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研究的主要内容涵盖多个方面,首先,它着重于分析岩土的组分、微观结构以及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特别是强度和应变,这些特性对建筑工程的稳定性有直接影响。研究工作还包括对岩土进行工程地质分类,并探讨如何通过改良来提升其在建筑中的性能。
此外,工程地质研究关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平衡的破坏,以及诸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震等自然灾害对工程建筑的影响。研究旨在预测、评价这些灾害,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保障工程建筑的安全。
在地基稳定性方面,研究涉及边坡、路基、坝基、桥墩和硐室等工程中的问题,包括黄土的湿陷和岩石裂隙的破坏,通过科学的勘察程序和手段,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地质依据。
地下水运动规律及其对工程建筑的影响也是研究的重要内容,需要制定合理的利用和防护方案,确保工程的正常运行并减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区域工程地质研究则关注区域工程地质条件的特征,预测人类工程活动可能带来的变化,通过工程地质分区和编图,对区域稳定性进行评价。
随着大规模工程建设的发展,工程地质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涵盖了岩土学、工程动力地质学、专门工程地质学、区域工程地质学等多个分支,如矿山工程地质学、海洋工程地质学、城市工程地质及环境工程地质学、工程地震学等,这些学科共同推动了工程实践的进步。
尽管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在学科归属上有所区别,但两者密切相关,工程地质作为地质学的应用分支,为岩土工程提供了基础理论,而岩土工程则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实际的工程设计中。岩土工程师需在工程地质学的指导下,面对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进行综合判断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工程地质是调查、研究、解决与人类活动及各类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工程地质研究的主内容有:确定岩土组分、组织结构(微观结构)、物理、化学与力学性质(特别是强度及应变)及其对建筑工程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岩土工程地质分类。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工程地质课程教材,也可作为水利工程、采矿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教材和参考书,还可供其他相关专业方向的师生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