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性、元神、元气、元情、元精指什么

五元:人有五元,即元性、元神、元气、元情、元精。我要的是元性、元神、元气、元情、元精的含义,有急用。特别是元性和元情!!!
不是这个啊!我举个例子:元气是由元精(父母之精)所化生,由后天水谷精气和自然清气结合而成阴气(精、血、津、淑)与阳气(卫气、宗气、营气、脏腑之气、经脉之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亡”。阴气主物质,阳气主功能,阴阳二气相互转化,《辞海》:“元气,亦称‘原气’,指人体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质与活动能力” 要类似这个的!!!!!!!答好加50分!!!!

1
元精: “元精”一名始见干丹书。又称“二五之精”,指由阴阳二气交感而成的先天之精。精为形之基,是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是生命的本源物质,并具有调节与主宰生殖、生民发育的作用。
《古文参同契》说:“元气之积厚而精英者,称为元精”。《内经》中虽无“元精”一词,但《灵枢•本神》“生之米,谓之精”、《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以及《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之“精”,皆是指元精而言。张伯端《悟真篇•金丹四百字序》明确肯定此精“非淫佚所感之精”,秦汉及以后的道家多论元精,多指“气之精者”。如《淮南子•精神训》:“烦气为虫,精气为人。”王充《论衡•超奇》:“天禀元气,人受元精”,而道教学者则肯定元精不仅仅是气之精,而且能生元神,即精中含神识种子。《老子想而注》:“所以精者,道之别气也”,“精结为神,欲令神不死,当结精自守。”张伯端《青华秘文》:“元神见而元气生,元气生而元精产”。柳华阳《金仙证论•正道浅说》:“精者乃是人死入生之关锁,其名虽然称之曰精,其里本自无形,因静中而动,言之曰元精矣”。又补注:“此精当未动之先,里本虚无,有何精可名?因人静极,阳炁从静而发动,故名之曰元精矣。”李涵虚《道窍谈•先天直指》:“以言其精,为二五之精……二五之精,即与阴阳之气共生成。”李涵虚还把元精称为至精,以与后天交感之精区分开来。这与陈致虚《金丹大要》中的解释相同。
2
元神:常常与“元性”、“先天之性”混称。意即父母媾精结胎成形之后,此神为出生前尚未被后天所染之神。不是思虑之神(即意念活动),故表现如婴儿不识不知而又具备感觉、灵动的状态。气功态下,人处于恬淡虚无的境界,此时呼吸绵绵,若存若亡,无思无虑,飘飘欲仙,恍恍惚惚,这一状态即乃元神所现。其实,《老子》所言“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专气致柔能婴儿,涤除玄览能无疵,爱民治国能无为,天门开阖能无雌,明白四达能无知,”正是描述元神所主宰的出命活动状态。
《黄庭外景经》石和阳注:“元神者,心中之意,不动不静之中活活泼泼时是也。”《脉望》说:“内念不萌,外想不入,独我自主,谓之元神。”〈武术汇宗》说:“此神亦谓之本性,亦谓之真意,其心必要清清朗朗,浑浑沦沦,无一毫念虑,无一毫觉知,则空洞之中,恍惚似见元神悬照于内,斯时殊觉五蕴皆空,四体皆假,而我有真我也。”正如《性命圭旨全书》所说:“父母媾精之后,一点灵光……元从太虚中来者,我之元神也。” 。《灵枢•本神》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天年》又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3,
元性:元性指作为具有神识的人所不同与其他生命的“道性”,元性可以说就是一种自在真常之道占主导位置的本性。换言之即人心的自然清虚之本性。唐初著名道教学者成玄英指出:“命者,真性惠命也。既屏息嚣尘,心神凝寂,故复于真性,反于惠命。”这里的“命”,就是真性,即元性。《经》又云:‘以辅万物之自然。’物之自然,即物之道性也。”在《道教义枢•道性义》看来,它“冥寂一源”,但又不是空无一物,即真实空,非空不空,亦非不空,众生皆与自然同也。也就是说元性是关于众生皆有的和合于天地自然的不为尘俗所动的宁静本性。
司马承祯的《坐忘论》虽然专论道教的修炼方法,其中说道:“至道之中,寂无所有,神用无方,心体亦然。原其心体,以道为本。但为心神被染,蒙蔽渐深,流浪日久,遂与道隔。若净除心垢,开识神本,名曰修道。无复流浪,与道冥合,安在道中,名曰归根。”刚也就是说,人的心性以道为本,清静自然,但由于人心的欲望而被污染,被蒙蔽,背离了道,所以要“净除心垢”,回到道性之本体。回归“元性”也就是修炼的目的。

