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中的同义词及解释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一分钟呢加分啊 一组同义词啦

一、唧唧复唧唧

1.叹息声

“唧唧”是可以作为虫声的,然而这一句除非依照《古文苑》作“促织何唧唧”才行。现在通行各本却都作“唧唧复唧唧”,因此虫声的说法在本诗里就无根。

以“唧唧”为机杼声,前人从来没有这种说法。机杼声该作“轧轧”或“札札”。《五灯会元》“妇摇机轧轧”和《古诗十九首》的“札札弄机杼”是其证。

以“唧唧”为叹声,在古人作品里是可以找到不少例证的,如白居易《琵琶行》:“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张祜《捉搦歌》:“窗中女子声唧唧。”孙樵《兴元新路记》:“朝廷有窃窃之议,道路有唧唧之叹。”但有人觉得,“唧唧”不象叹息声。这是一种不必要的怀疑。古汉语的叹词在声理上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噫”、“猗”、“嘻”、“嘻”、“呜呼”、“于乎”、“吁”、“唉”、“吓”诸词,声音都比较高;另一类是“咨”、“嗞”、“赍咨”、“嗟”、“嗟嗟”、“啧啧”、“唧唧”诸词,声音都比较低。后一类的字都是一声之转,而“唧”和“咨”古音尤其相近。我们对于“咨”“嗟”是叹息声从无疑问,那末对于“唧唧”作叹息声也就用不着怀疑了。

也有人认为第四句才说到叹息,而第一句就先说叹息的象声词“唧唧”,似乎文理不大顺。实际上,先写“唧唧”的声音,而后叙述事实,加以说明,不但没有文理不顺之嫌,而且委婉曲折,意境极佳;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叹息声突出,才能创造高度的忧愁沉闷的气氛。这就比解作机杼声的先说木兰织布很响,后来才停下机声,发出叹息,这样平铺直叙的写法高明得多。以“不闻”与“惟闻”对照,“不闻”是根本听不到,不是忽然停了;“惟闻”底下才是所听到的唯一的声音。所以“唧唧”不但不应解作明说了“不闻”的机杼声,就是解作虫声,也是跟“惟”字抵触的。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跟下面的“不闻爹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声溅溅”、“不闻爹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句法大致相同。“不闻”底下是意念中的声音,“惟闻”“但闻”底下才是实际上的声音。实际上的声音才用“唧唧”、“溅溅”、“啾啾”去形容它。意念中的声音,是实际所“不闻”,就没有加以形容的必要了。至于“溅溅”、“啾啾”,放在“黄河流水声”、“燕山胡骑声”下面,“唧唧”却放在“女叹息”前头,而且是隔了两句的前头,这就是前面说过的是有意把它突出,来创造气氛的。

--鲍幼文《谈<木兰诗>的“唧唧复唧唧”》,载《语文教学》1957年2月号

宋李昉等编的《文苑英华》中的《木兰诗》,这一句写作“唧唧何力力”。按“力力”二字,历来作“叹息”解,例如晋明帝太宁年间童谣:“恻恻力力,放马南山。”北朝乐府民歌《地驱乐歌辞》:“恻恻力力,念君无极。”以后《古文苑》中的《木兰诗》这一句,编者将“唧唧”误以为促织叫声,改为“促织何唧唧”,是无根据的。

--窦忠文《<木兰诗>教学中的若干问题》,载山西师院《语文教学通讯》1978年第4、5期

2.是起兴手法

北朝民歌《折杨柳》中有一首,前面六句是“敕敕何力力,女子当窗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开头六句用的就是《折杨柳》这六句。古代民歌往往用同样的起兴、比喻,有的词句相近甚至相同(《诗经》中民歌就不乏其例),因为口耳相传,词句相同,容易记忆。这不是抄袭,因为题材、内容可以完全不同。《木兰诗》的开头,很可能也是“敕敕何力力”,经后人改为“唧唧复唧唧”的。“敕敕何力力”没有什么具体意义,象“呀呵嗨”、“呀唯子哟”一样,是表声的字。

