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组词,有意思的

要有意思的

闻 诊
1.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断疾病的方法。
●听声音:声音、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
喷嚏、呵欠、肠鸣等。
●嗅气味:病体发出的异常气味,排出物的气味,病室的气
味。
2、由于声音和气味都是在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化中产生的。所以通过闻声和嗅气味的异常变化便可诊察疾病。
3、闻诊的历史沿革:
① 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以五音、五声应五脏的理论。
②《素问•脉要精微论》以声音、语言、呼吸等来判断疾病的过程中正邪盛衰状态。
③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也以病人语言、咳嗽、喘息、呕吐、呃逆、肠鸣、呻吟等作为闻诊内容。
④后世医家已将病体气味及排出物气味等列入闻诊范围,从而使闻诊从耳听扩展到鼻嗅。
第一节 听声音
听声音是指听辨病人的言语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变化以及咳嗽、呕吐风脏腑病理变化所发出的异常 声响,来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性质的诊病方法。
听声音的内容:声音、语言、呼吸、咳嗽、呃逆、嗳气、太息、喷嚏、呵气、肠鸣等。
声音的发出:主要是气流通过空腔、管道、器官产生振动而形成,受肺、喉、会厌、舌、齿、唇、鼻等器官调节。
一、 正常声音:人的正常声音:发声自然、声调和谐。
二、 病变声音
(一)声音
1.声重:语声重浊多属外感风寒
2.喑哑、失音:语声嘶哑者为喑哑;语而无声为失音。
●新病喑哑或失音—实证—外感风寒或风热或痰湿壅肺—金实不鸣
●久病喑哑或失音—虚证—阴虚火旺、肺肾精气内伤—金破不鸣
妊娠后期出现喑哑或失音,称妊娠失音(子喑)
3.鼻鼾:熟睡时或昏迷时喉鼻发出的一种声响。慢性鼻病或睡姿不好。体胖、年老之人较常见。
4.呻吟:病痛难忍所发出的痛苦哼哼声。多为身有痛楚或胀满。呻吟高亢有力为实证,久病呻吟低微无力为虚证。
5惊呼:突然发出的惊叫声。多为剧痛或惊恐所致。小儿阵发惊呼多为惊风。
痫病发作喉中发出如猪羊鸣叫的声音,多因风痰随气上逆所致。小儿啼哭不止或夜啼,多属过食生冷脘腹疼痛,或心脾有热,或食积、虫积、惊恐。
(二) 语言
1.语声强弱
声音高亢宏亮、多言而躁动者,属实证、热证。
声音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属虚证、寒证。
2.语言错乱
谵语:神识不清、胡言乱语、声高有力,为“谵语”或“神昏谵语”多属热扰心神实证。
郑声:语言重复、声音低微、精神萎糜,为“郑声”,多为心气内损、神无所依的虚证。
“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便止,抑郁沉闷,为“独语”多属痰气郁闭,多见于癫证。
错语:“言为心声”、语无伦次、对答错乱,多属心的病变。
呓语:睡梦中说话,吐字不清,意思不明的症状。多为心火、胆热或胃气不和所致。
狂言:兴奋躁妄、骂罢号叫、不避亲疏,多是痰火内扰之狂证。
语言蹇(jian)涩:多为中风先兆或中风后遗症。
(三)呼吸
闻呼吸是诊察病人呼吸的快慢是否均匀通畅、以及气息的强弱粗细,呼吸音的清浊等情况。
呼吸异常多见于肺肾病变:一般以气粗为实,气微为虚。
病态呼吸包括喘、哮、短气、少气、上气等。
1、 喘:即气喘,指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则鼻翼煽动、张口
抬肩、不能平卧者。为气机升降出纳失常所致。
虚:喘而无力、声低、气怯、动则喘甚、但以引长
喘: 一息为快者。多由肺肾气虚,气失摄纳所致。
实:发病急骤、呼吸深长、喘息气粗、声高息涌、
惟以呼出为快。多因外邪犯肺或痰浊阻滞,肺
气不得宣降所致。
2、哮:呼吸急促似喘、喉中有痰鸣音者(关键在于内伏之痰
为诱因触发所致)
冷哮:喘促喉鸣、吐痰清稀而白
哮 : 外邪犯肺,引动伏饮所致。
热哮:喘促喉鸣、吐痰粘稠而黄
痰热壅肺、气道不畅所致。
