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有句俗语: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如题所述

在农村住久了,经常会听到老人们时不时的蹦出来一句农村俗语,因为他们总说自己走的路比我们吃的盐还要多,就会说一大堆很有哲理的话来教育晚辈,比如这句“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就是句挺有意思的老话,而且比较有道理。

农村俗语“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意思是说,家里的长辈如果很有能耐,不管哪些方面都做的不错,那么他向着谁家,谁家并不一定会好过,反而会越来越穷。过去农村一家都有好几个孩子,而且尽管父母老人们觉得自己挺公平的,但是毕竟一碗水不可能端的太平,还会有些不周不迟的地方,孩子这么多总会有偏有向,正常咱们的思维是,老人家里条件好,那么他越帮着谁家,谁家就会过得更好一些,但事实却刚好相反。

我们村有一家就是这种情况,家里不多不少三个儿子,老大儿子最老实,也没有什么太大本事,一辈子本本分分在工厂里上班,娶了媳妇生了闺女,一家三口其乐融融。老二中不溜儿,过得不好不赖也算能说得过去,老三可不一样了有个好爹妈,虽然学习不咋地,但是顺风顺水干上了小老板。

虽然都是男孩,但是农村的习惯是重男轻女,如果都是男孩,那肯定就是“天下老的向小的”,这老三顺风顺水的当上了小老板,就是占了当小的的便宜。老爹有个小工厂,也赚了点小钱,上了年纪之后,就盘算着要找个接班人来干小工厂,好十多年前能在农村开小厂子的,也算得上是有头有脸的能耐人儿了,连挑挑拣拣都没有,直接就把重担压到了三儿子的身上,时时处处就把小儿子带在身边,好带他早早步入正轨。

等到三个儿子都成年了之后,大儿子和二儿子都各自出去找工作了,只有三儿子在老爹的厂子里边继承了家产继续做小买卖,可是好景不长,干了也就三五年,因为环保问题,这些不达标的小厂子都被关停了。而小儿子两口子直接变成了无业游民,靠着吃老本度日,但是也没有办法,没有别的谋生本事了。这可真是老人是条龙,向着谁谁家穷。

“老人是条龙,像谁谁家穷”这句话的意思非常简单,因为“龙生九子,九子不同”,寓意着一个人可以生很多孩子,可是每个孩子都是不尽相同的,如果老人从小就偏向哪个孩子,那么这个孩子肯定以后是最没有出息的,混的最差的!

给大家说一个我们这边的真实事情吧,今天的主人公叫做薛大爷,我们这边庄子全部都是姓薛的,所以咱们也就不再纠结这个。薛大爷养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如今已经78岁高龄,女儿前些年患有胰腺癌去世了,“女死门槛断”,所以你觉得这一门算是靠不住了,因为徐大爷以前是在我们这里五金厂上班,属于国企,退休后每个月还有2000多块钱的退休工资。

薛大爷的三个儿子,大儿子在我们这运输公司当司机,也算是有正式工作,儿媳妇是在保洁公司做出纳。薛大爷的二儿子因为从小就身体不好,所以最后接了薛大爷的班,没想到过了几年下岗,现在在城里开出租车,媳妇在中医院当护士。薛大爷的三儿子从小学习好,而且民间自古有“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的说法,所以薛大爷的三儿子最后考上了大学,在湖北武汉一个研究所上班,儿媳妇也是在电信公司上班。

那些年的时候徐大爷老两口身体还硬朗,再加上徐大爷的退休工资已经完全能够支撑老两口的生活,所以三个儿子都还显得凑合。可是自从大前年薛大爷去世之后,薛大爷的老伴没有退休金,一下子就需要的儿子承担起抚养老人的义务,按道理来说,大儿子和二儿子家里都有儿子,日子过得挺紧巴巴的。唯独是三儿子生活经济条件很好,再加上当年薛大爷夫妇也是对三儿子最好,因此三个兄弟在一起商量,意思是脑残条件好,可以多出点经济费用给母亲找一个保姆,大儿子和二儿子负责每周回家探望。当时是这么说定的,哪知道后来三儿子回去之后就再也联系不上了,这下子大儿子和二儿子本来日子就过得紧巴巴,每次回来看老母亲都是急匆匆的来,急匆匆的去。