--石声淮《关于<木兰诗>》,载华中师院《语文教学与研究》1979年第1期

编者按:我们倾向第二说。“唧唧复唧唧”同“敕敕何力力”一样,是民歌中常用的一种起兴手法,有时除为了押韵之类原因外,同下文并没有什么意思上的关联。如《诗经·唐风·山有枢》:“山有枢,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诗经·小雅·鸳鸯》:“鸳鸯于飞,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皆是。现代民歌仍有类似情况,如陕北《信天游》:“打碗碗花开就地红,为啥他富咱们穷?”李季《王贵与李香香》:“百灵子雀雀百灵子蛋,崔二爷家住死羊湾。”等等。但解为叹息声或虫声也能言之成理,很难断言孰是孰非。

二、“可汗”与“天子”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子”是封建社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可是在这首诗中“可汗”却成了“天子”的同义词,不能再按照《广韵》中所谓“蕃王称”的本义了。这只能看作在《木兰诗》时代汉语里已有了外来语的成分。否则木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而归来却受“天子”之赏,那不 是前后矛盾了吗?

--康苏《从教学角度谈<木兰诗>的一些问题》,载《山东师院学报》1978年第6期

三、“十二”是虚数

“军书十二卷”、“策勋十二转”、“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这四句中的三个“十二”与一个“十”字都是虚数。习惯上这类数字都表示多的意思。“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两句中的“十二年”与“十年”都是说十多年的意思,如作实数理解,前后便矛盾不可解了。“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旨在强调木兰的父亲这次非出征不可;“策勋十二转”只是言木兰记功次数之多,也不能理解为木兰被提升了十二次。清人汪中作了一篇《释三九》,提出了三、九等虚数的用法法则,把前人有关数字问题的考证与争论都搞清楚了。

--同上

四、阿爷无大儿

“阿爷”一作“阿耶”,“耶”即“爷”字的省略,从“耶”声。“阿”,今天解释为亲热的称呼,唐以前则多为对长者的尊称,例如南齐郁林王萧昭业称他的叔祖母庚氏为“阿婆”(《南齐书·郁林王纪》)。

--窦虫文《<木兰诗>教学中的若干问题》,载山西师院《语文教学通讯》1978年第4、5期

五、愿为市鞍马

有些词语系受习惯支配,在有的地方就不能照其本义来解释。“愿为市鞍马”中的“愿为”只是“愿”的意思,“为”只不过是一个习惯上的衬字。如强把“愿为”解释作“愿意这样做”反而显得累赘。如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忆见寄》诗中“若为看去乱乡愁”的“若为”,就只是“若”的意思。

--康苏《从教学角度谈<木兰诗>的一些问题》,载《山东师院学报》1978年第6期

编者按:所引杜诗中的“若为”应作“怎堪”解。“为市”二字联读,作“市”解,似更佳。

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古汉语中不但有“虚数”,还有“虚位”。“东市买骏马”等句中的“东、南、西、北”便都是虚位而非实指。这里只是夸张地来形容木兰出发前做准备的紧迫情况,照实来讲反而不合情理。下文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的“东”和“西”也是虚位,照实来讲就不通了。古汉语中这种用法是常见的,如《捕蛇者说》中的“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的“东、西、南、北”,《孔雀东南飞》中的“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的“左、右”等,这些方位词便都是“虚位”。这些方位词的连用,很多是为了造成某种气氛,而非实指。这种“虚位”也和上面所谈的“虚数”一样,是古汉语中的一项习惯上的法则。

--同上

七、“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宿黑水头”(也有的本子作“黑山头”)与“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这里的两个“旦辞”和“暮宿”,若照实算来,木兰辞乡别亲到达前线只不过两天的时间,这就与后文中“万里赴戎机”的“万里”矛盾了,两天怎么能行万里远呢?其实这些都是夸张。前者是形容从征之紧迫,后者是形容征途之遥远,均不得落实了去算帐。