(3)上气 呼吸气急,咳嗽,气逆喉间,称为“上气”。若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卧者,为痰饮内停胸膈。伴见呼吸急迫,咳喘痰多,恶寒发热,面目浮肿者为外邪袭肺。若上气伴有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咳出,五心烦热,盗汗者为阴虚火旺。
(4)短气 指呼吸气急而短,不足以息,数而不能接续,似喘而不抬肩,喉中无痰鸣声,即呼吸浅促。实证见于水饮停胸,则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虚证为肺气不足者,见腹濡满而短气,伴自汗少气乏力。成无已《伤寒明理论·短气》:“大凡心腹胀满而短气者,邪在表而为实也。腹濡满而短气者,邪在里而虚也”。
(5) 少气 又称气微,指呼吸微弱,短而声低,虚虚怯怯,气不足以息。即呼吸表浅而无促。主诸虚不足,是身体虚弱的表现。常伴神情倦怠,面色无华,语声低微等症。
、咳嗽
咳嗽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所致。其中有声无痰谓“咳”,有痰无声谓“嗽”,有声有痰谓“咳嗽”。现临床上统称为“咳嗽”。《素问·咳论篇》:“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说明咳嗽除与肺的关系密切外,其他脏腑的功能失调亦能引起咳嗽。根据咳嗽的声音和兼症的不同,可辨病之寒热虚实。
(1) 咳声辨寒热 咳声重浊,咽痒则咳,痰色白,鼻流清涕,恶寒无汗,头身痛者为风寒咳嗽;咳声不扬,痰黄稠,发热胸痛者为燥热咳嗽;干咳痰少,口干咽燥,咳声清脆者为燥咳;咳声紧闷,痰多易出者属寒湿。
(2) 咳声辨虚实 一般暴咳声哑者为实,久咳声低者属虚。肺脾气虚咳嗽多伴有痰多稀白,声低气短,食少便溏,面色淡白,自汗畏风,脉虚无力;肾不纳气之咳嗽多伴有喘促,呼吸困难,痰清稀,面浮气短,劳则尤甚,舌淡胖;肺肾阴虚则久咳不已,痰少而粘或咳血丝痰,伴声嘶口干,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肝火犯肺,则见咳嗽阵作,痰黄稠,甚或咳血,伴烦热口苦,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象弦数。
(3) 顿咳 即百日咳,或称作“鸡咳”、“时行顿咳”等。表现为咳嗽阵发,咳时连声不绝,伴气急面红,终止时作“鹭鸶样叫声”。多见于五岁以下的小儿,好发于冬春季节,病程较长,多由风邪与伏痰搏结,郁而化热,阻遏气道所致。
(4) 犬吠样咳嗽 见于白喉或喉痹病。如咽喉有白色伪膜,坚韧难剥,为白喉病,常伴高热声嘶,呼吸困难等症状;若咽喉红肿疼痛,吞咽不爽者多为喉痹病。
5、呕吐、嗳气、呃逆呕吐、嗳气、呃逆均为胃气上逆所致。
(1) 呕吐 又可分为呕、吐、干呕。其中有声有物称为“呕”,有物无声者称为“吐”,有声无物者称为“干呕”。一般新病呕吐属实,其势猛,声响有力;久病者多虚,其势缓,声音微弱,吐出物清稀少臭。实热证呕吐势猛,声响有力,吐出物稠浊臭秽。多因热邪犯胃或饮食不节或不洁而致;热扰神明者,呕吐呈喷射状;霍乱病则吐利并作;反胃病见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为胃阳亏虚,或脾肾阳虚,不能消谷所致;口干欲饮,饮后则吐,为水逆,见于太阳蓄水证或痰饮病;肝气犯胃,则见恶心欲呕,胸闷胁痛,口苦脉弦;胃痈则呕吐脓汁腥臭。
(2) 嗳气 古称为“噫”。指气自胃向上出于喉间而发出的沉长之声。若在饱餐后或饮汽水,偶发嗳气,而无其它症状者不属病态。若嗳气酸腐,兼胸脘胀满者,是宿食不化,胃腑气滞所致;若嗳气声响频作,得嗳与矢气则脘腹宽舒,属肝气犯胃;若嗳气低沉,无酸腐气味,伴纳呆口淡,为脾胃气虚,胃虚气逆所致。
(3) 呃逆 唐代以前称作“哕”。呃逆是指咽喉间呃呃有声,亦属胃气上逆,从咽部冲出,发出的一种不由自主的冲击声。新病呃声高亢,短而有力,属实热,多为胃火上冲而致;呃声低沉而长,气弱无力,属虚寒,是脾胃虚弱虚气上逆之故;久病呃声频频,声低气怯,伴神昏或精神萎靡不振,为胃气衰败之候。
6、太息
太息是指一次以吸气为主的深呼吸,为气虚之象;叹息是指病人情绪抑郁时,因胸闷不舒而发出的嗟叹声,为肝气郁结之征。
7、喷嚏
喷嚏是由肺气上冲于鼻而发出的一种短促的声响。若喷嚏频作,伴鼻塞流涕,或恶寒发热,头身痛者为外感风寒。外邪郁表日久不解,忽有喷嚏,为阳气来复,病情好转之兆。若因异物或刺激性气味等引起的,属生理现象,不属病态。