4,
元情:它属于“义”,指人秉承善之本性,自由发展的感性的具体表现。肯定人们的自主意识,强调个体性与平常心。强调“自得、自成、自道、不倚师友载籍。”也就是说这种元情是无情之情,即不为物所累而善待于物之情,主张超越一切功利的追求,荣辱的考虑、出处随顺自然,以求得个体生命的保全和自由发展,“达于情而遂于命”,反对违反自然本性的欲求。

可以说“上义”就是道情,它具有济安扶危、助人为乐、处善聚缘、助弱扶危、果断有力、利生舍己、排忧解难、扶生万物等的一些表现。这些表现都是明显地超出了内环境之外的具体实施和作为,而不单单只是一个思想和观念,可以说它就是行道的一种表现,是行德的一种表现。由于有这些特点和特性,老子才在这里说“上义为之而有以为”。这个“有以为”就是在实践过程中虽然具备了上乘的义德,但是这些义德的表现,还必须在后天的有为状态中去进行实践,产生的能量又反馈到无为之中。“为而不为,为而有为”,两者是一个有机的结合。先天占主导地位、后天占辅导地位的仁德以及义德,这两者之间相比较,就有一种自然的差异性,把握好了这个差异性对我们修养自己的道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元情的重要特点就是善待万物,我们都能善待万物了吗?义是否表现在我们的行为之中?如果没有这些表现,那么你的义德就是空的。所以透发于内的仁德,行之于外的义德,两者之间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要整体把握住,结合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结合自己内环境的点点滴滴,进行综合性的分析,看看你的五德只是意识上的缺德,还是实质上的缺德?如果只是意识上的提升,那就还需要行道、修德,通过行德来进行改变和再造。

5,元气:人身元气又你“原气”、“真气”,是存在于体内惟动生命活动的本原物质。气功学中所言元气,多指先天之“炁”。此“炁”形成于受胎之先,先天细细蕴蕴,生于无形,又谓“原始祖炁”,是推动胎儿内呼吸(潜气内转)的循环动力;在人出生后,即“炁落丹田”,成为启动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原动力。并司理后天呼吸之气、水谷之气、营卫之气、脏腑之气、经脉之气等。气功学中所指先天之“炁”是潜藏的内气,而后天之“气”则着重指形于呼吸之气(外呼吸),《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此即指元气而言,故元气广义义简称为“气”。《灵枢•刺节真邪》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允身者也”,此气源于先天而养于后天,但狭义又专指禀受父母的先天之气。在古典气功文献中,常把此“气”字写作“炁”,以示与后天之“气”的区别。
元气论认为,元气是人的生命与天地自然统一的物质基础,“大人生厂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元气也是生命之源泉,“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生命活动过程,即是元气的消长变化及升降出入运动。“人之生此由乎气”(景岳全书》),“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问•六微旨大论》)。人体通过元气的调控作用,以维持内环境及内外环境间的阴阳平衡:有人从“场”论角度,认为元气是一种“动态的生物场”,这种“场”非常活跃,虽看不见、摸不到,但其可产生感觉,能联系调节机体内外环境,以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协调。