--同上

八、策勋十二转

课本的注释是:“记功很多次。策勋,记 功。转,次的意思。”这里把“勋”解释为“功”,“转”解释为“次”,是不对的。

那么,“勋”和“转”在产生《木兰辞》的那个时代是指的什么呢?《旧唐书·职官志》指出:“勋官者,出于周、齐交战之际。本以酬战士,其后渐及朝流。”十分清楚,“勋”在北朝末期是表示战功等级的专用术语,在北朝末期和隋朝都是只具有战功才能获得勋级的赏赐,这就是所谓“本以酬战士”的意思。“其后渐及朝流”则是指到了唐以后才以勋级赏赐文官。隋在吏部分别设有“司勋侍郎”和“考功侍郎”,唐在吏部亦分别设有“司勋郎中”和“考功郎中”。所谓“考功侍郎”的职守不是考核战功,而是对平时工作的审定。据《通典》载,隋朝“考功侍郎”“考课之法有四: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另外还有“二十七最……”所有这些都不涉及战争。而《新唐书·百官志》里对获得某一勋级需要在战争中作出何种努力都规定得十分详细。可见,“勋”和“功”在当时都是各自有它特殊含义的。

据此可知,“勋”只有解释为“战功”或者“军功”才是准确的。

课本把“转”解释为“次”那就错得更远了。我们先比较一下和产生《木兰辞》时代相同的人的一段话。北周宇文邕在灭北齐以后,俘获了曾使他在河阴受挫的傅伏时有一段对话:周主“又问曰:‘前救河阴得何赏?’对曰:‘蒙一转,授特进、永昌郡公。’”(《资治通鉴》卷173)宋末元初的胡三省对“转”加的注是:“勋级曰转”。所以,所谓“蒙一转”就是受到提高一级勋级的奖励。非常清楚,“转”就是战功的等级。当时每一勋级都有它的名称,比如北周就有“上开府仪同三司”等十一种勋级名称。所以根据战功大小,一次不仅可以加一“转”(勋级一级),也可以加若干“转”,也就是一次提升若干级。《北史·李穆传》就有“以穆劳同破邺城第一勋,加三转”的记载。因此,“策勋十二转”并不是一次就对木兰记很多次功,而是确定木兰战功的勋级时,一下就提升很多级。象这样讲,就和下一句“赏赐百千强“贯通一气了。因为北朝确定战功时,往往伴随着实物和货币奖励,所以,提升了木兰的勋级,接着就给她物质奖励,然后才又升迁她的职务。在南北朝那种踵得踵失时期,战争、武力是获取权力和财富的重要手段,所以战功成为物质利益和政治地位的重要条件,那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了。诗中“策勋”以下四句可以说如实地反映了当时赏赐的实际程序。

到了宋、元以后,“转”字的含义逐渐发生了变化,从专指战功勋级的迁升引申为一般官职的提升和调动。“迁转”之说,宋以后就大量出现了。这种 词义的转移和北朝时期作为专门术语的含义之间是有着清晰可寻的演变痕迹的。

北大编写的《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对“策勋”句的解释虽然比较正确,但它认为“军功加一等官爵也随升一等,谓之一转”的说法也是过于笼统和不够准确的。据《新唐书·百官志序》载:唐的官制“大体皆沿隋故……其辨贵贱、叙劳能,则有品、有爵、有勋、有阶……”。而隋又从周制,根据《通典》的叙述来看,从北周到隋、唐是因袭一贯的。因而唐代的“品”、“爵”、“勋”、“阶”显然是分属不同的范畴,它们之间当然存在着一定联系。《唐六典》载:“凡勋十有二等,十二转为上柱国,比正二品;十一转为柱国,比从二品……”。这里“上柱国”是勋级,“正二品”是“品”的级。“品”是随着“勋”的升降而浮动的,但是,爵位却不是每个获得勋级的人都具有的。因此,“勋”和“官(职守)爵(爵位)”之间存在着比较复杂的关系。如果象《参考资料》的注释说得那样绝对,就不太妥当了。假使不给该句附加“官爵”这一层意思,而只是简明扼要地指出:“勋”就是战功,“转”就是战功的等级,这样反倒更加一目了然、明白易懂些。

--陈宜民《关于<木兰辞>的“勋”“转”辨疑》,载《山西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第3期

