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去向

如题所述

1、 考研:
利:延缓就业压力,推迟就业期的到来;有些城市,有些学校能给研究所解决户口的问题;能够拿到更高的文凭,提高自身学历,增强竞争力;学术上有创见,可以沿着这个方向一直努力,毕业后获得稳定的工作。
弊:研究生毕业后,毕业压力仍在,而且有了更为年轻的竞争者,压力越加沉重;读研期间,不一定能学到对自身职业有用处的知识,可能会白白浪费了积累经验的时间;研究生毕业或博士毕业后年龄偏大,失去年龄优势,特别是女生,要面临更多的年龄歧视;学术研究,层次越高,就业面就越窄,毕业后,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此时却已很难放弃本专业。
建议:如果对某个专业,某种学问有无法遏制的热爱和相应的研究能力,不要浪费自己的爱好和天才,继续深造,终有一天会有建树。但如果考研只是为了规避和缓解就业压力,建议不要考研,研究生毕业后压力只增不减,而且会使你丧失积累经验的机会,试想,2、3年内,你将与多少机会失之交臂。
2、 公务员:
利:稳定的收入和生活,有良好的保障;公务员收入不是最高,但福利极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及相应的权限;职业轨迹确定,工作没有太大的浮动性;国家机构员工,本身带有荣誉性质。
弊:工作枯燥,忙起来极忙,闲起来极闲;考试没完没了,升职总与考试、考核挂钩;有些机关人际关系复杂,勾心斗角;收入稳定,但没有大幅提高的可能,只能保持平均水准;坐在清水衙门、没有晋升可能的人,很没成就感。
建议:有志从政的人、有权利欲望的人、真心想改变国计民生状况的人、想要一个稳定工作的人都可以选择考公务员,公务员这个工作,如果心境淡泊,没有野心,不失为不错的选择,能够保证安定的生活和充足的个人时间;如果想要升职,则要有长期奋斗的决心和高明的人际头脑,否则不容易出头。
3、国企(或事业单位):
利:稳定的收入,良好的福利保障;有国家做后盾,安全系数高;国企注重员工素质,要求员工为人处事遵循一定规则,可以学到不少东西;有些行业工作相对安逸,心理压力相对较低;国企锻炼人,能够形成良好的就业观。
弊:入门难,不容易进入;有的论资排辈,想要出人头地一般需要多年的奋斗;人际关系较复杂;中西部的国企,大多待遇一般。
建议:国企人际关系复杂,初入其中的大学毕业生也许会摸不到门路,而按资排辈的现实更让心高气傲的大学生心生不服,当然,国企也正在克服上述弱点。
4、外企:
利:高薪,福利好,工作环境好;外企有系统的企业文化、管理制度,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强调个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能力,也有利于搭建自己的人脉;注重员工发展,给予员工诸多培训;实力雄厚,不会出现拖欠工资、罔顾员工权利等现象。
弊:起点高,发展空间不大;工作量大,加班加到吐血;竞争激烈,神经随时紧绷;打入核心机构难上加难,可能性基本为零;对外语有很高要求。
建议:外企的高薪高酬是很多毕业生追求的目标,进入外企,感受成熟的企业环境和管理系统,有利于毕业生学到更多的东西,不论是个人能力、行业观念、企业文化意识。外企能够全方位地充实员工的头脑。但是,外企竞争激烈,职位也只能到一定级别,有些聪明人会进入外企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然后自己创业。
5、私企:
利:能够发挥能力,发展空间较大;能够很快学到实用的知识;私企工作不单调,需要一职多能,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劳有所得,私企老板会按照你的贡献决定你的待遇,形成良性循环;自由性大,升职、积累经验相对更快,想跳槽也容易.
弊:风险较大,比如经济危机到来,私企一批批倒台;有的公司不能保证福利;企业人文环境参差不齐,有些极好,有些极差;竞争相对激烈,工作环境不稳定,下岗可能性大;有些制度不合理,吃亏也只能忍着
建议:很多毕业生愿意选择私企,认为私企的门槛较低,更易积累经验。但是,不要形成“直接进入私企”的意识,私企的素质参差不齐,毕业生缺乏经验,很容易被第一份工作定型,错误的观念和不良的职场习惯会限制你的发展。同时,私企同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不会束缚才能。对私企,应慎重考虑。
6、自主创业:
利:不必为人打工,自己的事业自己做主;全方位锻炼人的能力;最大限度激发人的潜质;培养系统性的思维能力;创业成功的成就感无可取代。
弊:目前中国的创业环境并不健全,需要一笔较大开支,需要长远目光和周密规划;毕业生社会经验少,眼高手低,盲目乐观,容易碰壁,创业失败打击巨大。
建议:毕业生想要成功创业,不只需要远大的理想,还要有激情、行动力、领导能力、商业信用和超强的适应性,毕业生不论是心智、观察市场的眼光、领导气质都还有一定欠缺。想创业的人无需急于一时,进一家好公司,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人脉,再辞职创业更为妥当,成功率也更高。
7、自由职业:
利: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爱好,时间自由、充裕;能够全面安排自己的生活;挑战性高,生活不易枯燥;按照自己的理想生活,心灵充实。
弊:没有稳定收入,必须自己注意社保和养老问题;脱离社会太久,不容易融入;对自制力要求极高;会有入不敷出的情况;有江郎才尽的顾虑。
建议:自由职业适合有艺术气质的人,SOHO一族的生活虽然令人羡慕,但存在的隐患也不容忽视,自控力强、计划性强、有理财观念的人能够适应自由职业,并保证自己的生活;容易产生惰性的人,还是需要工作来规范,不建议太过“自由”。
8、出国留学:
利:增长见闻,开拓视野,成为一个有见识的人;掌握一门外语,受益终身;磨练自己的生存能力,培养自己的吃苦精神,学习外国人的优秀之处;好的学校,好的专业,能够学到真正的知识,拿到过硬的文凭;有机会进入外国公司或者移民。
弊:出国留学需要准备一笔资金,但投资回报见效没那么快;国外消费水平高,也许你常会感到入不敷出;有些国家排他性强,融入同学之中需要自己更主动;如果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会白白浪费几年光阴和大笔金钱。
建议:年轻的时候有机会多见见世面,是件好事。如果有条件出国留学,不妨出去。出国留学对于学生来说即将面对的是新的生活、学习环境,这就要求学生需具备语言能力,适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交际能力,这些能力既关乎学习,也关乎生活。留学是对能力的极限挑战。不过,只要你敢接受这挑战,相信你的能力也一定会日益强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3
大学生的就业一般都是先选择专业对口的工作,然后才是考虑销售之类的其他工作,因为这个是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第2个回答  2022-03-14
大学生就业方向有:公务员、银行、国企、事业单位、外企公司、私营企业、教师、考研。公务员福利有:养老保险高、医疗保障好、五险一金;银行福利:银行员工除去每年该有的基本年薪外,还有非常丰厚的绩效工资、节日福利、带薪培训、完善的社保;国企福利:保险、劳保用品、旅游福利等等。
第3个回答  2020-12-14
导读

