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有哪些?

如题所述

竺可桢竺可桢(1890.3.7—1974.2.7),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 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1949年以后,他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开辟了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事业。他从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对每天的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论文有《远东台风的新分类》、《台风的源地和转向》、《东南季风与中国雨量》、《中国气侯区域论》、《一年内生物物侯推移的原动力》以及《中国近五千年来气侯变迁的初步研究》等。
符淙斌符淙斌,气候学家,作为最早参与开拓全球变化科学领域的中国学者之一,为我国全球变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涂长望涂长望 (已故) 气象学家。湖北武汉人。
吴国雄吴国雄,大气动力学和气候动力学家。广东潮阳人。1966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1983年获英国伦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乃至世界上少有的既具有很高的数理和动力学造诣,又具有丰富的实际天气经验的学者之一。提出湿倾斜涡度发展理论(SVD)和全型垂直涡度方程。运用上述理论,成功地揭示青藏高原西南涡和夏季江淮流域的暴雨发展机理,揭示副热带高压形态变异的成因。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学者关于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影响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把亚洲季风爆发分为三个阶段。证明由于中高纬度的强地转性和斜压性使其海气相互作用的特征与热带显著不同。首次用数值模式提出厄尔尼诺影响台风的机制,得到国际上的高度评价。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叶笃正叶笃正(1916年2月——)男,出生于天津市,1948年11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现任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美国气象学会荣誉会员;英国皇家气象学会会员;芬兰科学院外籍院士;曾在许多国际国内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是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丑纪范丑纪范,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崇银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1940年4月15日出生于四川达州,长期从事气象研究工作,在热带气象学、大气低频振荡动力学以及ENSO循环动力学等大气科学前沿领域内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现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教授,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WCRP中国委员会)主席。
秦大河秦大河,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原中国气象局局长。
陶诗言陶诗言,气象学家、大气物理学家。他在东亚大气环流、季风天气气候、寒潮和暴雨预报、卫星气象应用等方面卓越的研究成果,在中国外气象界享有崇高的威望。20世纪50年代初,他和顾震潮共同主持中国第一个天气分析预报中心,建立了各种天气预报方法,是新中国气象预报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多次在重大天气事件的预报和国防科学试验的气象保障预报中,出色地完成任务。1977年后,在他的努力下,许多国际合作计划和项目得以形成和顺利进行。他培养造就了一批大气科学的专门人才。发表的《中国冬季寒潮前后天气型式转变过程的研究》、《长江中上游暴雨分析和预报》等专著堪称经典。
伍荣生伍荣生,中国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专于大气波动与动力学研究。撰有论文《大地形与扰动不稳定》等。
周秀骥周秀骥,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我国现代大气物理学创建人之一。
曾庆存曾庆存,气象学家,广东阳江人。从事大气动力学、数值天气预报理论、理论和计算地球流体力学、气候数值模拟、卫星气象学方法和大气遥感测量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地转适应过程理论和关于大气扰动演变过程的波包动力学理论,在国内外广为引用。在数值天气预报中设计的半隐式差分格式,是世界上最早成功的方法之一,至今仍在使用。
陈联寿陈联寿,气象学专家,曾任中央气象台台长、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
丁一汇丁一汇,出生于上海,中国工程院院士,参与和主持编写IPCC第一、二、三、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是国际上气候变化研究领域中有影响、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
李泽椿李泽椿,天气动力和数值预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65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现任北京气象学会理事长、北京市科协常务理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
许健民许健民,卫星气象专家。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总工程师。
张德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古气候研究室主任、气候变化研究首席专家张德二,江苏镇江人。长期从事气候变化研究在历史气候变迁规律、特征,高分辨历史气候序列和气候图复原、古环境演变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在第四纪古环境研究方面有一定国际声誉。
顾震潮顾震潮(1920-1976),大学物理学家。上海市人。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院。1947年留学瑞典。1950年回国。历会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建国初期,与陶诗言共同领导了中国联合大学分析预报中心的工作,多次准确预报了洪水的暴发。开创了中国数值天气预报工作。六十年代为原子弹和导弹试验的气象保证作出贡献,曾立一等功。开创了中国大气物理学的研究领域。先后建立了云物理学、雷达气象、大气探测。实验气象和大气湍流等分支学科。著有《云物理学》。
黄荣辉著名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兼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2002年-2010年任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
林之光林之光,男,1936年1月生,江苏太仓市人。中国气象研究院研究员。
雷雨顺雷雨顺,1965年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研究生毕业。曾主持将能量天气学理论应用于暴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研究,形成一套较有成效的天气分析预测方法。该项研究1982年获国家科委、国家农委颁发的成果推广奖。
孙照渤孙照渤教授,博士生导师,1967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天气动力学专业。1972年至今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工作,先后任气象系副主任、主任,南京气象学院副院长、院长,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现任世界气象组织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大气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气象学会常务理事、国家气候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朱抱真朱抱真,天气动力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得出了北半球的热源分布,并提出大地形和热源共同形成定常槽脊的理论。
朱炳海朱炳海,江苏江阴人。1932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理系。建国后,历任南京大学教授、气象系主任。撰有论文《中国锋之消长与气候》,编著有《气象学》、《中国气候》、《天气谚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3-24
竺可桢竺可桢(1890.3.7—1974.2.7),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 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1949年以后,他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开辟了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事业。他从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对每天的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论文有《远东台风的新分类》、《台风的源地和转向》、《东南季风与中国雨量》、《中国气侯区域论》、《一年内生物物侯推移的原动力》以及《中国近五千年来气侯变迁的初步研究》等。

