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老子讲的“德”?

如题所述

老子认为,继承了“道”的精神的人,就是有德。所以我们先简单讲讲什么是“道”,然后再讲“德”。

一,”道“的大意

老子认为,宇宙原始最初时是虚无的,没有实在可见的物质,只有一种虚无缥缈的无形物质。这种物质存在于宇宙的每一个角落,是它逐渐地演化出了现在纷繁复杂的天地万物。所以,这种物质可以称为天地万物之母。老子把这种物质命名为“道”。

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讲,“道”是:“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生养万物的责任,“道”从来不推迟。“道”生养了万物却即不占为己有,也不主宰支配它们,而是让万物自由地发展。

“道”生出了万物,也一直在滋养着万物的生长。它生养了天地万物有巨大的功劳,却从不彰显自己的功劳和才能,只是默默无闻地工作,以至于很多人连它的存在都不知道。

这种默默无闻地工作而不彰显自己,不求什么回报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老子讲,能继承“道”这种精神的人,就称之为有“德”。

二,老子讲的”德“的含义

老子《道德经》对什么样人是有“德”之人,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笔者选择了其中比较主要的论述,集合成下面一文,然后逐句给与解释来总结出老子“德”的含义。

《道德经》德篇内容浓缩: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太上,下知有之。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大智若愚。

老子

上文的译文:

“道”生养了万物,万物都是“道”的孩子。道对万物都是一视同仁的,不会高看或低看任何一方。有德之人(也就是《道德经》中的圣人),继承了“道”的精神,把人和动物植物等也同样地看待,并不认为人比动物植物高出一等。

有德之人(圣人)不崇尚贤才,也不崇尚贵重的物品。而是对所有人一视平仁,有人人平等的思想。

有德之人生活朴素,并不喜欢高级的衣服和美味的食物,不追求名利地位。

有德之人不彰显自己的功劳,去取得领先的地位,而是隐没自己,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它有功劳。但是,隐没自己的,才是功劳最大的。

人越是处心积虑地追求长寿,反而越短寿。有德之人不想得到长寿,反而得到了长寿。

有德之人每天只是做着很平常的事,也不用语言去教导别人。所以,很多人认为他没有什么作为,也没什么功劳。

真正善于作战的人不动用武力,也从来不发怒。真正善于取胜的人,并不与对方交手。会用人的领导以谦下的态度对待下属。这都是因为他们有不争之德。

有德之人像“道”那样只是默默无闻地工作,从不自居有功。正因为他从不自居有功,所以功劳永远属于它。

有点贡献就争抢功劳的,别人会认为他没什么功劳。

一流的领导象“道”那样,是默默无闻的。大家只知道有他这个人,并不知道他有什么功劳。

有德之人只做事,而不争夺功名地位。

德字图片

有德之人在路上行走不会遇到危险,随军去前方打仗也能安全回来。

有德之人象“道”那样不显露自己的才能,所以,别人还以为他是个愚笨的人。

总的来说,象“道”那样默默无闻地工作,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的功劳,这样人就是老子讲的有“德”之人。这样的有德之人也就是大智若愚之人,是人生的高境界,只有把人生的道理悟透的人,才能做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21
既然得之于道的就是德,德一定是符合道的原则。那么就可以由道的状态以及运行规律来推论德的具体表现。老子在文中其实已经从侯王统治、战争、日常事务等方面对德的具体方面进行了描述。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1)、对内静养。(2)对外虚空。(3)贵柔。
第2个回答  2021-02-21
德就是利益、服务一切生、一切灵,是一切生命之福的创生沃土。大慈大悲的德,如同太阳,无所图、无所求,照亮温暖一切香和臭。
第3个回答  2021-02-21
老子讲的“德”是德行也是品行,是一种大体上的德,
第4个回答  2021-02-24
师傅交代弟子正常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