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人临死前吟一首诗,为什么朱元璋却把在场的官员都杀了?

如题所述

关于那位犯人临死前吟首诗,朱元璋就把在场的官员都杀了这件事情正史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将当时的监斩官杀了却是一个事实。这位犯人名叫孙蕡,非常有才华,但是因为牵扯到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蓝玉案中,才落得如此的地步。对此他其实挺冤枉跟绝望的,这才在临死前吟道:“鼍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黄泉无客店,今夜宿谁家。”

据说朱元璋也是在不久之后才听到了这首诗,自然非常欣赏他的才华,觉得被杀了有点可惜。在得知此人跟蓝玉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后,直接处置了当时的监斩官。对于朱元璋而言,自己是不会错的,错的只能是下边人,后来才有了关于朱元璋把在场的官员都杀了的传闻。

明初蓝玉案

朱元璋其实知道蓝玉案中有很大的冤情,毕竟这件事情就是是朱元璋为了加强集权找的一个借口,目的就是铲除那些当初跟他一同打天下的功臣名将,因为年轻的皇孙朱允文是没有能力镇得住那些骄兵悍将的。在蓝玉案当中,管事被株连被杀的就超过1.5万人,还不算那些被发配流放的,孙蕡只是其中的一个可怜人罢了。


才华出众的孙蕡

孙蕡是广东南海人,少年时期就非常喜爱读书,当时有的书籍基本都涉及过,算是一个青年才俊。等到年纪稍微大一点的时候,就开始写起诗文来。跟他人不同的是,孙蕡写诗从来不用打草稿,只要展开纸,拿起笔来就能一气呵成写完。他的诗词刚开始读的时候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读过几遍之后反而觉得挺有深意的,不少人都觉得他有魏晋时期的风采,在当地非常受人尊敬。别看他当时年纪不大,很多年纪比他大的都尊称他为孙先生。

孙蕡跟蓝玉的关系

由于他不善于交友,所以没有太多的朋友。后来考中进士后,开始担任工部织染局使,不久就被召入翰林跟其他人一同修典籍。在翰林院待过一段时间后,又被调到安徽担任凤阳府虹县簿,孙蕡上任之后就采取了不少的措施,很快就帮他们解决了温饱问题,并将当地快速发展起来,也正是在这时候受到大学士宋濂的赏识,直接被推荐给了朱元璋,官位自然越做越大。

后来因为得罪了当时的权贵,因写了一首诗被故意诬,直接关进了大牢,发配去修长城。在修长城的过程中得到蓝玉的帮助,很快就回到了官场上。可惜没过几年就爆发了蓝玉案,由于孙蕡当初为了报达蓝玉,曾送给他一幅画,这幅画就挂在他的家中,等到蓝玉被抄家的时候,孙蕡因这幅画受到牵连,最后落得一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5-12

朕以为,历代贤君,莫如洪武。何也?数君德政,有善者,有未尽善者。至洪武所定条理章程,规划周详,朕所以谓历代之君不及洪武也。

——顺治帝

01.总述

犯人临死前吟一首诗,为什么朱元璋却把在场的官员都杀了?各位,此事不见于《明史》等官方史料,只是在清代叶梦珠的《阅世编》中有记载,而且与蓝玉案有关。在小编看来,这事儿倒的确是朱元璋的风格。据吕思勉先生考证,朱元璋为了加强集权,曾蓄意废除宰相。而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其实就是他集权的方式之一!换句话说,朱元璋杀在场官员,就是为了强化皇权!

明太祖天授智勇,崛起布衣,纬武经文,统一方夏,凡其制度,准今酌古,咸极周详,非独后代莫能越其范围,即汉唐宋诸君诚有所未及也。洪武乃英武伟烈之主,非寻常帝王可比。

——康熙帝

02.蓝玉案

公元1393年,锦衣卫指挥蒋瓛上书朱元璋,说了蓝玉的三大罪行:骄横跋扈、侵占民田、目无法纪。蓝玉案就此爆发。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此案共涉及到了1.5万人,其中大部分都是当年和朱元璋一起出生入死的淮西勋贵。

吕景琳先生在《蓝玉党案考》一书中认为,此案疑点重重,而且蓝玉并没有认罪。所以,朱元璋此举,可能是对人不对事。其用意,可能是为了打压淮西勋贵。毕竟当时太子朱标已死,太孙朱允炆又太年幼。朱元璋怕自己百年之后,继任者无力管住像蓝玉这样的骄兵悍将,于是干脆自己唱个黑脸。

鼍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

——孙蕡

03.事件背后的历史逻辑

据《蓝玉党案考》一书记载,在蓝玉被处决时,很多人在围观。其中有个叫孙蕡的文人,写了上面那首诗。各位,这诗其实没啥,也许就是孙蕡的应景之作而已。但朱元璋生性多疑,而且他本来就觉得理亏,害怕蓝玉的拥护者们有怨言,从而做出点出格的事来。