8、肠鸣
腹中漉漉作响,称为肠鸣。若肠鸣声大如雷,频频发作,伴脘腹冷痛,呕吐清水,大便稀溏者,为脾胃寒湿所致;若肠鸣伴腹泻、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大便臭秽者为大肠湿热;若肠鸣伴脘腹隐痛,胸胁胀满,急躁易怒,嗳气喜太息者为肝脾不调;若肠鸣伴泄泻,腹痛隐隐,得温则减,腰膝酸软,形寒肢冷者为脾肾阳虚所致。此外,若其声在脘部,如囊裹水,振动有声,行走或以手按之,其声漉漉下行,为饮停于胃。不属肠鸣的范围。
二、嗅气味
嗅气味包括病体的气味和病室的气味变化。正常人无异常气味,当人患病后,脏腑气血功能失常,而产生各种异常的气味。故诊察病人气味的变化,可了解疾病的寒热虚实。
(一) 口气 病人张口说话时发出的臭秽气味。口气臭秽,多因口腔不洁、胃火或龋齿等所致。若口中酸馊,为饮食内停,口有血腥味则多见吐血、咳血等出血之病。
(二) 汗气 汗哧腥臭,汗出粘稠,多为风湿热蕴蒸,可见于湿温病或热痹。
(三) 痰涕气味 咳吐浊痰脓血、味腥臭者为肺痈。鼻有臭味,久流浊涕不止者,属鼻渊病。
(四) 二便气味 大便酸臭为肠有积热,大便溏而腥为肠寒,矢气奇臭为食滞胃肠。小便臭浊黄赤多为湿热,小便清长无臭者为虚寒。
(五) 经带气味 经带气味臭秽者为湿热,带下清知味腥臊者多为虚寒。
(六) 病室气味 病室有血腥味者为出血证,有腐臭或尸臭气味者为脏腑败坏之证,若病室有尿臊味者见于水肿病晚期,病室有烂水果气味者为消渴病重证。
寻根溯祖
出自复姓闻人氏,是春秋时期少正卯的后代。少正卯是春秋末叶鲁国人。他博学多识,很有名气。他的有些主张与孔子不合,曾聚众讲学,同孔子唱对台戏,使得孔子的不少弟子都跑到少正卯处听讲。后来孔子利用职权杀了少正卯。因少正卯是当时声誉很大、远近闻名的人,被誉为"闻人",所以他的后代支庶子孙有的便改为闻人氏。后有一部分闻人复姓改为单姓闻,称为闻姓。
郡望堂号
【堂号】 "超卓堂":超卓就是特别高超的意思。明朝时候,闻良辅才能和德行都特别高超。初为监察御史,后来升大理少卿,出使暹罗,权操虎节(古时出行官员所拿的表示身份的符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水国用龙节。),官至广东按察使。
【郡望】 吴兴郡:三国时吴置。相当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宣兴一带。
历史名人

闻启祥:明朝人。自幼聪慧,好读书,以文章著称,居家不仕。后来有人几次推荐他作官,他坚辞不赴,誓作平民终身。
闻元奎:明朝人。以孝友出名。与人交,敬而有辩。由贡生授江阴训导,迁上海教谕。教导严谨,以身作则,造就人才甚多。
闻一多: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爱国人士。曾留学美国,学美术、文学。早年参加新月社,先后在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著有《红烛》、《死水》等诗。后来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时年47岁。全部著作由朱自清等编成《闻一多全集》。
宋代有名士闻见明,明代有名宦闻克新、学者闻璋、吏部尚书闻渊,清代有金石收藏家闻珽。
另有一支是单字闻姓,
文天祥(护国公)军败后,其二十四子带其后人从江西吉安迁居至湖北省浠水(麻城)市,并改文为闻,与南方闻人氏不同的是此支后人比较高大。“闻”氏由“文”改来的说法最早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第一次修撰的《闻氏宗谱》:“吾姓本姓文氏,世居江西吉安之庐陵。宋景炎二年(1277年),信国公军溃于空坑,始祖良辅公被执,在潜逃于蕲之兰清邑,改‘文’为‘闻’,因家焉。”这里所说的信国公就是文天祥,而蕲则是今天的湖北省浠水县。700多年来,闻家宗谱都采纳此说,闻家人也都自认为是文天祥后人,闻一多研究界也大多承认了这个说法。然而,1992年,《闻一多传》的作者闻黎明以史学研究者的严谨态度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质疑。他说:“这种说法很难考证,且记载时间去事500年(1277年-1781年)”,“宗谱所言确否,尚待证实。”因为“闻”本来也是一个姓氏。这个问题,闻一多本人也产生过兴趣。他在清华读书期间曾想撰写一篇《闻氏先德考》,但终因资料不足,只在日记中写下了“不得其详”这样一个没有结论的结论。
