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就大乘非佛说之辩证,以利益广大学人向正道

一切大众 法安:
今末学见某兄妄评大乘诸经非佛说,深感末法时期,众生殷重邪见,若不摧邪显正,恐多数者将入长夜无明中,於解脱、般若之实证遥遥无期也!今为证明阿含经中早已明说有三乘佛法,而大乘又名安隐观,小乘名出离观,所以者何?大乘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盘,安住此无生一实境界,依此实相智慧渐次修证迈入佛地,故名安隐;小乘则不知不证本心如来藏,而灭尽自我五阴十八界,独留涅盘本际常住不灭,故名出离(将灭止生故)。而今末学欲证明:释尊乃至一切诸佛皆有三乘法教,非唯阿含解脱之法,末学将以阿含经举证,早在阿含经中,释尊已开示三乘佛教:

长阿含经卷一大本经云:<毗婆尸如来,三会说法,初会弟子有十六万八千人,二会弟子有十万人,三会弟子有八万人。尸弃如来亦有三会说法,初会弟子有十万人,二会弟子有八万人,三会弟子有七万人。...我今一会说法,弟子千二百五十人。>
此经显示世尊的确有三会说法之义,而世尊在此说今一会说法,因为尚未进入第二会说法时期,故言今一会说法,以"今"一字明示后来将有第二、第三会说法。
又如阿含部的央掘摩罗经云:<尔时世尊告文殊等言:彼诸如来世界云何?文殊等言:彼诸世界无诸砂砾、平如澄水,柔软乐处犹如绵纩,如安乐国无诸五浊,亦无女人、声闻、缘觉。唯有一乘,无有余乘。>
这就是唯一佛乘,而无三乘及人天乘。因此若是唯有一会说法而纯说唯一佛乘者,那是因为此时众生根性猛利、心性调柔道心坚固的缘故,才示现佛身,直接说唯一佛乘之妙法,而不将佛乘中的解脱道分析出来别说声闻法。
又如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一:<佛告阿难:如汝所言,吾恒说三乘之行;过去、将来三世诸佛,尽当说三乘之法。>

由此证明,佛法确实有三部的不同,所谓声闻部、缘觉部、佛部。今诸方学人应当信受佛语,信如来法教确实有三乘之不同,非唯阿含解脱之教,释尊於阿含解脱时期宣讲圆满后,一定会继续宣讲二会般若三会唯识方广,才能圆满佛道修学次第--三乘之行!
长阿含经卷十: 阿难!缘识有名色,此为何义?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 答曰:「无也。」 「若识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 「若识出胎,婴孩坏败,名色得增长不?」 答曰:「无也。」 「阿难!若无识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 「阿难!我以是缘,知名色由识,缘识有名色,我所说者,义在於此。

所有南传佛法的修行者应该於此注意: ""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无也。若识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 这个能入胎的识是意识? 还是阿赖耶识? 若是意识,名色中的名(受想行识)就已经包含意识了,如何有意识入胎再出生一次意识的道理? 而这个甚深义理,也只有在第二次结集的大乘经典才有详细说明---如楞伽经广说阿赖耶持身、入胎、持种的功德。如何能说四阿含无隐说大乘法?

此外,四阿含到处提及: "意法为缘生意识",此"意"为何? 佛在杂阿含有补充说明: 佛告比丘。意内入处者。若心.意.识非色。不可见无对。是名意内入处。这是在说意根,与前五根不同,是心不是物质,这其实就是大乘法所说的意根(第七识末那识),不知南传实证否? 从四阿含对第七识和第八识略有说明,即知有隐说大乘法了。

【大乘】

(术语)Mana%ya%na,梵语摩诃衍,译言大乘。大者对小之称,乘以运载为义,以名教法,即大教也。使求灰身灭智空寂之涅盘之教。谓之小乘。此中有声闻缘觉之别,使开一切智之教,为大乘。此中有一乘三乘之别。法华经譬喻品曰:“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十二门论曰:“摩诃衍者,于二乘为上故名大乘。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为大,诸佛大人乘是乘故名为大。又能灭除众生大苦与大利益事故名为大。又观世音、得大势、文殊师利、弥勒菩萨等是诸大士之所乘故名为大。又以此乘能尽一切诸法边底故名为大。又如般若经中佛自说摩诃衍义无量无边。以是因缘故名为大。”宝积经二十八曰:“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彼乘名为大乘、名为上乘、名为妙乘、名为胜乘、无上乘、无上上乘、无等乘、不恶乘、无等等乘。”
┌十住(第一发心住内,包括十信,由凡夫修十信成就,须经一万大劫)┐资
初 │十行 ├粮
僧 │十回向————————————————————————————┘位
只—┤ 暖——————————┐四寻思观——————————————┐
劫 │ 顶——————————┘ │加
│ 忍——————————┐ ├行
└ 世 第一———————┘四如实智——————————————┘位

