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是如何从地方方言,成为中国话的“代表”的?

如题所述

汉语,记录了中国历史的辉煌,也是中国历史进程的另一种体现。汉语发展的历史,就是中国历史的另一种缩影。加上我国古人十分重视各地方言的统一,汉语也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赣方言、晋方言,等现代汉语方言的七大方言区。但是,以北京方言为标准音的普通话,最后却脱颖而出,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普通话"。可是,像普通话一样的全民族范围内的共同语,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是有一种演化的进程的。



秦汉以前(包括秦汉)为上古汉语,已经出现最早的共同语——雅言

秦汉以前,包括秦汉时期的语言,在汉语史上被称为上古汉语。而当时的中国人,就已经有了共同语的意识,据史料记载,中国最早的通用语——"雅言",就是以周朝国都西岐地区的语言,作为全国雅言的。孔颖达在《正文》中说:"雅言,正言也。"意思是"雅言"就是古代的共同语。

而"雅言"的形成,和周朝时平王东迁有关。西周末年,周幽王被杀,周平王继位,但是,原本的国都因为地震等自然灾害,已经非常的破败,加上外患不断,于是公元前770年平王决定迁都洛邑,之后他在洛阳执政了五十年的时间。虽然,当时周王室已经衰微,但是天子仍然书有文化号召力的,自此,洛邑本地的方言,就成为了东周的雅言。



甚至孔子讲学,都是用的雅言,《论语·述而第七》记载:"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包括,中国古代的第一本词典——《尔雅》,它的名字也和"雅言"有关。古代汉语中,"尔"字和正字的意思相同,"雅"字自然和"雅言"之意相同,《尔雅》的形成,不仅是汉语史上的一大重要转折,也是东周时期"雅言"作为官话的直接证据。



但是雅言、《尔雅》存在的意义,在汉语史上的发展史上,还意味着,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对文字正音的观念,《论语骈枝·释雅言》已经有关于正音的记载:"夫子诵诗、读书、执礼必正言其音。"因为共同语"雅言"的出现,意味着,因为政府的号召力,政治性高的地区方言,得到推广。



而"雅言"的出现,使得人们对于一些字的读音有了共同的认知,如此一来,才会形成汉语史上第一本词典——《尔雅》。因为《尔雅》中不仅仅记载了字体,还有字意、词义,而这些都建立在共同语"雅言"出现的基础上。到了汉代,国语依然是以承袭于"雅言"为语音的"洛语",作为官方语的。只是,在当时,"雅言"有了其他的名字,还被称为"正音"、"通语"。这是因为东西两汉,分别建都于长安和洛阳,东汉在灭亡时,都城都是在洛阳,官话自然仍为"洛语"。包括后世的通用语——关西秦声,都是和建都地点分别在陕西和洛阳有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25
普通话的发音非常标准,字正腔圆 ,和地区方言有很大的不同 ,地区方言口头语以及语气助词比较多 ,虽然对地区来说很通俗,但是不易懂 ,所以普通话逐渐从地方方言成为中国化的代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