后来薛大爷的老伴儿实在受不了,就告了老三,后来经过多方协调,并且以不孝顺就告知老三工作单位来威胁老三,老三才勉强答应一个月支付1000元的赡养费用。想想看以前薛大爷夫妇俩都在人面前说自己三儿子多出息,多能挣钱,如今反而落得个这个地步,反而是一向自己瞧不上的大儿子和二儿子,每次回家帮自己洗衣服、洗床单。

“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这句农村老话是在过去子女多的条件下产生的。过去农村人讲究多子多福,也没有计划生育,有时候会有好几个儿子。手心手背都是肉,老人对待几个儿子,尽量一碗水端平。但是十个手指不能一般长,总有的孩子会讨老人欢心,能得到老人的偏爱,便会从老人那里多讨些好处。于是,兄弟之间,妯娌之间,闲话就出来了,说老人向着老几老几!

那么,问题出来了,老人偏向着谁,总会给谁多一些好处,有为什么向着谁谁就穷呢?这里面反映了几个道理。

一是老人向小的,造成了想着从小娇生惯养。俗话说“天下老的向小的”,这个小的,就是指最小的一个儿子,称为“老生儿”,一般的父母都会对这个最小的儿子娇生惯养,从小偏爱。这样的话,孩子从小没有得到锻炼,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以后,就无法独立经营自己的小家庭,往往还需要老人偏爱和照顾。但老人的偏爱是有限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等老人去世,这个孩子必定是子女当中最穷的。

二是老人向穷的。人心都是肉长的,家长都希望孩子们日子过得好。但是,孩子们性格、能力各不相同,独立生活后肯定各自的日子过得不同。这时候,从老人的心理肯定是向着比较贫穷的一个子女,将重心偏向于这个穷的子女。正常的人都有同情弱者的心理,自己的父母也是这样的。在这种情况下,是因为被向着的这个孩子本来就没有能力,所以家里才会穷。自己没能力奔日子,只靠老人的接济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所以我们看到的 社会 现象就是,老人越向着谁,谁家里越穷。其实这是反向的,是谁家里穷,老人往往不自觉地从 情感 上偏向谁,帮助谁。

三是得到老人偏向的这个孩子不思进取。不管老人偏向哪个孩子,时间久了,这个被偏向的孩子往往习惯了被老人人帮助,习惯了啃老生活,自然自己不能奋发图强了。俗话说“ 好儿不在分家上”父母的偏爱总有穷时,人还是要靠自己,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只有自己努力拼搏,奋斗出一片天地,才能过上好的日子。

综之,农村的老话都是生活中的总结。“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是多子多孙时代的特殊产物。现在独生子女居多,不存在这个问题了,但是老人对独生子女的过于溺爱,过于资助,更有可能养成子女嘴老的惯性,所以,举一返三,我们从过去“老人向谁谁家穷”这个现象,应该明白一些道理,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偏爱,对孩子最大的爱,就是能力的养成,培养他们从小养成独立的人格和拼搏进取的精神,大家说是不是呢?

在农村所说的俗语“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和“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说法是差不多相近的。就是说倘若家里有个老人,达到一定岁数了,子女都不会感觉照顾老人是件麻烦事儿。

因为老人到了这个岁数,而身体还很 健康 ,就说明子孙有福气。不过这句话在以前的农村,还是挺有说服力的;但是到了这些年,很多农民在看待这句话的时候,却有了不一样的感受,部分农民结合自身的经历,想到这句话都是慢慢心酸与眼泪。

在过去的农村家庭孩子是有很多的,孩子多了父母总会出现偏袒个别孩子的情况,父母偏袒的孩子后来混得都不是很好,农村孩子长大后需要有自己的生存能力,父母老了也代替不了孩子的成长。再也不可能出现父母偏向某一个孩子的情况了,可是对于一个农村孩子,父母更加容易把孩子培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习惯,也更容易培养出啃老的孩子。

农村父母亲在年轻的时候能干,努力工作赚最多的钱,,在众多的儿女们当中,譬如说平时只喜欢儿子,就平时给他们钱用,把他们养成了骄生惯养的习惯,整体只知道赌钱打牌,而不知道外出工作赚钱。等父母亲百年之后,留下最多的钱,儿女吃惯用惯了父母亲现成的,家中开支又有那么大,生前留给他们的积蓄,恐怕一下子就会被他们花光了,父母亲宠谁谁不穷才是怪事情。

