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美食

如题所述

1、立春:春饼、萝卜、五辛盘、春卷、食饼筒



五辛盘:从葱、蒜、蒜苗、韭菜、蒜薹、姜、香菜等有辛辣味冲味的食用植物中选取五种做凉菜食用。





食饼筒

2、雨水:罐罐肉、龙须饼

南方:罐罐肉



北方:龙须饼



3、惊蛰:炒虫、惊蛰梨



惊蛰虫动,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和客家人有“炒虫”过惊蛰的习俗,这里的虫其实是用米谷、豆类来代替的,并不是云南的昆虫宴的吃法。



惊蛰吃生梨,以应对干燥而仍有寒气的时节,润肺生津的意思。

4、春分:春菜



春分时节各种节令蔬菜纷纷上市,野菜冒头,正是一年尝鲜时节。





5、清明:清明果、子推饼、供果、供饭、乌米饭



供饭供果有的地方是不能吃的,但有的地方供完以后要分给一家大小,吃完了才算是先人“保”给后人的福祉收到了。



6、谷雨:谷雨茶



7、立夏:立夏蚕豆饭





8、小满:苦菜



9、芒种:青梅



芒种煮青梅的习俗最早可追溯到夏朝,有名的曹操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场景,不知道是不是就发生在芒种前后。

10、夏至:夏至面、各种瓜果、蒲丝饼、猫狗饭







蒲丝饼

还有给小孩子家家吃猫狗饭的,其实就是各种菜和饭拌在一起的吃法。

11、小暑:苦味菜

苦夏吃苦,胜过进补,老辈子人流传下来的节令吃食大多有养生的理念在里头。





12、大暑:饮生姜伏茶



13、立秋:咸鸭蛋



14、处暑:吃鸭子



柠檬鸭



15、白露:米酒、龙眼、番薯

16、秋分:鸡鸭蛋、秋菜,汤圆、月饼







17、寒露:菊花酒、重阳糕





18、霜降:柿子



19、立冬:馄饨、饺子





20、小雪:糍粑,腊肉









21、大雪:枣糕



22、冬至:饺子、羊肉汤



23、小寒:菜饭、糯米饭





24、大寒:腊八粥、饺子、八宝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5
立春·咬春

  到郊外摘下最鲜嫩的野菜,

  经过厨师的巧手,

  其貌不扬的野菜,

  变成了季节最时尚的美味,

  咬一口,

  就像咬住了春天。

雨水·罐罐肉

  雨水之际,

  一坛罐罐肉,

  即便是爱美的女生,

  也抵挡不了香气的诱惑。

  不是吃货的错,

  是厨师做得太好吃了。

惊蛰·炒虫

  惊蛰雷动,

  百虫“惊而出走”,

  在热水中煮带皮毛的芋子,

  或炒豆子、炒米谷,

  实际上是希望能够赶走虫子。

春分·春汤

  惊蛰之后,

  春天正式到来,

  即为春分。

  一把野菜切碎煮成汤,

  就是最鲜的春汤。

清明·青团

  离家的人,

  或许只有在小时候的记忆中,

  才能翻出青团的味道。

谷雨·谷雨茶

  若说采茶时节,

  “清明太早,立夏太迟,

  谷雨前后,其时适中。”

  因此,谷雨茶最好,

  也适合在谷雨的时候喝茶品茶。

立夏·立夏饭

  民间很多地方有吃“立夏饭”的习俗,

  在米饭中放入蚕豆、毛笋等作料,

  经过一段时间的焖煮,

  香喷喷的立夏饭出锅,

  寓意着一年到头身体健康。

小满·苦苦菜

  小满寓意是丰收的到来,

  夏收作物已经结果,

  但是还没有成熟,

  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所以叫“小满”。

  这个时候,

  很多人出现食欲不振的现象,

  俗话说“多吃苦,防中暑”,

  漫山遍野的苦菜,

  就是对付“热症”的最佳选择。

芒种·煮梅

  所谓“芒种”,

  象征着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

  此时,由于气候更加炎热,

  为了适应这个特点,

  人们在饮食上会以清补为主。

  在南方,五六月间恰逢梅子成熟,

  青梅营养成分丰富,

  但由于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

  人们会将其加工后食用,

  这道工序便是“煮梅”。

夏至·凉面

  俗话说:“长到夏至,短到冬至”,

  “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

  过了夏至,真正的夏天就到了。

  高温季节,胃纳不佳,饮食宜清淡,

  冷拌面,可以加些香醋、辣子,

  来调节胃口,是夏令食品的首选。

小暑·食藕

  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藕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