历史名人
闻启祥:明朝人。自幼聪慧,好读书,以文章著称,居家不仕。后来有人几次推荐他作官,他坚辞不赴,誓作平民终身。
闻元奎:明朝人。以孝友出名。与人交,敬而有辩。由贡生授江阴训导,迁上海教谕。教导严谨,以身作则,造就人才甚多。
闻一多: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爱国人士。曾留学美国,学美术、文学。早年参加新月社,先后在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著有《红烛》、《死水》等诗。后来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时年47岁。全部著作由朱自清等编成《闻一多全集》。
宋代有名士闻见明,明代有名宦闻克新、学者闻璋、吏部尚书闻渊,清代有金石收藏家闻珽。
文言文
通“问 ”
古字闻、问同音同义。《礼记·檀弓上》:“问丧于天子乎?”问本作闻(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70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字典解释
[ 闻 ] 拼音:wén 繁体:闻
部首:门 部首笔划:3 字意五行:水
简体笔划:9 台湾笔划:14 康熙笔划:14
拼音输入:wen 五笔输入:UBD 吉凶寓意:吉
笔顺:捺竖折横竖竖横横横

famous;reputation;hear;learn;news;nose;smell;snuffle;

(1)

wén
(2)
(形声。从耳,门声。本义:听到)
(3)
同本义 [hear]
闻,知声也。――《说文》
闻耳之聪也。――《墨子经上》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闻佳人兮召予。――屈原《九歌·湘夫人》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史记·项羽本纪》
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后汉书·列女传》
闻屏障中。――《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4)
又如:闻声不食(听到动物的叫声就不忍心吃它的肉);闻所不闻(听到从未听过的事情。也说“闻所未闻”);闻风响应(听到风声,便起而响应);闻雷失箸(比喻假借其他不相关的事来掩饰自己的实情);闻鸡起舞(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夜半闻荒鸡鸣,乃与琨起身舞剑。后世比喻有志之士及时奋起)
(5)
听说;知道 [be told;know]
闻君行仁政。――《孟子·滕文公上》
其闻道也。――唐·韩愈《师说》
闻道有先后。
不可得闻。――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6)
又如:闻问(通音讯,获得音讯);闻道(闻知领会道理);闻说(听说);闻得(听说);闻知(听说;知道)
(7)
接受 [accept]。如:闻教(受教;领教);闻命(接受命令或教导);闻令(接受教诲)
(8)
传布,传扬 [propagate]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王维《老将行》
(9)
又如:闻诵(传布与称道)
(10)
报告上级[report]。如:闻达(向皇帝报告);闻问(通消息)
(11)
趁,乘 [take advantage of]。如:闻早(趁早,赶早)
(12)
闻名,出名 [well-known]
名闻天下。――《史记·魏公子列传》
闻于诸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以义闻于东南。――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13)
嗅;嗅到 [smell]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孔子家语·六本》
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史记·滑稽列传》