2019年6月,麦可思研究院对15.2万名2018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进行了跟踪评价,发布了《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本文综合整理相关内容,供参考

以下为麦可思《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原文:

目录:

01.大学生总体就业率和去向变化

02.各专业就业情况

03.就业的主要行业、职业、雇主、地区变化

04.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

05.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情况06.读研与专升本

1

1.大学生总体就业率和去向变化

1.本科就业率持续缓慢下降,高职高专就业率稳中有升

2018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1.5%。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1.0%)持续缓慢下降,较2014届(92.6%)下降1.6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为92.0%,较2014届(91.5%)上升0.5个百分点。近两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高于同届本科(图1)。

图1 2014~2018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变化趋势

2.由于深造比例持续上升,毕业生待就业压力未明显增加

2018届本科毕业生“受雇工作”的比例为73.6%,连续五届持续下降;“自主创业”的比例(1.8%)较2014届(2.0%)略有下降;“正在读研”(16.8%)及“准备考研”(3.3%)的比例较2014届分别增长3.2个、1.4个百分点(图2)。

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受雇工作”的比例为82.0%,较2014届下降1.5个百分点;“自主创业”的比例(3.6%)较2014届(3.8%)略有下降;“读本科”的比例(6.3%)连续五届上升,较2014届增长2.1个百分点(图3)。

由于深造的分流,毕业生就业压力没有明显增加。2018届本科毕业生待就业比例为4.2%,较2014届(4.5%)略有下降;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待就业比例为7.5%,较2014届(8.1%)低0.6个百分点(图2、图3)。

图2 2018届本科毕业生去向分布

图3 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去向分布

1

2.各专业就业情况

1.就业率最高和最低的专业

201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学科门类是工学(93.1%),其次是管理学(92.7%);最低的是法学(85.1%)(表1)。201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专业类是电气类(95.5%)。201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排前三位的专业是软件工程(96.8%)、能源与动力工程(96.8%)、工程管理(95.8%)。

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大类是生化与药品大类(93.7%),其次是公共事业大类、材料与能源大类(均为93.3%)(表2)。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专业类是食品药品管理类(94.5%)。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排前三位的专业是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97.1%)、电气化铁道技术(95.9%)、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95.5%)。

从三届的就业率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本科学科门类中的艺术学、经济学、理学毕业生就业率下降较多。高职高专专业大类中的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医药卫生大类、土建大类毕业生就业率上升较多。

表1 2016~2018届本科各学科门类毕业生就业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