  以及钾、磷等多种矿物质,

  生吃口感甜脆、爽口,熟食糯软香甜,

  堪称老幼皆宜的夏季食品。

  大暑·米糟

  大暑吃米糟,

  解热又解馋。

立秋·蒸茄脯

  立秋必须吃的要紧的食物就是“蒸茄脯”:

  紫茄子切条,撒盐,隔水蒸,

  熟软后起锅冷却,

  以醋、酱油、花椒油、蒜末调和成佐料,

  蒸茄脯沾佐料食用。

处暑·百合鸭

  此时暑气虽然结束,

  但气温并未真正秋凉,

  也就是人们常讲的“秋老虎,毒如虎”。

  此时饮食应遵从润肺健脾的原则,

  常吃些清热、生津、养阴的食物。

  老鸭味甘性凉,

  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

白露·白露酒

  此时天气已凉,

  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白色的露珠,

  所以叫白露。

  白露时节开始收获,

  谚语云:“处暑高粱白露谷”。

  江苏浙江一带乡间,

  每年白露一到,

  家家皆用谷物酿酒,用以待客,

  常有人把白露米酒带到城市售卖。

  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

  略带甜味,故称白露米酒。

秋分·食蟹

  秋分宜吃蟹,

  清蒸,最原汁原味。

寒露·芝麻酥

霜降·萝卜肉

立冬·四物鸡

小雪·糍粑

大雪·腌肉

冬至·饺子

小寒·吃菜饭

大寒·八宝饭
第2个回答  2020-11-05
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

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

(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

这一点也体现在我国的一些节气饮食文化里

来看看有什么不同吧!

先从二十四节气的二月立春讲起~

立春吃春卷:“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过去立春的早上人们都要吃一根春卷。春卷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春盘的习俗演变而成。吃春卷又叫“咬春”,据说可以咬住“春天”,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还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

雨水吃龙须饼:公历每年二月十八日前后为雨水节气。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中的最后几天就是民间所说的“二月二,龙抬头”,人们吃龙须饼怀念大旱中因悯农降雨而被罚压在山下的天龙。

惊蛰吃驴打滚:惊蛰过后,大地复苏,阳气上升。俗话讲:“惊蛰过,百虫苏。”青龙节里,民间流行着许多驱毒的活动。人们吃驴打滚寓意“害虫死,人翻身”。

清明吃青团: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

谷雨采茶食香椿:南方谷雨摘茶习俗,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北方谷雨食香椿习俗,谷雨前后是香椿上市的时节,这时的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

立夏吃鸭蛋: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是农历的立夏。立夏吃鸭蛋,叫做“补夏”,使人在夏天不会消瘦,不减轻体重,劲头足,干活有力。中医说咸鸭蛋在夏天吃了人有劲,是夏日补充钙、铁的首选。

小满吃苦菜:小满于5月来临,传统认为5月属于“毒月”,应该减酸增苦,多吃点苦的东西。春风吹,苦菜长,荒滩野地是粮仓。小满前后是吃苦菜的时节,苦菜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

芒种吃梅子:这一时期天气炎热,进入典型的夏季。青梅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净血、整肠、降血脂、消除疲劳等独特营养保健功能。

夏至吃面:夏至是全年白昼最长的一天。在北方此日民间行面食,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在西北地区如陕西,此日食粽,并取菊为灰用来防止小麦受虫害;而南方有的地方吃麦粥,中午则要吃馄饨。

大暑吃仙草: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民谚有云,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

处暑吃鸭肉:处暑的意义是“夏天暑热正式终止”,人们在处暑的这一天,有吃鸭子的习俗。

白露吃龙眼:“白露必吃龙眼”,人们认为,吃龙眼有补身体的奇效。

立冬吃饺子: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这时,就要开始进补了。在北方,人们吃饺子。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

冬至吃馄饨或汤圆:饺子馄饨这类象征团圆的食物可谓冬至餐桌上的首选;南方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冬至吃汤圆,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