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水的历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1

历史上的商水县

商水县位于河南周口市,属豫东南地区,历史悠久,行政管辖开始的很早,始于秦代,历史上有诸多名人或诞生于此,或在此留有重大史迹。

比如扶苏墓,陈胜吴广起义时在此建造的张楚城,楚灵王在此建造过著名的离宫章华台等,为人称道。

大约秦朝时就在这里设县管辖了,她有很多种称呼,既叫商水县,又因“殷”“商”同义,“水””川”同义,也称为殷川,除此之外,还被人们称为阳城,不同于现在山西的阳城县,商水县地处冲积平原过渡区,地势平坦,西北高东南低,主要河流有沙颍河、汾河、清水河等,其中颍河是淮河最大的支流。

地处暖温带南部,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为季风半湿润气候,全年温度适宜,四季分明。

整个豫南、皖西地区的母亲河是沙颍河,自古以来,商水人民在颍河两岸耕作、居住、灌溉,正是在她的怀抱中,古代勤劳的商水人民创造出了繁荣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至今仍受其恩泽,绵延不绝。

颍河在历史上是一条重要的河流。

颍河上游流域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龙山文化等重要文化遗存遍布颍河两岸。

其中有证实夏朝真实性的河南禹州瓦店遗址,是夏朝的都城级遗址,成为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最重要发现之一。

而在颍河两岸发生过众多重要的历史事件。

留下了颍川文化等一系列的灿烂文明。

颍河,与黄河、伊洛河一同成为中华文明之源。

颍河是淮河最大支流,上游以沙河为主,故又称沙颍河。

位于淮河北岸,河南省东部与安徽省西北部。

发源于河南省西部主干发源于河南省嵩县伏牛山脉摩天岭(又名没大岭)东麓,东南流经鲁山、平顶山、叶县、漯河、周口、项城、沈丘等县市,至界首县城关镇附近进入安徽省,往下经太和、阜阳,于颍上县沫河口入淮河。

全长557公里;流域面积为36728平方公里;流域内最高地面高程2240米,鲁山至沫河口的高差为103米。

颍河有三源:按《水经注》,古颍河三源都在嵩山,今正源出河南省登封市嵩山西南,北源贾鲁河源出河南省新密市圣水峪;南源沙河源于河南省鲁山县摩达岭。

三源在周口市相汇后东南流过沈丘后入安徽省,至颍上县鲁口乡入淮河。

颍水古为“八流”之一。

古人将四条独立入海的大川称为“四渎”,就是河(黄河)、江(长江)、淮(淮水)、济(济水)。

“四渎”的主要支脉为“八流”,分别是渭水、洛水(黄河支脉),汉水、沔水(长江支脉),颍水、汝水、泗水、沂水(淮水支脉)。

这“四渎八流”是具有神性的大水,其他河川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其所以如此,原因有两个。

一是这“四渎八流”都源出名山,河出昆仑,江出岷山,济出王屋,淮出桐柏。

颍水发源于神圣的中岳嵩山,所以能够跻身于名水之中。

二则是,“四渎八流”流经的区域都是王化文明区域,楚国与岭南的几条大川因在蛮荒山野,所以不能进入名水。

颍河历史掌故大抵如此。

商水县历史悠久,自有人类定居,距今已有6000多年历史。

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境内的马村研制陶器,在章华台试播五谷。

从商朝到周朝,村落剧增,古城并立。

在西周时,属沈国。

春秋时,蔡昭侯十三年(公元前506年)沈国被蔡国所灭,史记载曰:“夏,为晋灭沈,楚怒,攻蔡”沈国治所在汝南平舆县北,此时其县境西部属蔡国,东部属顿国。

楚昭王二十年(公元前496年),楚国先灭顿国,后又灭蔡国。

战国时,属楚国。

其间,楚灵王于公元前535年主持修建了一座离宫。

这就是“举国营之,数年乃成”被誉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台”的章华台。

章华台,亦名乾奚台,又称汝阳台。

在今商水县城关镇北章华台村下。

据《商水县志》记载:“在商水县城西北二里。

初楚灵王筑章华台于容城,及襄王这游览会诸侯处所,亦传是郑庄公演武厅旧址。

史载章华台“台高10丈,基广15丈”,曲栏拾级而上,中途得休息三次才能到达顶点,故又称“三休台”;又因楚灵王特别喜欢细腰女子在宫内轻歌漫舞,不少宫女为求媚于王,少食忍饿,以求细腰,故亦称“细腰宫”。

