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杜尚的难题及其美学意义

如题所述

《泉》:杜尚的难题及其美学意义
《泉》作为杜尚的代表作,在1917年被送至美国独立艺术家协会的展览会上时,引发了一场关于“艺术”与“美学”的讨论。杜尚通过将一个普通的小便池作为艺术品展示,挑战了传统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标准,提出了一个被称为“杜尚的难题”的问题。
首先,《泉》被认为是一种艺术品,尽管它臭名昭著,却也影响深远。在2007年英国艺术界评出的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作品中,《泉》排名第一。这表明它的价值不容忽视。
然而,对于《泉》是否为艺术品,存在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认为,艺术品应该是美的,与日常生活隔绝,需要手工制作和独特技巧。而《泉》似乎不符合这些标准。它以一个日常用品为表现对象,是丑陋和污秽的,不具备独特性和手工制作的特点。
杜尚式的“难题”实际上是一场思想的革命,它指向传统的艺术理论和审美标准,迫使人们对“美术”和“美学”等概念进行重新思考。杜尚的“现成品”意在证实美学与艺术的最极端的分离,他生产出了“没有美学的艺术”和“用知性来代替感性”的艺术。
杜尚的《泉》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方艺术史的发展进程,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后现代艺术之路。它表明,艺术与生活不是截然对立的,艺术可以是生活,生活也可以是艺术。
阿瑟·丹托的“艺术终结论”是对杜尚式挑战的一种理论回应。他认为,艺术的终结实际上是指现代主义的艺术历史的叙事正在走向瓦解。艺术的终结并不意味着艺术的死亡,而是说艺术不再受制于“哲学的剥夺”,不再必然与美学产生关联,不再局限在某种整一而宏大的叙事结构之中,从而获得了一种新的可能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与自由。
《泉》的讨论让我们对“一件作品美不美”和“是不是一件艺术品”这样的提问方式心存怀疑。这种是非判断在面对《泉》这样的作品时往往显得无能为力,这正是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的局限。因此,我们主张在面对《泉》这样的作品时,悬置是非判断,放弃本质与定义,即不是简单地去肯定或否定,而是以一种更为开放的、兼容的视野,以一种悖论性的方式讨论其影响和后果、价值和意义。
本文为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后现代文化语境与审美异化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5XZX023。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