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的美军势如破竹,为何不趁机强攻日本本土?

如题所述

1945年8月,随着两颗原子弹的爆炸,核武器的冲击波不仅摧毁了广岛与长崎,还将法西斯分子心中最后的幻梦彻底击碎。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在东京湾密苏里号上,狼狈的将自己的名字签在了投降书上,彻底投降。

在看到原子弹惊人的破坏力和爆炸后惨绝人寰的两座城市,很多人似乎都有这种疑问:既然美军当时注定会取得对日作战的胜利,为什么最后还要用这种近乎极端的手段,而不是对日本本土发动进攻以取得胜利呢?


并不是没有想过,没落行动剑指东京

其实在很多人不知道的,在敲定使用原子弹之前,盟军总参谋部早已拟定好了针对日本本土的进攻计划,代号“没落”行动,先后登陆并占领日本九州岛和关东平原,依托这两地的机场和登陆点输送部队,剑指东京,击溃日本。

但是另一方面,日本军部依托日本列岛的地理特征,轻易的对美盟军的主攻方向做出了精准判断,并以九州本州两地为重点,发动不以胜利为目标的、不惜任何代价的、不留任何存续希望的最终的“决号作战”,来最大程度的杀伤盟军登陆部队,迫使盟军停战,换取“有条件投降”。

日军对策:号召全体国民宁为“玉碎”

穷途末路之下,日本大本营为了“决号作战”,从“根基”动员,将日本陆军总兵力扩展到315万人(大部分是少年,退役老兵,伤残回国士兵,和仅存的青壮劳动力),这些士兵只是丧心病狂的“决号作战”的一部分。日军的最终目标在于动员全体国民投入到战争中,用自己的生命去消耗敌人的生命和资源。

我们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都看到过神风敢死队,十六七岁的少年,对于生命和战争还在懵懂之中,就被送上空中,数百架只装备单程燃油,没有跳伞装置的自杀式飞机就是他们的归宿。

大本营在“决号作战”中还设置了后续计划,如果军队、海上空中自杀式袭击都没能阻拦住盟军,那就进行所谓“本土大决战”,全民武装,以自杀战术阻抗盟军。

枪支弹药不够就用刀剑等冷兵器,没有刀剑就拿起铁锹、棍棒,甚至是竹竿,有什么用什么,唯一的目的杀伤盟军。

美军在对日作战中损失惨重,无法承担不可估量的后果

在日本大本营疯狂备战的同时,即将发动登陆作战的美军高层面对着“没落”行动却是一片愁云惨淡。在之前针对瓜岛、硫磺岛、冲绳岛的一系列陆上对日作战中,美军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


在冲绳战役中,哪怕美军有着绝对的制空制海权,在舰炮飞机的掩护下,登陆作战依然是相当的艰难。日方守岛指挥牛岛满中将将兵力层层布置,挖洞掘沟,严防死守,美军前进每一步,抢夺每一个阵地,登上每一个山头都是用惨烈的伤亡堆上去的。


冲绳战役结束之后,驻守岛屿的12万日军仅有7000多人被俘,剩下全部战死,并且给美军带来了超过8万人的伤亡。当如此惨烈的数字摆上美军高层面前,他们不由得对比起此时日本大本营的动员令:假如在日本本土面对到的情况和冲绳一样,该怎么办?每一步的前进,每一栋房屋,每一条街道,每一个城市,如果都靠人命去填,美军能承受这个伤亡么?

隔壁刚刚打完的柏林战役血淋淋的结果还在眼前,面对着80万守城德军,苏军为了占领柏林,付出了30多万人死伤的代价,损失坦克2156辆,损失飞机500余架。假如用这个战损比套入日本本土进攻作战,面对着300多万日军、一亿疯狂国民的美军,伤亡会有多么的惨重?

据1945å¹´4月美国军方给出的报告指出,仅仅是“没落”行动的头两步:登陆九州和本州的行动中伤亡数字就达到了惊人的120万,其中阵亡数大约在31~50万人。这还仅仅是个开始,在之后的逐步推进中,美军还将承受更惨烈的攻击和庞大的伤亡数量。

最终,1945年8月4日,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战争计划委员会,参考了联合参幕部的伤亡估算,和对比截获到的种种日本准备顽抗到底的情报之后,重新确定了作战计划,最终决定使用核武器,暂停对日本本土的登陆计划。

无论何时,考虑的都是利益最大化,美国已经胜利在望,再去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发动战争很有可能会动摇自己世界老大的地位,国内的反战情绪也高涨,经不起再来一波大伤亡。而且,后面还有个虎视眈眈的苏联,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道理放之天下皆准,所以鸣金收军,保存实力,在另一个层面展开较量才是最好的选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