符淙斌符淙斌,气候学家,作为最早参与开拓全球变化科学领域的中国学者之一,为我国全球变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涂长望涂长望 (已故) 气象学家。湖北武汉人。

吴国雄吴国雄,大气动力学和气候动力学家。广东潮阳人。1966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1983年获英国伦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乃至世界上少有的既具有很高的数理和动力学造诣,又具有丰富的实际天气经验的学者之一。提出湿倾斜涡度发展理论(SVD)和全型垂直涡度方程。运用上述理论,成功地揭示青藏高原西南涡和夏季江淮流域的暴雨发展机理,揭示副热带高压形态变异的成因。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学者关于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影响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把亚洲季风爆发分为三个阶段。证明由于中高纬度的强地转性和斜压性使其海气相互作用的特征与热带显著不同。首次用数值模式提出厄尔尼诺影响台风的机制,得到国际上的高度评价。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叶笃正叶笃正(1916年2月——)男,出生于天津市,1948年11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现任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美国气象学会荣誉会员;英国皇家气象学会会员;芬兰科学院外籍院士;曾在许多国际国内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是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丑纪范丑纪范,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3-24
地质学家李四光、气象学家竺可桢、数学家华罗庚、物理学家吴有训、医学家林巧稚、天文学家张钰哲、化工学家侯德榜、农学家丁颖、数学家熊庆来、微生物学家汤飞凡... 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有哪些? 这个在我们龙港,晚上,你去龙跃路和龙港外滩逛一逛,你看到的一定是一副繁荣昌盛的样子:龙跃路上灯火通明,人山人海,逢过年过节时,还会在那上空看见一盏盏孔明灯,真是漂亮啊。夜晚的外滩更不用说了,这边砰砰的打气球的声音,那边孩子们坐着玩具小汽车上神气的按喇叭;这边一些年轻人和小孩专心的在小塑相上涂着颜色,那边卖玩具的摊子上那一根根荧光棒闪着美丽的光芒……但是在这花花世界的背后,有一段贫穷的过去。30年前,那穿着会像现在一样阿迪达斯耐克讲着牌子吗?那吃的会像现在一样大鱼大肉还讲究着营养吗?那房子会像现在一样高楼大厦吗?那道路会像现在 一样平坦宽阔开满小汽车吗?不,不是的。让我们来看看30年前吧。看那孩子穿的衣服很脏但没有补丁,已经算很不错了。再看另外一个孩子,他的衣服,从领口到袖口,到裤管膝盖处,屁股后面,处处都是补丁。再看看那些孩子们脚上套的鞋子,那些布鞋前面甚至都露出了脚指头。看那道路,不,那不能算是道路,不是泥地就是黄土地,稍好点的铺上大块的不平的石头那应该算是“一级公路”了吧。一下雨,到处泥泞,到处坑坑洼洼,出门回家鞋子上一定会有厚厚的泥巴。哪儿见得着汽车呀,更甭提火车了,那只是孩子们睁着好奇的眼睛从“有见识”的大人口中听到的,只属于上海北京这些大城市的东西。再看看那房子,一座座木板房稀稀拉拉的散落在村庄里,偶尔有几幢特别的--不是因为漂亮,而是茅草房。夏天长虫,冬天漏风,雨天漏水……他们住在那样的房子里,更别提自来水和电灯了看那桌子上的菜肴,孩子们能吃上猪油饭是件很幸福的事,一碗白米饭就着一点酱油或者一点盛满汤的菜,夹着那一点点的菜一口饭再吸点汤汁,吃得津津有味。因为他们通常吃不上白米饭,经常要吃糠吃地瓜。小孩过生日,有一个鸡蛋,经常是家里两个最小的孩子一人一半,那被视为美味在科技发达的现在,一双布鞋,一座木板房,一碗猪油饭和一个鸡蛋,一条水泥路,谁会稀罕啊?在现代大马路,山珍海味,高楼大厦的对比,祖国的发展多么迅速!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为祖国锦上添花。
第3个回答  2020-12-26
竺可桢 是我国非常著名的气象学家, 他为我国的气象事业 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2-03-24
竺可桢竺可桢(1890.3.7—1974.2.7),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 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1949年以后,他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开辟了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事业。他从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对每天的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论文有《远东台风的新分类》、《台风的源地和转向》、《东南季风与中国雨量》、《中国气侯区域论》、《一年内生物物侯推移的原动力》以及《中国近五千年来气侯变迁的初步研究》等。