做为农村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出息,一个家庭能培养出一个有出息孩子的父母是最幸福的。现在普通家庭的父母是最累的,也是最不容易的,现在人的生活压力很大,普通家庭的父母要赚钱,要养家,还要培养孩子,确实艰辛;而现在孩子的教育要求也高,有的小孩学习好,有的小孩学习一般,不管是学习好还是学习一般的孩子,只要能培养孩子从小养成独立自主的能力,这样以后他未来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

农村父母亲勤俭节用为的是让儿女们减轻负担,为的是给儿女们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可是如果儿女们硬不争气的话,纵然是父母亲有“金山银三山”,如果孩子不务正业,将来也会被挥霍一空的。

总之,在农村的很多老俗语,虽然大部分是没有什么科学依据的,其实也算是有些道理的,都是一些农民多年经验的积累,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些劝人向善的话。

在农村,家里孩子多的老人都向着小的,你信不信?蚕庄老家农村就有这么一户人家。算得上本家亲戚,我叫他大伯。

大伯年轻时做过教员,看不上封建迷信的包办婚姻,把他教的一个学生弄大了肚子。只好回来离婚,取了栖霞的学生姑娘,还生了四个孩子,大儿子呢,因为年龄到了,接替了爸爸的工作,到了栖霞去上班,大姑娘因为在农村里干活吃不饱,跟着东北人闯东北去了,出嫁留在了东北。长的浓眉大眼在地里干活吃苦耐劳的老二姑娘,看上了当赤脚医生的小伙子。留在了村里,小日子过得也殷实。但是小儿子和大儿子相差了15岁。在家里最霸道最受宠的一个。

那时候他学习不咋地,小学六年年留了三级一直好不容易通过走后门,送礼上高中。学校棒槌,啥也不开窍。就会吃喝。学校实在留不住他了,然后就把他撵回了家。那时候生产队正好解散,实行包产到户,他或不会干,整天游手好闲,靠父母养活。还是宠的像个宝似的,在农村老人有句俗话说得好,惯子比如杀子啊,就这样,这个家里老小,吃喝游荡在农村多少年一直吃父母的老本,啃老本儿,靠父母养活,后来父母都生病死了,他饭也不会做,整天去二姐家蹭吃喝。

后来二姐实在抗不了,托二姐夫的福到矿上去找了一个工作,但是又贪生怕死,不愿意下井多挣钱,结果到40多岁了依然是光棍一条,虽然父母给他留了6间大瓦房,可是咱连饭都不会做着吃。后来张罗个一个离过婚的,带着孩子的媳妇,来过了几个月,媳妇是奔着他家的房产和钱来了,把家里的东西都倒偷光了,媳妇也跑了。

50多岁了,终于在矿上找了一个贴近矿山的玲珑镇上,找了一个小村庄里的寡妇,入赘到人家去了,就挂着有个女人给做饭洗衣服还得去给人家养儿子,给人家儿子买楼娶媳妇,你说这日子过得惨不惨?农村老人这句俗语“老人是条龙陶龙,向谁谁家穷”应验了吧?

农村人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因为老人可以帮忙照顾家庭,这句老话确实没错,老人不但是个宝,也是一盏灯,给家里指明方向,主持着家务事。但农村还有一句老话,叫做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说实话,当小焦第一次听见这句话的时候确实还不清楚啥意思,因为在我的心里一直觉得老人是永远不会害孩子的,咋就让孩子穷了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问题!

中国古有传说,说龙生九子,按大小排列分别为老大囚牛、老二睚眦(yá zì)、老三嘲风、老四蒲牢、老五狻猊(suān ní)老六霸下、老七狴犴(bì àn)、老八负屃(fù xì)、老九螭吻(chī wěn)(又名鸱尾或鸱(chī)吻),这九个儿子是各有不同的。

在以前的时候,每家每户生的孩子都比较多,所以就说“老人是条龙”。

其实,“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这句话说的就是以前农村人生孩子比较多,在对待孩子这件事情上很多父母并不能做到一碗水端平,肯定是对某个孩子是有所偏爱的,这也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溺爱。那么,在溺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基本上是处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很多事情都不用自己去做,父母都帮他搞定了,有什么好事情父母也总会第一个想到他。