九、明驼

前人解释“明驼”为骆驼(《酉阳杂俎》),此说不妥。

按《说文》段注:“按驲为尊者之传,用车;则遽为卑者之传,用骑。”“单骑”为“驿”、“驿”谓“马”,所谓“置驿”,“俗用骆驿”。

由“骆驿”之俗称,相传至唐,“驿置有明驼使”,专作军机传递之用,所使牲口,并非骆驼,而是快马。

木兰不受官职,自谓卑者,所以只求天子之“驿置”,以单骑送她回故乡。在这里,“明驼”即指“俗用骆驿”,或经唐人润色而据“明驼使”所改易。总之,木兰所要借的,是驿站的快马,而不是骆驼。

如果以“明驼”为一种千里马的名称,那就可能是“明题”(白额)的音转,因而谓之“旳颡”亦可。

--张忠松《中学古文疑义试析》,载武汉师院《中学语文》1978年第3期

对“明驼”二字,旧注多沿用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的解释:“驼卧腹不贴地,屈足漏明,则行千里。”这说法不能解决问题。另有两说可以参考:一说“明驼”是唐驿使名。“唐制,驿置有明驼使,非边塞军机,不得擅发。”(明杨慎《丹铅总录》卷三十)传唐杨贵妃为安禄山送荔枝,曾违制擅发明驼。另一说据内蒙人民传称,古有专用于喜庆佳节的骆驼,躯体精壮,平时善为饲养,用时盛饰珠彩,称之为“明驼”(参见《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

--窦忠文《<木兰诗>教学中的若干问题》,载山西师院《语文教学通讯》1978年第4、5期

“明驼”即“名驼”

1.“明”、“名”古音相同,是古音通假。例如:一、“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说(悦);天下之士说,则天下之明誉兴。”(《大戴礼·王言》)二、“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汉书·董仲舒传》,标点本2512页)以上“明誉“即“名誉“,“明师”即“名师”。“明”、“名”古通用。

2.史书上提及骏马与名驼时,总是并列成文,概念非常明确。例如:一、“大王诚能用臣之愚计,则韩、魏、齐、燕、赵、卫之妙音美人必充后宫,燕、代橐驼良马必实外厩。”(《史记·苏秦列传》)二、“龟兹国遣使献大马、名驼、珍宝甚众。”(《魏书》卷七上)三、“龟兹国献名驼龙马珍宝甚众。”(《北史》以上“ 橐驼”与“良马”并列,“名驼”或与“大马”(即骏马)并列,或与“龙马”(亦为骏马)并列。足证“明驼”即“名驼”。

3.元代诗人袁桷《播州宣抚杨资德》诗有“细毡侔密纩,善马敌名驼。”这里“名驼”与“善马”互为匹敌。再就《木兰诗》本身看,前有“东市买骏马”,后有“愿借明驼千里足”,“骏马”与“明驼”对举。

4.从“明”、“名”二字的本义来看。马叙伦认为“名明实一字也。”(《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卷之三第五九页)

5.《木兰诗》前用“骏马”后用“明驼”,不仅词面有所变换,而且各自具有确定的意义,不容前后倒置。论奔驰疾走,驼不如马。所以木兰在“军书十二卷”的紧急“点兵”的情势下。“东市买骏马”代父出征,是非常合理的。论负重,则马不如驼。木兰在战争胜利后,不要高官厚禄,以布衣之身随同“火伴”还乡。他们离开了队伍,晓行夜宿,还要携带途中用的粮食和衣物。所以,木兰只向“可汗”提出借用“明驼”而不借“骏马”。从这里也可见出 作者用词非常准确。

--郑光礼《词语考释二题》,载《华南师院学报》1980年第2期

编者按:“名驼”之说似较胜。据所引材料,“驼”、“马”往往对举,《木兰诗》中前用“骏马”,后用“明驼”,也可证明明驼不是快马。(现行中学语文课本,根据另一版本,将此句换为“愿借千里足”。)