(14)
又如:自不可闻
(15)
通“问”。询问;问候 [inguire;extend gleetings to]
丧牛之凶,终莫之闻也。――《易·旅象》
谓他人昆,亦莫我闻。――《诗·王风·葛藟》
群公先正,则不我闻。――《诗·大雅·云汉》

(16)
知识;见闻 [knowledge]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庄子·秋水》
博闻强志。――《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7)
声望;威望 [popularity;prestige]
令闻令望。――《诗·大雅·卷阿》
前时之闻。――宋·王安石《伤仲永》
草野之无闻者。――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18)
又如:闻达;闻誉之施(指身受美名);秽闻(丑恶的名声)
相关词语解释
闻达 wéndá
[illustrious and influential;well-known] 显达;有名望
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闻风而动 wénfēng érdòng
[immediately respond to a call;act without delay upon hearing sth.;go into action without delay] 听到一点消息就立即行动。形容十分积极
闻风丧胆 wénfēng-sàngdǎn
[become terror-stricken of the news;become panicstricken at the news] 刚听到一点风声就惧怕不已。形容极端虚弱、惶恐
闻过则喜 wénguò-zéxǐ
[feel happy when told of one's errors;be glad when told of one's own errors] 听到批评意见就喜悦。比喻乐于接受他人规劝
闻名 wénmíng
(1)
[well-known]∶著名;有名
举世闻名
(2)
[hear of one's fame]∶听到名声
闻名不如见面
闻所未闻 wénsuǒwèiwén
[unheard-of;have never even heard of;unpredented] 所听到的事从来未曾听过。多指奇闻异事
闻悉 wénxī
[hear] 听到;听说
闻讯 wénxùn
[get the news of] 听到信息
闻讯出动
闻一知十 wényī-zhīshí
[a word to the wise is sufficient;from one learn all] 听到事情的一端即知其全貌。比喻人聪明之甚,能举一反三
康熙字典解释
【未集中】【耳字部】 康熙笔划:14 部外笔划:8
〔古文〕【唐韵】【集韵】无分切,音文。【说文】知闻也。【书·尧典】帝曰:兪,予闻如何。【礼·少仪】闻始见君子者。【疏】谓作记之人,不敢自专制其仪,而传闻旧说,故云。 又【礼·玉藻】凡於尊者,有献而弗敢以闻。【前汉·武帝纪】举吏民能假贷贫民者以闻。 又姓。【正字通】宋咸平进士闻见。明尚书闻渊。又闻人,复姓。【后汉·灵帝纪】太仆沛国闻人袭为太尉。【注】姓闻人,名袭,风俗通曰:少正卯,鲁之闻人,其后氏焉。 又兽名。【山海经】杳山有兽焉,其状如彘,黄身白头白尾,名曰闻??,见则天下大风。 又【广韵】亡运切【集韵】【韵会】【正韵】文运\切,??音问。【韵会】声所至也。【诗·小雅】声闻于天。【书·吕??】??发闻惟腥。【释文】闻,音问,又如字。 又【广韵】名达。【书·微子之命】尔惟践修厥猷,旧有令闻。【诗·大雅】令闻令望。【朱注】令闻,善誉也。 又通作问。【前汉·匡衡传】淑问扬乎疆外。 又【韵补】叶无沿切,音近眠。【楚辞·九章】孤臣唫而抆泪兮,放子出而不还。孰能思而不隐兮,昭彭咸之所闻。还音旋。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46337.html?tp=0_11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08
闻鸡起舞
望闻问切
闻名遐迩
博闻强记
百闻不如一见
闻风而逃
孤陋寡闻
新闻
奇闻
丑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