在这种环境生活下的孩子,他们的独立能力肯定是比较差的。所以现在在农村就出现了很多的“啃老族”。年轻人不思进取,自己不出去挣钱,也不想着怎样孝敬父母,反而二三十岁成家了还要向在地里刨食的父母伸手要这要那,过得肯定是比较悲惨的。

这个问题其实很多人都知道,中国式父母嘛,都希望自己能给孩子创造最好的生活,但是却忽略了自己过度的爱会对孩子的未来造成什么影响。

小焦村里有一户人家,家里一女一子,女儿倒还好,挺懂事。但是儿子已经18岁了,初中就辍学回家,整天在家里吃了睡睡了吃,长得胖乎乎的,晚上经常去网吧打 游戏 到通宵,家里来了人也不知道招呼,也不出去工作挣钱。但是人家父母就觉得自己儿子挺好的,跟别人说起来也觉得挺自豪,有时候连小焦看着都替他们着急,以后这娃能娶到媳妇吗?

所以,个人觉得父母对待孩子还是不要太过溺爱,尤其是现在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娃,那心疼的跟自己心肝一样,摔怕摔了,饿怕饿了。其实个人觉得没必要太过在乎, 摔倒了爬起来不就行了,饿一顿两顿也没啥事,我们小时候就这样过来的也没见有啥大事情。

看到这个提问,使我想起了前几年有一个小同事问我的话题,她是刚结婚的一个少妇,因为她婆家有两个儿子,她与她丈夫都有政府固定工作,收入稳定,也在县城买了单元楼,而另一儿子没有固定收入,下苦挣钱的那种,所以她总觉得婆家老人老是向着另一个儿子,而亏待她。她很想不通,就问我。她问我说,你也两个儿子,都已成家,作为长辈,在你心里,你认为怎样对待两个儿子才算公平?我笑着说,天下没有绝对的公平,老人对待小辈也是一样,老人心里认为公平就是公平。她不解。我继续说,比如说,我两个儿子,一个能干点,家富裕点,另一个则较一般,光景相对弱一点,或者因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日子很艰难,困难的一方,老人肯定帮衬的多一点,而相对富裕的一方,老人肯定帮助的就会少些,老人觉得这就是他们心中的公平。经我一番解释,她也释然了,不再为此纠结。这个老人向谁谁穷的提问,是不是有这个道理。

农村有句老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其实这句话还真不见得准确,家里老的有能耐,孩子就一准也龙生龙凤生凤吗,不一定的,越是那些家里条件好的娇生惯养,长大之后反而不成器,相反那些没有受到特别呵护特殊照顾的孩子,有可能很有出息。就是生活在一家的孩子发展也很不一样,通常情况下都是那个不受待见的孩子发展比较好,而你偏着向着的孩子啥都不是,又应了老话说的“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这话怎么说的呢?

其实这句话很简单,就是说如果家里父母发展的比较好,他们偏心向着哪个孩子,那么这个孩子非但过不富有,反而可能成为最穷苦的。现在家里都一个孩子,独生子女不存在这种谁,向着哪个孩子偏着哪个孩子的情况,就是那种家里兄弟姊妹好几个,才会出现“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

咱们村子里这种活生生的例子多得很,我简单跟大家分享一个我身边的事情。我们村这里过去开翻砂厂的比较多,不知道大家对这个行当是否了解,就是给一些重型机械加工零部件的,用铁水浇铸模型,做成的这些零件可以售卖,我们村里当时有好几家做这个买卖的,听说也很赚钱,其中有一家就是做的最好的,就是老王大叔家,老王大叔家里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老实巴交,小儿子聪明伶俐。虽说两个孩子都是自己的,但明显也能感觉出来,老王大叔还是喜欢小儿子,时时处处都表现出来对小儿子的偏心。

在老王大叔要退休之际,小儿子也结婚成家了,他就把厂子直接交给了小儿子来打理,而大儿子就到当地一个比较正规的厂子去上班了。这小儿子可能从小就被娇生惯养大了,接手了厂子之后,手里有钱了,就开始吃喝嫖赌样样都沾,慢慢的把老王大叔的那点家底都败光了,厂子也关门了。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小儿媳妇看到自己的对象这么不争气,而且坏毛病太多,就跟他离婚了,本来在我们村里还属于条件挺好的人家,如今过的连一般水平都算不上。

