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兵败投降,终身不回汉朝,司马迁是如何评价他的?

如题所述

李陵兵败被迫投降匈奴,其是需要承担主要责任的,汉武帝承担次要责任。为何这么说?这个从李氏一家的家世说起,李家先祖李信为秦朝名将,至李广屡立战功,连汉文帝都说:“

惜广不逢时,令当高祖世,万户侯岂足道哉!”可见,李广以军功名满天下,只不过生不逢时。

到了武帝继位,卫子夫得宠。卫家的卫青、霍去病得以提拔,崭露头角,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这样一来,作为外戚的卫家与李家形成了竞争关系,以至于明争暗斗。公元前117年,两家之间的矛盾终于爆发。武帝令卫青、霍去病各将五万骑出征匈奴,李广不甘人后,“数自请行”,汉武帝不情愿允许了。

“飞将军”李广

战争中,卫青按照武帝的意思,让李广绕道远水草少的东道,导致了李广因失道,未能加入战斗,悲愤之下以自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李广之子李敢认为,卫家在李广自杀一事上,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便打伤了卫青,而霍去病不能接受舅舅被殴打这样的耻辱,又在狩猎之时,将李敢射死。同理可得,以重振门楣为己任的李陵(李广孙子),与此时李夫人哥哥李广利,也是存在着上述的竞争关系。

当时,按照汉武帝的统一部署,李陵完全可以完成任务的。但自负的李陵,不肯按照武帝的命令,“为贰师将辎重”,作为李广利的辎重部队,他要“自当一队”,完成当年爷爷,使得“匈奴畏服,数年不敢来犯”的壮举,恢复李氏家族的往日荣光,即便汉武帝没有骑兵可派,给了他5000步兵,也在所不惜。当然,汉武帝知道以步兵对抗骑兵,无异于以卵击石,为此,其特地命令强弩都尉路博德接应李陵。

只不过,路博德也很自负,不肯当配角,以“正值秋季,匈奴兵强马壮“为由,建议暂缓出兵。让武帝误认为是李陵害怕了,才让路博德出面,给出这样的说辞。于是,汉武帝反而强令李陵按照计划出兵。很快双方短兵相接,李陵以5千步兵先是打败了匈奴3万骑兵。这还得了,匈奴人顿时觉得很没面子,那在草原上还咋混?便加重了砝码,骑兵增加8万,企图吃掉了汉军这支步兵。

汉武帝

史书记载了这一阶段之后,汉军三处负伤者乘坐战车,二处负伤者帮忙推车,一处负伤者持兵器投入战斗。这些细致地刻画,加重了最终李陵兵败被俘的悲壮色彩。最后,李陵部5千步兵,只剩下400人回到边境大本营。

朝堂之上,群臣纷纷责难并怪罪李陵,而与李陵并无深交的司马迁,极力为李陵辩护,认为李陵失败,应该归咎于未能合理调度军力的朝廷以及未能及时补给李陵的李广利来承担, 从而触怒了汉武帝,被施以宫刑

但事情并没有结束,汉武帝得知状况后,是内疚的,因为没有派出援军,及时支援李陵。一年后,汉武帝派出公孙敖带兵马深入匈奴营地,接李陵回汉。公孙敖部没有与匈奴交战,根据俘虏的口供,报告了汉武帝:李陵向单于传授兵法战术,以致汉军无法取胜。

闻讯后,汉武帝大怒,下令将李陵的家族成员全部杀死。事实上,向单于传授兵法战术并不是李陵,而是此前投降的李绪。汉武帝死后,李陵面对前来力劝他回国的汉朝使者说“大丈夫岂能再次受辱”。

李陵

综上所述,作为汉朝一代名将的李陵,身上背负了重振家族荣光的重任,不惜以身犯险,以5千步兵孤军深入,面对数倍于自己的匈奴骑兵。无论史书在怎么大书特书,也只是对李陵指挥才华的惋惜,其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负气之举的行为,注定了结果只能是悲剧。汉武帝承担次要责任,是未能调和李陵与强弩都尉路博德之间的关系,造成了李陵孤军深入。

至于说李陵的人品,没有任何问题,虽然汉武帝杀了李氏一家,这点汉武帝做得不对,但李陵并没有报复。战略错误,李陵尽力以战术挽回,为汉朝杀死了数倍的匈奴敌人,还包括了上述的李绪,他没有对不起汉朝,但汉武帝乃至汉朝都没有为冤死的李氏一家,表达一丝的歉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0
司马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第2个回答  2020-10-19
这一个他们都喜欢演电视,这个是电视演员手机上电视上都有,他们真的很可以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