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难忘今宵》会作为春晚的结尾曲?

若论30多年来央视春晚的大轴节目,歌曲《难忘今宵》当仁不让。今天,它的演唱者李谷一女士添了一个新头衔——湖南省文史馆馆员。

新春佳节临近,每年年末,小伙伴们都会和家人相聚一堂,在吃完年夜饭之后,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从一档晚会成为国家正式项目,央视春晚成为海内外华人华侨共度佳节的方式之一。而每年央视春晚的压轴曲目,即由李谷一老师演唱歌曲《难忘今宵》。那么,为什么《难忘今宵》能作为春晚的保留曲目呢?为什么不是其他歌呢?
原因有三:
第一点,《难忘今宵》是春晚的定制歌曲。《难忘今宵》作为节目,第一次登上春节晚会是在1984年,也就是中央电视台开始办春晚的第二年。第一年的春晚办完之后,当时负责晚会的导演黄一鹤觉得缺少一首能和节目配合的歌曲,于是在1984年,黄一鹤找到了当时已经是著名词作家的乔羽进行创作。乔羽曾经创作过《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祖国》、《人说山西好风光》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
乔羽斟酌许久,最后创作出一首《难忘今宵》。随后黄一鹤找作曲家王酩谱曲,形成了《难忘今宵》一曲。但是,《难忘今宵》在登上银屏时也遇到一番波折。因为当时在正式晚会上演唱的歌曲以欢快清扬或者是喜庆亦或充满奋斗的歌曲为主,但是《难忘今宵》曲调舒缓,颇具情感,让人感伤。导演组觉得这样的歌曲登上春晚,不符合春节的喜庆气氛。黄一鹤力持己见,邀请李谷一老师进行演唱并录制,最终登上了春晚舞台。
第二点,《难忘今宵》表达出了家、国的情感。当时黄一鹤希望乔羽能为春晚创作一首歌曲,能够彰显家人团聚、阖家团圆、祖国美好希望等等思想。乔羽果然不负所托,在歌词中既表达了对于家人团聚的欣喜和对共度美好时光的感慨,又表达了举国欢庆佳节的共感,如“难忘今宵,难忘今宵,无论天涯与海角,神州万里同怀抱”,词作中体现出的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到的“美美与共”的思想;家、国的概念,正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最珍视的情感,在歌词中深刻体现。
第三点,《难忘今宵》表达了对未来的期许。今宵是欢乐的,但《难忘今宵》作为今宵的终结,无疑是带有一丝感伤,让人遐想。不知在未来还有没有今朝?但是歌曲在结尾转向祝愿,祝愿祖国,祝愿家庭,因此带来了未来的一番希望,让歌曲由此升华。放在春节联欢晚会的结尾,既是对共度这一美好时光的感慨,也是对未来的一番憧憬,因此无比恰当。“无论新友与故交,明年春来再相邀”,似乎带我们回到了古人亲朋齐聚,酒尽之时笑说明年春上再相聚的美好场景;“青山在,人未老,共祝愿,祖国好”是对于未来的美好期许,对于个人、对于国家未来的殷殷期盼。
歌曲旋律、歌词都具有催动人情感的张力,旋律动人,歌词朗朗上口,而背后则是国人对于家庭、对于国家的坚定情感。正是基于这些原因,《难忘今宵》自1984年以来,一直作为春晚的压轴也是保留曲目,在春晚末尾共同传唱。目前李谷一老师目前身体良好,正常参加春晚的排练,因此也侧面证明了《难忘今宵》依旧作为春节联欢晚会的结尾曲进行登场。而且,从歌曲的适合度来说,《难忘今宵》集家、国情感于一体,在那时那刻也将无比恰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05
第一点,《难忘今宵》是春晚的定制歌曲。《难忘今宵》作为节目,第一次登上春节晚会是在1984年,也就是中央电视台开始办春晚的第二年。第一年的春晚办完之后,当时负责晚会的导演黄一鹤觉得缺少一首能和节目配合的歌曲,于是在1984年,黄一鹤找到了当时已经是著名词作家的乔羽进行创作。乔羽曾经创作过《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祖国》、《人说山西好风光》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

乔羽斟酌许久,最后创作出一首《难忘今宵》。随后黄一鹤找作曲家王酩谱曲,形成了《难忘今宵》一曲。但是,《难忘今宵》在登上银屏时也遇到一番波折。因为当时在正式晚会上演唱的歌曲以欢快清扬或者是喜庆亦或充满奋斗的歌曲为主,但是《难忘今宵》曲调舒缓,颇具情感,让人感伤。导演组觉得这样的歌曲登上春晚,不符合春节的喜庆气氛。黄一鹤力持己见,邀请李谷一老师进行演唱并录制,最终登上了春晚舞台。