符淙斌符淙斌,气候学家,作为最早参与开拓全球变化科学领域的中国学者之一,为我国全球变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涂长望涂长望 (已故) 气象学家。湖北武汉人。

吴国雄吴国雄,大气动力学和气候动力学家。广东潮阳人。1966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1983年获英国伦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乃至世界上少有的既具有很高的数理和动力学造诣,又具有丰富的实际天气经验的学者之一。提出湿倾斜涡度发展理论(SVD)和全型垂直涡度方程。运用上述理论,成功地揭示青藏高原西南涡和夏季江淮流域的暴雨发展机理,揭示副热带高压形态变异的成因。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学者关于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影响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把亚洲季风爆发分为三个阶段。证明由于中高纬度的强地转性和斜压性使其海气相互作用的特征与热带显著不同。首次用数值模式提出厄尔尼诺影响台风的机制,得到国际上的高度评价。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叶笃正叶笃正(1916年2月——)男,出生于天津市,1948年11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现任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美国气象学会荣誉会员;英国皇家气象学会会员;芬兰科学院外籍院士;曾在许多国际国内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是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丑纪范丑纪范,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崇银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1940年4月15日出生于四川达州,长期从事气象研究工作,在热带气象学、大气低频振荡动力学以及ENSO循环动力学等大气科学前沿领域内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现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教授,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WCRP中国委员会)主席。

秦大河秦大河,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原中国气象局局长。

陶诗言陶诗言,气象学家、大气物理学家。他在东亚大气环流、季风天气气候、寒潮和暴雨预报、卫星气象应用等方面卓越的研究成果,在中国外气象界享有崇高的威望。20世纪50年代初,他和顾震潮共同主持中国第一个天气分析预报中心,建立了各种天气预报方法,是新中国气象预报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多次在重大天气事件的预报和国防科学试验的气象保障预报中,出色地完成任务。1977年后,在他的努力下,许多国际合作计划和项目得以形成和顺利进行。他培养造就了一批大气科学的专门人才。发表的《中国冬季寒潮前后天气型式转变过程的研究》、《长江中上游暴雨分析和预报》等专著堪称经典。

伍荣生伍荣生,中国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专于大气波动与动力学研究。撰有论文《大地形与扰动不稳定》等。

周秀骥周秀骥,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我国现代大气物理学创建人之一。

曾庆存曾庆存,气象学家,广东阳江人。从事大气动力学、数值天气预报理论、理论和计算地球流体力学、气候数值模拟、卫星气象学方法和大气遥感测量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地转适应过程理论和关于大气扰动演变过程的波包动力学理论,在国内外广为引用。在数值天气预报中设计的半隐式差分格式,是世界上最早成功的方法之一,至今仍在使用。

陈联寿陈联寿,气象学专家,曾任中央气象台台长、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

丁一汇丁一汇,出生于上海,中国工程院院士,参与和主持编写IPCC第一、二、三、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是国际上气候变化研究领域中有影响、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

李泽椿李泽椿,天气动力和数值预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65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现任北京气象学会理事长、北京市科协常务理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

许健民许健民,卫星气象专家。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总工程师。

张德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古气候研究室主任、气候变化研究首席专家张德二,江苏镇江人。长期从事气候变化研究在历史气候变迁规律、特征,高分辨历史气候序列和气候图复原、古环境演变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在第四纪古环境研究方面有一定国际声誉。

顾震潮顾震潮(1920-1976),大学物理学家。上海市人。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院。1947年留学瑞典。1950年回国。历会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建国初期,与陶诗言共同领导了中国联合大学分析预报中心的工作,多次准确预报了洪水的暴发。开创了中国数值天气预报工作。六十年代为原子弹和导弹试验的气象保证作出贡献,曾立一等功。开创了中国大气物理学的研究领域。先后建立了云物理学、雷达气象、大气探测。实验气象和大气湍流等分支学科。著有《云物理学》。

黄荣辉著名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兼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2002年-2010年任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

林之光林之光,男,1936年1月生,江苏太仓市人。中国气象研究院研究员。

雷雨顺雷雨顺,1965年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研究生毕业。曾主持将能量天气学理论应用于暴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研究,形成一套较有成效的天气分析预测方法。该项研究1982年获国家科委、国家农委颁发的成果推广奖。

孙照渤孙照渤教授,博士生导师,1967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天气动力学专业。1972年至今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工作,先后任气象系副主任、主任,南京气象学院副院长、院长,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现任世界气象组织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大气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气象学会常务理事、国家气候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朱抱真朱抱真,天气动力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得出了北半球的热源分布,并提出大地形和热源共同形成定常槽脊的理论。

朱炳海朱炳海,江苏江阴人。1932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理系。建国后,历任南京大学教授、气象系主任。撰有论文《中国锋之消长与气候》,编著有《气象学》、《中国气候》、《天气谚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