仰是鬼魂崇拜。当时人们认为自己亲人的鬼魂,或自己部落首领的鬼魂最能保护自己,因此鬼魂崇拜逐渐演变产生祖先崇拜。早期的祖先崇拜,主要是纪念祖先功绩,或藉祖先崇拜来加强共同血缘观念,巩固内部团结。其后,随着家庭制度确立,除了部族的共同祖先崇拜外,又产生了每一个家庭或几个家庭联合的祖先崇拜,其目的在维持近亲的血缘关系,区分出人们之间的亲疏,以作为财产分享的凭借。由于祖先崇拜能巩固家族团结,又与私有财产和社会继承制度关系密切,因此对于祭祖,自天子以迄百姓无不慎重其事,成为中国最常见的一种宗教仪式。 多神宗教信仰的影响   中国数千年来一直保持多神宗教信仰,其所产生的影响既深且钜,其中荦荦大者有二:   (一)政治指导宗教:世界各民族历史,大抵都历经神权政治或政教合一的阶段。中国自有文字纪录开始,就显示出政治指导宗教的特征。此一特征的形成,与中国从未出现一神崇拜的宗教组织有关。而之所以未出现一神崇拜,则因上帝崇拜自始即与祖先崇拜并立,且互相混合;祖先崇拜本质上就是多元的。   (二)宗教情怀不强烈:中国数千年来保持多神宗教信仰,使中国人内心的复杂情绪,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得纾解。同时又由于多神信仰,使一切诸神在中国人的信仰生活中,都可以获得一个适当的位置,因而就呈现宗教情怀不强烈,富含宗教宽容精神的特色,以致比其他民族较少发生宗教冲突。
参考: 林能士主编,〈第七章、宗教信仰〉,《中国文化史(高级中学)》,(台南市:南一书局,2006),页142-146。
祭典之用 chiculture/index?file=topic_content&old_id=30014#chiculture/30014/index 矗立在北京南城的这座伟大的建筑物,最初建造于明代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建时的名称是「天地坛」,也就是说,这里最初是帝王同时祭祀天地的地方。直到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又在北京城的北郊专门建立了祭祀后土之神的地坛,并将「天地坛」改名为「天坛」之后,这里就成为明清两代帝王专为祭祀上天和祈求丰收而斋戒礼拜的神圣场所。 天坛,顾名思义是祭天的地方。天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究竟是甚么样的地位?古代中国人是从甚么时候开始,并且是在甚么地方举行祭天仪典的呢? 在儒家文化中,「天」是一个至上的存在。地上天子的权威,是上天赋予的。为了保证这种权力的绵延久远,地上天子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每年要对高高在上的皇皇上天进行祭祀、礼拜,以求得天帝的宽宥与福降。而且,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生产的风调雨顺,完全取决于上天的意志。历代帝王惟有在苍天上帝面前诚惶诚恐地顶礼膜拜,每日生活对自身行为的反躬自责,苍天才能降下国泰民安的恩泽。这就是古代帝王将对天的祭祀礼拜看得如此重要的主要原因之一。 既然天有如此至高无上的权力,那为甚么明初太祖朱元璋会将天坛和地坛布置在一起,举行天地合祀礼仪,并且专门为此建造大祀殿呢?这又引入了古代中国人另一个重要观念,尽管天具有如同西方基督教中的上帝或 *** 教中的 *** 那样的至上神的地位,但不同于西方宗教的是,中国人始终持二分法思维,认为事物都有其对立的一面,两者和谐共存,才体现事物的本质,如阴阳、乾坤、损益。处于自然或超自然意识中的天与地,也被纳入这一思维。所以,古代中国人对天和地都采取了毕恭毕敬顶礼膜拜的态度。 除了天、地之外,山川河岳、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四方鬼神,都是古代帝王礼拜祭祀的物件,因而才有了日坛、月坛,以及许多地方的山川坛、雨师坛、雷师坛、风师坛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