五行 五元 五常 五脏 五方
木 元性 仁 肝 东
火 元神 礼 心 南
土 元气 信 脾 中
金 元情 义 肺 西
水 元精 智 肾 北

研究五行性理,为养生成道的要素。人的肝脏属木,甲为阳木,乙为阴木。阳木性人,仁德、正直、有担当力。阴木性人好抗上、不服人、说酸话,作事不许人辩驳,多不孝,一生多难。好生怒气,怒气伤肝,头迷眼花,两臂麻木,四肢无力,胸膈不舒,耳呜牙痛。若想病好,必须拨阴取阳,问主意。以仁德存心,爱人爱物,戒杀。德能养性,行持日久,元性复初。 心脏属火,丙为阳火,丁为阴人。阳火性火,温柔谦让、明礼、?止合度。阴火性人,急躁、好争理、喜夸张、好虚荣、贪而无厌,作事有头无尾。有一分阴火,就多一分遮障,一生多苦。好恨人,恨人伤心,心热心跳,失眠?狂,音哑疔疮。要想病好,问明礼。拨阴取阳,以礼存心,戒邪淫。礼能养心,行持日久,元神复初。 脾脏属土,戊土为阳土,己土为阴土。阳土性人,信实、忠厚、宽大,勤俭朴素,笃行道德。阴土性人,固执死板、心量狭窄,蠢笨蛮横。好怨人,怨人伤脾,膨闷胀饱,腹疼吐泻,气虚气短,面黄懒惰。若想病好,问信实。拨阴取阳,抱住信实,认因果,戒妄语。行持日久,元气复初。 肺脏属金,庚金为阳金,辛金为阴金。阳金性人,豪爽活泼,善交际、有义气,敏捷果断。阴金性人,残忍嫉?,虚假好辩,谄谀轻佻。阴金性人多命薄,好恼人。恼人伤肺,气喘、咳嗽、有各种肺病。若想病好,问响亮。拨阴取阳,要有义气,找人好处,戒爱小(盗)。行持日久,元情复初。 肾脏属水,壬水是阳水,癸水是阴水。阳水性人有智慧,性柔和,心灵手巧,擅精艺术,肯低矮就下。阴水性人,愚鲁、迟钝、遇事退缩,多忧多虑,好烦人。烦人伤肾,腰腿酸痛,遗精淋症,虚癌瘫痿,疝气郁结。若想病好,问柔和。拨阴取阳,认不是,生智慧水,戒酒,行持日久,元精复初。 佛教戒杀,就是孔子讲的仁字,仁是德,德能养性,是阳木。?木性人能立,是德的根,有主意,能忍辱,能受气,不动性(不发脾气),立万物。行持久了,自然养足元性。 佛教戒淫,儒家守礼,礼能养心,神足,是阳火。?火性人能容,是神的根,明礼达时,聪明过人,能化万物。行持久了,自然养足元神。 佛教戒妄,儒教讲信,信是万善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能保气,是阳土。?土性人能容能化,是成道的根,知因果,了循环,能生万物。行持日久,自然积足元气。 佛教戒盗,孟子讲义,大义参天,情理足,是阳金。?金性人果断,是成仙的根。知人好处,有义气,缘大,遇事迎刃而解。行持久了,自然积足元情。 佛教戒酒,儒家讲智,智能养肾,是阳水。?水性人柔和,是成圣的根。能认不是,认不是生智慧,能养万物,行持久了,自然积足元精。 若想成佛,得严守戒律,存佛心、说佛话、行佛事,当体成?,就是佛了。若想成仙,五气朝元,得照五行性理,拨阴取阳,实作实行,才能得道。孟子曾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不明道的人,说信道是迷信,做道德那有迷信呢?全要躬行实践,才能得?。 一一、五行性识别法 一个人是什么性,可以从形状、面色、声音、行态(?、形、色、声音、行)几方面来分辨。 木性人:身高、肩平、长脸上宽不窄、瘦而露背;走路高压有声;说话的声音,直而短,齿音;生气时,青筋暴露,面色青而带杀气。 火性人:身材圆胖,肩圆,枣核形脸上尖中宽;行动急速,走路上身摇摆;说话声音尖高而破、舌音;赤红脸;肉多横纹,一生气,面红耳赤。 土性人:背隆腰厚,圆脸、蒜头鼻子、多肉。土性人有三厚;背厚、唇厚、手背厚。行动沉重踏实;说话鼻音重,好生闷气,生气时面色焦黄。 金性人:眉清目秀,唇薄齿白,颧骨高,脸形长方,身段不高,体材单薄;行动敏捷,说话声音响亮,唇音;好恼人,生气时面色煞白,恼在心里笑在面上。 水性人:?肚子脸;重下颏,多肥胖,粗眉大眼,毛发深黑,行动缓慢,坐立时均好扶倚;说话声音,慢长而低,喉音;面色淡黑,生气时好哭。 把各种性情人的“形、色、声音、行”记清楚,自能见人之性。 一二、心界五行 人心本是至明的,本性也是至灵的, 心生邪念,立?迷惑本性,则惛暗矣。心正神足,光明觉照,洞彻十方。 心界的阳木,正直、有良心;阴木性,抗上不服人。心界的阳火,谦虚、明礼;阴火,争理、贪名、好高爱利。心界的阳土,诚实、信人、心大意大,能容能化;阴土,多疑、心小量窄、好怨人。心界的阳金,会找人好处,人情圆到;阴金,好分辩、嫉?心重、好恼人。心界的阳水,清静、平和;阴水、忧虑、好烦人。 心界的阴阳,像太极的阴阳鱼似的,互为消长。心念邪正,立?印在性海脑膜上。愚人以为有秘密,那是自欺的想法。人一动念,自性知道就是天知道,自心知道就是地知道,“诚于中,形于外。”“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这就是说人人都知道。人心一念之微,天地人三界全知道,所以说,意念一动,浪传十方。况且人存什么心,作什么事,就成为什么性。作善事,就长善性。