第二点,《难忘今宵》表达出了家、国的情感。当时黄一鹤希望乔羽能为春晚创作一首歌曲,能够彰显家人团聚、阖家团圆、祖国美好希望等等思想。乔羽果然不负所托,在歌词中既表达了对于家人团聚的欣喜和对共度美好时光的感慨,又表达了举国欢庆佳节的共感,如“难忘今宵,难忘今宵,无论天涯与海角,神州万里同怀抱”,词作中体现出的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到的“美美与共”的思想;家、国的概念,正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最珍视的情感,在歌词中深刻体现。

第三点,《难忘今宵》表达了对未来的期许。今宵是欢乐的,但《难忘今宵》作为今宵的终结,无疑是带有一丝感伤,让人遐想。不知在未来还有没有今朝?但是歌曲在结尾转向祝愿,祝愿祖国,祝愿家庭,因此带来了未来的一番希望,让歌曲由此升华。放在春节联欢晚会的结尾,既是对共度这一美好时光的感慨,也是对未来的一番憧憬,因此无比恰当。“无论新友与故交,明年春来再相邀”,似乎带我们回到了古人亲朋齐聚,酒尽之时笑说明年春上再相聚的美好场景;“青山在,人未老,共祝愿,祖国好”是对于未来的美好期许,对于个人、对于国家未来的殷殷期盼。
第2个回答  2020-02-05
第一年的春晚办完之后,当时负责晚会的导演黄一鹤觉得缺少一首能和节目配合的歌曲,于是在1984年,黄一鹤找到了当时已经是著名词作家的乔羽进行创作。乔羽曾经创作过《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祖国》、《人说山西好风光》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

乔羽斟酌许久,最后创作出一首《难忘今宵》。随后黄一鹤找作曲家王酩谱曲,形成了《难忘今宵》一曲。但是,《难忘今宵》在登上银屏时也遇到一番波折。因为当时在正式晚会上演唱的歌曲以欢快清扬或者是喜庆亦或是充满奋斗的歌曲为主,但是《难忘今宵》曲调舒缓,颇具情感,让人感伤。导演组觉得这样的歌曲登上春晚,不符合春节的喜庆气氛。黄一鹤力持己见,邀请李谷一老师进行演唱并录制,最终登上了春晚舞台。

第二点,《难忘今宵》表达出了家、国的情感。当时黄一鹤希望乔羽能为春晚创作一首歌曲,能够彰显家人团聚、阖家团圆、祖国美好希望等等思想。乔羽果然不负所托,在歌词中既表达了对于家人团聚的欣喜和对共度美好时光的感慨,又表达了举国欢庆佳节的共感,如“难忘今宵,难忘今宵,无论天涯与海角,神州万里同怀抱”,词作中体现出的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到的“美美与共”的思想;家、国的概念,正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最珍视的情感,在歌词中深刻体现。
第3个回答  2020-02-05
春晚结束曲《难忘今宵》不仅仅是一首歌,它承载着许多人的回忆,代表着新一年的到来。

没有任何作品能够在春晚的舞台上持续三十多年,而《难忘春宵》是个意外。198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作为结束曲,李谷一演唱了一首《难忘今宵》。从此以后,这首歌就成为了历年央视春晚的压轴曲目(除1987 1988 1989 2012年)。

近年来,频频传出春晚导演有意更换《难忘今宵》。2006年,郎昆指导春节晚会,这个传闻首次出现,郎昆也承认更换结束曲是为了更有新意,防止观众审美疲劳,但最后却不了了之,结束曲仍是《难忘今宵》。

2012年,哈文率领的龙年春晚剧组曾试图在片尾曲上进行创新,以一首由廖昌永和王莉演唱的《天下一家》结束,事实证明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理想效果。或许在观众的心里,没有《难忘今宵》便不能叫做春晚。

《难忘今宵》的确是一首饱含情感的歌曲,既道出了盛筵将散,深情告别时的真挚祝福,又表达了对来年再相会的无限期盼和良好祝愿,同时配上李谷一叹声轻柔的唱法,使得歌曲朗朗上口,回味无穷。1998年《难忘今宵》重新编曲,编曲后变得更加优美抒情。
第4个回答  2020-02-05
这个话题说起来就话长了,但是难忘今宵作为压轴最早是从1984年开始,也就是这个歌曲诞生的那一年。
至于这个歌曲如何诞生,版本较多,春晚第一代导演黄一鹤算是始作俑者。他执导84年春晚时,大刀阔斧,继往开来,铸就了经典的一届春晚,令众多后来者摩拜。尤其在春晚的结束曲方面,他不想照搬以前的老套路,用一个以往千篇一律歌颂式的大合唱来收尾,想换一种模式,于是求助于词坛泰斗乔老爷。乔羽按照黄的思路和要求写了难忘今宵的歌词,再由王酩谱曲,黄一鹤钦点李谷一演唱,于是诞生了这首春晚压轴的经典曲目。难忘今宵能作为压轴曲,词好,曲好,雅俗共赏,深入人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