所以,孙蕡的诗,在他眼里就成了一种讽刺,讽刺他朱元璋滥杀有功之臣。暗示这是狡兔死,走狗烹,蓝玉是无辜的!朱元璋发怒,心说这还了得?此诗一旦传开,会不会有人借着蓝玉的名义,来找朱元璋的麻烦?于是,朱元璋恨上了在场的官员。因为这些人没有及时阻止这首诗的传播,更没有及时将孙蕡抓起来。所以,朱元璋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这些在场的官员都杀了。

第2个回答  2021-05-10

出身草根阶层的朱元璋,当过和尚要过饭,最后成了大明王朝的开国之君,其人生经历不可谓不励志,不过朱元璋坐上皇位后多疑残暴,大杀功臣在历史上也是留下暴君的名声。

这里传说的犯人叫孙蕡,字仲衍,号西庵先生,广东南海平步人,是个仪表堂堂性格豪爽之人,孙蕡这人写诗很厉害,写起诗文来不用打草稿,开卷展纸,挥笔而成。别人读他的诗,初读起来好像并无刻意经营,但是细细琢磨之后,就感觉其诗气象雄浑,兴喻深致,颇有魏晋风度。孙蕡从小就志向远大,为人清廉,不随便与人交往,乡间的人都很尊敬他。

不过孙蕡在明朝没当多大的官,最早是在廖永忠南征的时候,孙蕡帮何真写了降表给廖永忠,才华出众的他成为管理教育的典教事务的官员,到了洪武三年,朱元璋恢复科举,孙蕡也去参加科考,当了官,在任上颇有建树,安抚流民,勉励耕种,在当地的百姓口碑很好,名声越来越大,得到宋濂的赏识。

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孙蕡的诗才被宋濂所欣赏,于是举荐孙蕡升为翰林典籍,参与修撰《洪武正韵》,后来宋濂的孙子被牵连到胡惟庸案中,导致宋濂一家遭祸,宋濂的次子也因此被杀,朱元璋本来也想杀了宋濂,幸得马皇后与太子朱标力保,宋濂才得免一死。

孙蕡也因此连坐得罪,被罚派去修城墙,孙蕡性格豪爽,被罚去修城墙也没当回事,在繁重的苦役之余还唱歌写诗,他是广东人,唱粤语歌曲,看守他的人将这件事上报给朱元璋,朱元璋就召他来问歌中意思
,孙蕡于是朗诵所唱的歌词,朱元璋虽然没读过什么书,不过好赖还是懂的,见孙蕡有才,就将他赦免释放了,还让他去苏州当官。

孙蕡到苏州做官,为人清廉的他,与官场中人格格不入,没几年就被人诬陷参了一本,朱元璋也没细问,也忘了孙蕡这个人,于是大笔一挥,把孙蕡发配到辽东去了,当时辽东是个苦寒之地,犯了重罪的人才会发配到辽东戍边,孙蕡被发配辽东后,更倒霉的事又找上了他。



洪武二十六年(1393),蓝玉以谋反罪被杀,剥皮实草,传示各地,朱元璋还株连蔓延,被蓝玉案牵连被杀的文武官员以及公伯侯等,大约一万五千多人,而孙蕡也是其中之一,缘于孙蕡当初在京城时,与蓝玉有交往,帮蓝玉题了一幅画,朱元璋派人抄蓝玉家时见画上有孙蕡题字,结果就倒霉了,“蓝党案”是天字号的第一大案,追缴令从南京飞也似地来到了荒寒北地,孙蕡被作为蓝玉党羽送上了刑场,临刑前,孙蕡口占一诗曰:

鼍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

此诗精绝凄婉,殊有思致,三四句天外发想,启人深思,极具震撼力,对于死亡他已经无所畏惧,他调侃地问到:“

黄泉路上应该是没有客店可以住宿吧,今天晚上要在哪里过夜了?”后来这首诗传到朱元璋的耳朵里,才发现杀错了人,朱元璋便将监斩官找来,问他孙蕡临死前有没有说什么,监斩官就将此诗告知,朱元璋怒骂道:“这么好的诗,你不早点来上奏,是何道理?”于是将监斩官杀了以儆效尤!

不知道是真因为杀了孙蕡这种有才华的人愤怒,还是想掩饰自己滥杀无辜的行为了?



朱元璋追剿“蓝党”,行动之迅速,网罗之细密,手段之残忍,假惺惺的帝王本来就杀人如麻,再冤枉一个人又能怎样?孙蕡临刑,做诗长歌而逝,幸得他昔日的学生黎贞也在辽东戍边,为老师收殓后,黎贞在坟前宣读祭文,语调悲恸,词汇凄凉,围观的人无不泪水涟涟…

第3个回答  2021-05-10
孙蕡被处死前,写了一篇笔录,曰:鼍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朱元璋听闻后怒不可遏。把当时的监斩官找来,这么有才华的人,你怎么也不留着?为了以儆效尤,把当时监斩的官全部杀了。
第4个回答  2021-05-10
一方面是因为犯人反正是快死之人,写的诗触犯了朱元璋的底线,导致朱元璋大怒。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文字这一方面比较敏感,朱元璋处死官员是为了杀鸡儆猴。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