老王大叔的大儿子一直勤勤恳恳的工作,后来也在厂子里慢慢干上了小主管,家里的小日子越过越好,老婆善解人意,子女孝顺听话,学习也不错,小日子虽然过得不是特别富裕,但也平淡滋润。

其实按道理来说,小儿子接班了父亲的一大笔家业,应该是最富裕好过的,可如今真的成了老人向着谁家谁家穷,如果不这么偏向,说不定也不至于如此。

“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要理解这句老话的含义,先让你认识一个漂亮的女孩,再给你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没错,照片上的女孩叫高思恩,今年25岁,在读山西大学硕士研究生,还是国家二级田径运动员,小小年纪,奖牌已经摆满了一桌子。可是你想不到的是,她比普通人缺少了一条胳膊。

独生子女时代,每一个孩子都是家中的至宝。可是思恩从来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如果不是一位好心拾破烂儿的60岁的老人发现,思恩早已不在了世界上。

那是九四年的一个下午,高奶奶看到许多人在围观一个纸箱子,有的摇头,有的惋惜。高奶奶走近一看,是一个女婴!但是没有左胳膊!正是因为这样,人们一个个看一看又走开了!

高奶奶收留了她,刚刚抱回家,外面就下起了瓢泼大雨。再晚一步,思恩就没命了!

高奶奶是靠自己捡破烂做零工生活的独居老人,收留女孩以后,生活更加艰难。然而这些,两个人都咬牙挺过来了!

更难的是,因为女孩没有户口,上不了学。高奶奶四处下跪,终于有个偏远小学愿意接受她。思恩品学兼优,家里欠费停电,思恩就在路灯下坚持把作业写完。初中的时候,又因为没有户口,思恩又面临上不了学的危险,幸而有个偏远的中学又接受了她。

几十里地的路,坐公交每趟需要三元,思恩为了减轻奶奶的负担,而且一路还能捎带拾点破烂,思恩每天奔跑着上下学。没想到,这样倒成就了一位奔跑的天才,在高中阶段,她包揽了学校的所有田径项目的冠军,并被评为国家二级运动员。

在思恩不懈的努力下,考上了山西大学!在别人看来,山西大学算不上什么高档次的学校,可是对于一直在偏远地方上学的孩子,这个成绩已经足以让家人和自己骄傲了!

高奶奶因为学费发愁了,幸而又有好心人和慈善总会的帮助,思恩终于走上了大学课堂。

去年,在思恩准备考研的时候,高奶奶病倒了,思恩一边备考,一边照顾生病住院的奶奶,端屎倒尿洗擦身体,但这些在思恩这里都不算什么了!她如愿考上了研究生!明年就要毕业了。

高奶奶的脸上充满了自豪和幸福!

故事讲完了!试想一下,我们身边有多少手父母溺爱的独生子女,或者因为玩 游戏 逃学,或者学不进去考不上大学,更或者让啃老成为了习惯......

还有那些多子女的家庭,父母从小向着谁,活爱谁,长大了谁就最不成器!而那些受父母冷眼看待的,却反而成了大气候!《都挺好》里面的苏明玉和二哥苏明成最后的结局,也说明了一切。

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提醒人们,爱孩子要有度!溺爱谁害了谁!成长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经历风雨的锻炼,太顺了,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那只能是经不起风雨的嫩枝儿!

这句话说的非常有道理,我赞成。但是需要明白的是:这句俗语单单指孩子多的家庭。

首先要明白,老人一条龙的意思。这里比喻父母是龙,龙生九子各不同: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赑屃、狴犴、负屃、螭吻。 由于孩子们长大以后,性格爱好发展命运各不相同。有发展好的,有发展差的、有发展的让父母不省心的……等等之类!作为父母,他们肯定是喜欢,发展的好又孝敬听话的好孩子;但是有些孩子由于各种原因,发展的不好,老人不能不管,毕竟是自己的孩子啊!他们都会不由自主的“偏心”那些“穷”孩子。在很多时候,都会明里暗里,帮助这些生活过的较差孩子。而那些有能力又听话的好孩子呢?他们对老人来说比较放心,所以老人的爱,会更多都会倾斜到“穷”孩子身上了。 显得老人爱谁,向谁,谁家就穷了。这种绝大多数老人偏爱孩子的现象,太正常啦,所以才会形成这样的老俗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