十、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这两句有三点需要说明:第一,“爷娘闻女来”以下六句,总的在写听到木兰回来的消息之后全家人的喜悦。这种喜悦,作者巧妙而准确地采用了完全合乎人物(爷娘、阿姊、小弟)身分的独特行动。“理妆”、“杀猪“、“出迎”把它生动具体地表现出来。第二,在这里“扶将”是同义合成词,“将”也是“扶”的意思。有人认为在这里“将”是动词““扶”的词尾,其作用是把及物动词“扶”变成了不及物的。这种理解是不对的。“将”用在动词后带有词尾性的情况是有的,如《颜氏家训·书证》:“命取将来”,白居易诗《长恨歌》:“钿合金钗寄将去”。但这个“将”字是必须与其后的“去”“来”结合在一起用的,大体相当现代汉语中的“了”字,“取将来”就是“取了来”,“寄将去”就是“寄了去”,这种用法在《水浒传》中是不乏其例的。如果这种“将”字后边去掉“去”、“来”便不成话。所以“出郭相扶将”的“将”不能认为是“扶”的词尾,而应把“扶将”作同义合成词来理解。第三,“出郭相扶将”是谁和谁“相扶将”?有人认为是说爷娘与木兰相扶将,这样理解且不说与情理不合,在时间上也是不对头的。如与木兰相扶将,那只能在回来时才能做到,出郭时只有爷娘,而木兰尚在郭外,爷娘怎能与之相扶将呢?其实这句话是受了诗的形式要求上的限制(字数和协韵的限制)而颠倒了次序的,用散文的语言来说就应该是“爷娘互相扶将出郭去迎木兰”。

--康苏《从教学角度谈<木兰诗>的一些问题》,载《山东师院学报》1978年第6期

十一、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这里用“户”,后边“当窗理云鬓“又用“窗”。难道姐妹俩先后梳妆打扮时要分别找两个不同的向光的地方?而且闺女当着户梳妆打扮,对于一个有“东阁”“西阁”的家庭来说,也是不合情理的。

我们认为,这首民歌中的“户”就是“窗”。开头的“木兰当户织”也如 此。且看同是北朝民歌的《折杨柳枝歌》却是:“敕敕何力力,女子临窗织。不闻机杼声,只闻女叹息。”连唐代张祜的《捉搦歌》,且不管他对“唧唧”的理解如何,他说唧唧声在“窗中”。(张诗的有关诗句是:“门上关,墙上棘,窗中女子声唧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08
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ān)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jiū)。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xíng)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唧唧唧唧,木兰对着门在织布。听不到织布的声音,只听见姑娘的叹息声。
问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思念什么,在回想什么呢?(木兰回答道)木兰没有思念什么,也没有回想什么。
昨夜我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皇上在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上面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去应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马鞍下的垫子,南市买驾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北市买驾牲口的鞭子。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的流水声。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不怕万里征程的遥远,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论功行赏)。木兰被记了很大的功劳,赏赐了很多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官,只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送木兰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来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木兰回到家里)打开东边的阁楼门,坐坐西边内房的坐榻,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对着窗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地说:我们同行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把兔子耳朵拎起时,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眼时常眯着。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分辨得出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注释
1. 唧唧(jī jī):指纺线。
2.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杼:织布梭(suō)子。
3. 惟:同“唯”。只。
4. 军帖:军中的文告。
5. 可汗(kè hán):我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最高统怡者的称号。
6.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年”、“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7. 爷:和下文的“阿爷”同,都指父亲。
8. 愿为市鞍马: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9.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10. 辔(pèi):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11. 溅溅(jiān jiān):水流声。
12. 朝、旦:早晨。
13. 胡骑(jì):胡人的战马。 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14. 啾啾(jiū jiū):马叫的声音。
15.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战争。
16.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过。
17. 朔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
18. 策勋十二转: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十二转为最高的功勋。
19. 赏赐百千强:赏赐很多的财物。强,有余。
20. 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
21. 不用:不愿做。
22.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23. 郭:外城。
24. 扶将:扶持。
25. 红妆(zhuāng):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26. 霍霍(huò huò):磨刀的声音。
27. 著:穿。
28. 云鬓(bìn):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29. 帖花黄:帖同“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30. 火伴:同“伙伴”。同伍的上兵。当时规定若干士兵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火伴”。
31.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
32.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傍地走,并排跑。
第2个回答  2009-03-08
“可汗”与“天子” :皇上
“思”和“忆”:想
“阿爷”和“爷”:父亲
“军书”和“军帖”:征兵文书
“唯”和“但”:只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9-03-12
“唯”和“但”:只
保证正确!!!!!!!!!!!!!!!!!!!!!!!
第4个回答  2009-03-14
天子 和 可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