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对宋代政治军事有什么影响?

如题所述

杯酒释兵权发生于公元961年(建隆二年),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非原话,采用大家都熟悉的版本)说于公元962年(建隆三年)!

这事,可就奇怪了!要知道,无论是刘邦杀韩信等,还是朱元璋杀蓝玉等功臣,都是在完成了统一大业之后!而公元961年的大宋,还真的称不上“大”,当然赵匡胤没有像老朱一样国号直接就叫“大明”。宋朝的周围,一圈“邻居”如图可见。

嗯,也怪不得赵匡胤睡不着觉!赵匡胤就是这个“他人”得利的代表。如果我们看一下史料就会发现,赵匡胤“杯酒”释的“兵权”就是禁军的领军权。

而这些权利,是陈桥驿黄袍加身之后,赵匡胤刚刚交到义社兄弟手里的。

老赵也就放心了不长时间,忽然明白一个道理,这些义社兄弟再来一次黄袍加身,也不是多难的事,也不是不可想象的事!于是,上演了千年以来广为传颂的艺祖仁心仁术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于是,义社的兄弟们纷纷出镇节度使,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了。不可否认,在对待一起创业的小伙伴儿这一点上,赵匡胤是他的皇帝同行里,做的比较让人称道的一位了。

赵匡胤的子孙们有样学样,对军事将领的战功封赏格外厚道,但是实际权力,却给的吝啬得出奇。

真的要佩服赵匡胤是个天才!

他把义社的兄弟们赶出京城,把禁军的首领换成了自己能驾驭的了的能力一般的将领。

还不放心,从军制上竟然设置了三重管理机构!首先:殿前司正副都点检这两个职位,通过释兵权,神奇的消失了!侍卫亲军司的正副都指挥使,也不再设了。侍卫马步军都虞侯,那啥,长期空缺。最终,九个职位,变成了三个职位!

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对,就是三司,这可不是计相的三司使,而是三位都指挥使互相牵制的三帅。其次:三帅,还不行!再在三衙下面设四卫!分别是殿前司下辖的:控鹤军,铁骑军。侍卫马军司下辖的:龙捷军。侍卫步军司下辖的:虎捷军。四卫下面再各设四厢都指挥使。还没完!再次:以上的指挥使们,没有调兵权!

调兵权是属于枢密院的,而枢密院以文官担任枢密使,副使,同知枢密院事等等官职。好歹一位大将狄青当了枢密使没几天,还让文官们的问候给吓得忧惧而死。

三帅握兵,枢密院调兵,但是,临战时,皇帝会临时任命一位将军领兵!绝了!还次:从全国海选优秀士兵加入禁军,以削弱地方的军队实力。标准?都不用文字了,派禁军的“兵样子”到地方直接上演真人秀!选完了人,再派驻一半的禁军进驻地方,一半留在京城。这样,无论内外都占据不了绝对优势。

严格执行“阶级之法”!换句话说就是下级必须严格服从上级!

厚厚的赏你们的军功可以,只要干犯了条例,比如见死不救。“龙捷指挥石进二十九人坐不救弃市”!啥叫弃市,不是扔大街上不管了,而是在闹市杀了你,好让大家都鄙视你!为了提高大家的忠君思想水平。当宋军的军舰在长江上溜达的时候,南唐的两个大臣杜著和薛良害怕了,跑到宋军这边来投诚。结果被赵匡胤以“不忠”的名义,杀了!

还是地方上的,路这一级,还是县这一级的官制,都充分体现了互相制衡,不可能一个人说了算的制度架构思想。现在心理学流行一种叫做原生家庭影响人的一生的说法。

从赵匡胤身上,似乎有一定的体现。他的老爹赵弘殷无论是在后唐还是后晋,无论是换皇帝还是换朝代,一直稳稳当当的在禁军中当个小官,稳当到赵匡胤在乱世中娶妻生子活到二十岁。二十一岁,赵匡胤才离开家到外面闯荡。

那么宋朝这种复杂温和的以求稳,甚至稳得看起来不思进取的制度建设,应该和赵匡胤的成长环境,是有着一定关系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