┌入心————————————————通达位(即见道位)
┌初地—┤住心———————————┐
│ └出心 │
│二地 │
二 │三地 │
僧—┤四地 │
只 │五地 │
劫 │六地 ├修习位(即修道位)
└七地 │

三 ┌八地 │
僧—┤九地 │
只 │十地 │
劫 └等觉———————————————┘

妙觉————————————————————————————究竟位

【大乘菩萨十地】

(术语)是华严仁王等诸大乘经所明大乘菩萨之十地也。一、欢喜地,为菩萨既满初阿僧只劫之行,初得圣性,破见惑,证二空理,生大欢喜,故名欢喜地。菩萨于此位,成就檀波罗蜜。二、离垢地,成就戒波罗蜜。断修惑,除毁犯之垢,使身清净,故云离垢地。三、发光地,成就忍辱波罗蜜,断修惑,得谛察法忍,智慧显发,故云发光地。四、焰慧地,成就精进波罗蜜,断修惑,使慧性炽盛,故云焰慧地。五、极难胜地,成就禅定波罗蜜,断修惑,真俗二智之行相互违者,使之合而相应,故云极难胜地。六、现前地,成就慧波罗蜜,断修惑,发最胜智,使现前无染净之差别,故云现前地。七、远行地,成就方便波罗蜜,发大悲心,亦断修惑,远离二乘之自度,故云远行地。此位即终第二阿僧只劫之行。八、不动地,成就愿波罗蜜,断修惑,作无相观,任运无功用相续,故云不动地。九、善慧地,成就力波罗蜜,断修惑,具足十力,于一切处知可度不可度,能说法,故云善慧地。十、法云地,成就智波罗蜜,亦断修惑,具足无边功德,出生无边功德水,如大云覆虚空出清净之众水,故云法云地。

【大乘四果】

(名数)通教之菩萨,历十地修行,有证果有不同。以小乘之四果而区别之。一在初地以断惑证理生于如来之家者为须陀洹果。二在八地蒙佛之授记而得作佛者为斯陀含果。三在十地受如来之职,如别圆二教等觉之位者为阿那含果。四在佛地,即通教之果佛断见思之惑,习气俱尽而成佛者。为阿罗汉果。见大乘庄严经论。

摘自《佛学大辞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2-17
声闻乘是从小学幼儿园读到博士,或许所留经典真的是上课笔记。缘觉乘没有去听课。菩萨乘是读博士后,或许没有老师上课。如果还没有达到阿含经要求的寂灭和解脱,一个凡夫是根本不可能有机会实证般若的。大乘经典确有可能是博士后的科研成果,虽然不是一些人记录的佛祖所说,但从佛法意义上讲也可算是佛所说,如果胆敢反对这一点的话,等于是不相信“如来实际”而相信生死实际和独依语言文字了。

从阿含经文只能证明了有三乘之分,证明不了大乘经典是不是听课现场记录。个人认为佛祖有可能不讲大乘佛法,而改为菩萨实习。理由是般若不可说得、只能通过实证。
第2个回答  2009-02-19
个人对南传佛教并不了解,所以不敢妄言在教理教义上是否与大乘佛教完全吻合。

但是大乘佛教逻辑极其圆满、且与当代科学契合,有成就者无数,故我坚信大乘佛教的正确性。

至于从考古的角度看大乘佛教是否真实,玄奘法师西游应该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第3个回答  2009-02-17
本人也是在大乘佛法熏习下学习佛法的,不过我对楼主所举例证以北传阿含来作证明觉得有不妥。北传阿含还是在南北朝时陆续翻译的,而且是部派佛教的某一支,也不是全本,焉知此几部经是否文意无缺呢?而现存南传经典传承久远有序,与北传多不合,这对论题不利
第4个回答  2014-06-08
大乘经比如楞严经,说印度菜草不生,印度恰恰是农业大国。还有诸如此类不计其数的错误,比如几十万人汇集在印度哪个城市开会,这样的描述,要知道印度当时人口才多少,如果真有那么多人集结,那个城市就瘫痪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