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 诗句作用 简单的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写出每一句诗的作用
这还叫少?? 好的再加分

春夜喜雨 【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不是吗?春天的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你看它多么“好”!第二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由雨变成雪。 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们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不很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第三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呢?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象云一样黑。好呀!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 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那么,田里的禾苗呢?山上的树林呢?一切的一切呢?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们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 第二联所写,显然是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分明是看见的。 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又表现得多么生动!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难道不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吗?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不是吗?春天的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你看它多么“好”!第二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由雨变成雪。 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们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不很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第三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呢?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象云一样黑。好呀!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 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那么,田里的禾苗呢?山上的树林呢?一切的一切呢?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们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 第二联所写,显然是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分明是看见的。 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又表现得多么生动!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难道不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2-24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形象写出春天人易困,到处莺歌燕舞一派生机的情景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这句诗形象地写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历来人们用这句诗比喻母亲对儿女的苦心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本句借写红豆的发枝表现感情的萌发,形象生动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本句形象地写作春雨滋润万物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本句表现野草坚韧的特点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本句用一与万作对比,形象写出农民耕种的辛苦与不易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本句直接点出哀国的主题,第二句的景物描写渲染一种凄凉的氛围,表现国破家亡的悲痛.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本句形象表现了"回报"这一主题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这句诗把春风比作剪刀,形象地写出了春风吹拂万物,使柳树复苏生长的情景 

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本句诗形象地表现了春意无边

这可是我的心血啊!!

第2个回答  2009-03-05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诗中夏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诗中秋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4.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8.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10.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

诗中冬
1.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2.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
3.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4.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5.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微:《四气诗》)
6.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陈毅:《梅》)
7.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8.儿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儒却子珍。(陆游:《秋日郊居》)
9.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10.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诗中山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诗中水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还有一些我实在找不到了,也找累了,暂时就这样吧
叠字诗:http://www.zhsc.net/Article/fyxt/rmdy/200504/20050426004229.html
顶真诗:http://www.4uup.com/qqq/archiver/?tid-30918.html
回文诗:http://blog.sina.com.cn/u/4aa16238010005yn
集句诗:http://www.zszx.info/downfile/Article/jiaoshiyd/jiaocaijf/200610/76.html
离合诗:http://baike.baidu.com/view/106647.htm
连环诗:连环诗的形式通常排列成圆圈形,字数不限,读的方法很多,一般从圆圈最上边的当中一字起头,,然后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每五字或七字一断,即可读成若干首五言诗或七言诗。
谜语诗:谜语诗是指一种用诗歌打的谜语,即谜面为一诗,不论其为物谜为字谜,皆为诗谜。
逆挽诗:以平淡浅显的词句开头,跟着突转笔锋,以饱含深意或富有情味的句子结尾,来提高全诗的格调,这种写法叫“逆挽”。
十七字诗:我国古代民间流行一种长起短结、滑稽诙谐、情趣盎然的诗体——十七字诗。十七字诗由四句组成,前三句各五字,后一句两字。据说这种诗体是由张山人首创的,张山人善作长短句,以诙谐独步京师。
数字诗:数字从一到十,单纯来看是枯燥乏味的,如果巧妙地运用它,进行艺术加工,嵌入诗歌,结构精巧,能使诗歌形式奇异,读起来琅琅上口,趣味横生,有独特的风格。如描写乡村图景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变化的诗有:
其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其二:一年收出二年谷,三家有余四家足,举目五六七里内,八九十幢高楼矗。
再如解放前四川重庆市一家晚报登过这样一首
第3个回答  2009-02-16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形象写出春天人易困,到处莺歌燕舞一派生机的情景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这句诗形象地写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历来人们用这句诗比喻母亲对儿女的苦心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本句借写红豆的发枝表现感情的萌发,形象生动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本句形象地写作春雨滋润万物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本句表现野草坚韧的特点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本句用一与万作对比,形象写出农民耕种的辛苦与不易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本句直接点出哀国的主题,第二句的景物描写渲染一种凄凉的氛围,表现国破家亡的悲痛.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本句形象表现了"回报"这一主题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这句诗把春风比作剪刀,形象地写出了春风吹拂万物,使柳树复苏生长的情景
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本句诗形象地表现了春意无边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9-03-04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形象写出春天人易困,到处莺歌燕舞一派生机的情景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这句诗形象地写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历来人们用这句诗比喻母亲对儿女的苦心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本句借写红豆的发枝表现感情的萌发,形象生动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本句形象地写作春雨滋润万物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本句表现野草坚韧的特点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本句用一与万作对比,形象写出农民耕种的辛苦与不易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本句直接点出哀国的主题,第二句的景物描写渲染一种凄凉的氛围,表现国破家亡的悲痛.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本句形象表现了"回报"这一主题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这句诗把春风比作剪刀,形象地写出了春风吹拂万物,使柳树复苏生长的情景
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本句诗形象地表现了春意无边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作者背景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南宋诗人。字嗣宗,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原姓李,后嗣龙泉(今浙江龙泉)叶氏。长期隐居钱塘西湖,《游园不值》广为传诵。

注词释义
不值:没有遇到主人。
屐:一种木头鞋,底下有齿,可以防滑。
小扣:轻敲。
柴扉:用树条编扎的简陋的门。

古诗今译
园主人该是怕木屐齿踩坏了苍苔,为什么客人轻敲柴门久久地不开。那满园的美丽春色怎能关闭得住,一枝红色杏花已经早早探出墙来。

名句赏析——“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以“游园不值”为题,本是说自己游园的目的没有达到。可是诗人却由此生发感想。他想,这可能是因为主人怕踩坏园中的青苔,怕破坏了园中的美景,因此才不让自己进来的缘故罢。短短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善解人意,也写出了他那一片怜春惜春的情怀!但这首诗更为脍炙人口的还是后两句。柴门虽然不开,满园春色却难以关住,你看一枝红杏探出墙头,不正在向人们炫耀着春天的美丽吗?“关不住”、“出墙来”,简单的几个字,写出的并不仅仅是园中美丽的春色,还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写出了一片春意盎然。尽管主人没有访到,但作者的心灵已经被这动人的早春景色完全占满了!。

1.形象写出春天人易困,到处莺歌燕舞一派生机的情景

2.这句诗形象地写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历来人们用这句诗比喻母亲对儿女的苦心

3.本句借写红豆的发枝表现感情的萌发,形象生动

4.本句形象地写作春雨的好滋润万物

5.本句表现野草顽强坚韧的特点

6.本句用一与万作对比,形象写出农民耕种的辛苦与不易

7.本句直接点出哀国的主题,第二句的景物描写渲染一种凄凉的氛围,表现国破家亡的悲痛.

8.本句形象表现了"回报"这一主题

9.这句诗把春风比作剪刀,形象地写出了春风吹拂万物,使柳树复苏生长的情景
10.本句诗形象地表现了春意无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