先秦古籍《左传》、《国语》、《韩非子》和《史记》、《汉书》、《后汉书》以及《水经注》等文献中均有记载。

现章华台村下的遗址东西长141米,南北宽120米。

总面积16920平方米。

章华台整个遗址扰乱层深浅不一,一般在0.3米左右。

通过挖掘,被确认为大汶口文化遗址。

但历经人们挖窑取土,使遗址部分受到破坏。

该遗址的文化层厚达3米以上,遗址的西南部为生活区,北部和东南原为墓葬区,后改为生活区。

最下层出土有大汶口时期的陶器19件,这些陶器薄质硬,宛如蛋壳,通体青灰色,光滑发亮。

下层计有水壶、罐状鼎、觚、豆、浅盘、石铲等。

上层出土有周鬲、绳纹红陶器等。

据出土文物鉴定,该章华台遗址人类连续居住达3000年之久,不仅文化层厚,而且含物丰富,器物典型。

对研究大汶口文化有重要价值。

器物造型大方、美观,不仅反映我们祖先远在5000年前高超的制陶技术,而且这些陶器的整体结构与局部装饰,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同时对于研究父系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活情况,更是难得的实物资料,填补了本区大汶口文化的空白。

秦朝时在阳城(含舒庄乡扶苏寺村)置县,属陈郡,为建县之始。

陈胜、吴广起义时期,改阳城为扶苏。

至今尚存阳城故城遗址,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阳城故城遗址在今商水县舒庄乡的扶苏村北,为秦朝末年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诞生地。

该城由内城和外城组成,城墙由夯土筑建。

外城东北部夯土,墙现仍高出地面,长约200米,其余为间断残存。

墙东西长800米,南北宽500米,城走向为一直线。

城基部宽20 米。

内城东西分别距外城东西城墙各270米,北墙利用外城的北墙,每边长250米。

城内地面散布战国秦汉时期的瓦砾很多。

内城至今还俗称“金銮殿”。

在内城东南角发现有“扶苏司工” 陶器残底四件。

据《史记•陈涉世家•正义》载:“陈涉,阳城人也。

”“阳城 河南府县„„又陈。

”《汉书•地理志》记载阳城为汝南郡之下辖一县。

后有人称扶苏城是因“陈涉起兵,自称公子扶苏,从人望也”而起,而实际上还是阳城。

扶苏寺已无存,但扶苏墓仍存。

1983年《考古》第9期载文对此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和考证。

该城址保存完整,规模宏大,与史料和传说一致,为研究陈胜起义及战国时期的城池建筑和历史,提供了大量的实物。

陈胜出生于商水也得到无可争辩的证明。

西汉时,属豫州汝南郡,县境分属阳城、汝阳、博阳三县。

其后其县名屡经变换,隋朝时因境内有一条大河——大殷水,河水丰盛,远近闻名,而设殷水县。

至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在其地域上又分置了殷水肥(治所为商水老城,另一说在今邓城镇潘堂)。

大业初年(605年),并汝阳县入殷水县。

皇泰元年(618年),置扶苏县,与殷水县同属陈州淮阳郡。

唐武德五年(622年),并扶苏县入殷水县,属河南道。

贞观元年(627年)属陈州。

兴元元年(784年)属陈州淮阳郡。

五代,县名仍称殷水,属陈州。

到了宋朝建隆元年960年,宋太祖赵匡胤为避其父赵弘殷之名讳,改殷水为商水至今。

1336年,废南顿、项城二县并归商水县,后复分置,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汴梁路-陈州。

元朝亡后,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于1368年废商水县,1371年7月复置,明朝时属河南等处行中书省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开封府-陈州,清朝时属河南布政使司-陈州府。

明末,李自成起义军曾两次攻占县城,当地数百农民追随起义军。

清咸丰年间,商水受灾严重,知县却下令增收丁银,监生杨俊峰率乡民进城抗争,迫使官府收回成命。

1428年,项城县治从槐坊店(今沈丘县槐店)迁秣陵镇,一直到1953年才移治水寨,秣陵镇作为县治长达525年之久。

秣陵镇民国时期为城关区,1953年冬,县 *** 迁水寨后,秣陵镇俗称老城。

1982年老城乡 *** 所在地改名为秣陵镇,从老城乡独立出来直属县 *** ,原老城乡下属行政村则仍属于老城乡。

民国,商水县1913年属河南省豫东行政区,1914年属河南省豫东道,1932年属河南省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商水县解放很早,1947年8月18日,晋冀鲁豫野战军解放商水县城;10月23日,陈粟大军再次解放商水县城。

11月成立商水县民主 *** 。

12月又在今商水西部成立了郾-商西县民主 *** ,次年2月,郾-商西县并入商水县。

1952年6月10日,周口市改为镇归商水县管辖,商水县 *** 由商水城关迁到周口。

1954年5月5日,商水县与周口镇分署办公。

1958年,周口镇第二次并入商水。

1965年11月25日,商水县与周口镇再次分署办公。

1975年,商水县直机关由周口迁至商水老城至今。

1953年前,商水县属淮阳专员公署。

1953年--1965年,属许昌专员公署。

1965年后属周口专区,2000年8月2日属周口市。

以上就是商水县的地理沿革历史,商水县现留存主要名胜古迹有:章华台、扶苏墓、寿圣寺塔、白塔寺、叶氏住宅、白果树、大石桥、弃儿沟、九扭湾等。

历史名人主要有陈胜、曹丘生、袁绍、袁术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