元性:人生下来就附带着其本身的性格,即本性,是先天的,无法改变。
元神:即魂魄,人都有的,当没有时精神就崩溃了,那是行尸走肉
元气:出自腹中,气不续,人亡
元情:即最本生的感情,包括七情六欲
元精:就是元阳,现代称荷尔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2-18
内三宝与外三宝
“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这里的“宝”指的是不能缺少的东西。在内丹家看来,人的精气神是最重要的,人是不能离开精气神的。《养真集》告诫说人的精气神三宝必须充盈:“人有三宝,为精、气、神,老来之精惟恐竭,精竭则死。老来之气惟恐泄,气泄则死。老来之神惟恐离,神离则死。”精气神是炼丹的大药。《入药镜》说:“上药三品,神与气精。”修炼内丹不外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而已,依靠精化气、气化神,神气相恋、神气合一而混化成丹。上阳子陈致虚在《上阳子金丹大要》中曾引用宋代理学大家陆九渊的话说:“精能生气、气能生神,人的全部身心就在于此。养生的人,首先要保精,精满气就壮,就充实,气壮、气充实了,人的神就旺盛,神旺那么身体就健康,很少生病。体内五脏有很好的充养,皮肤润泽,面色有光彩,耳聪目明,越老反而越健康、越壮实。”
与内三宝精气神相对应的是耳、目、口外三宝。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说:“耳乃精窍,目乃神窍,口乃气窍。”是说人体的精气神各开一窍,精的窍是耳,如果逐于声,那么精就随着听外界各种声音而消耗,耳不逐听,则精聚于内而不外放。气的窍是口,古语有“口开神气散”之说,人多言语,气就从说话中散失而不能固于内。神的窍是眼睛,人逐于色,看外界的东西,比如看书、看电视、逛街、观光等,神就散于外。这外三宝闭合起来,才能使精气神内聚而结丹。人依赖精气精神而发挥人的认知事物、反映事物的功能,认知得多、反映得多必然消耗这些基本物质,但认识事物、反映事物并有所作为,去做事是生命必需的活动,停止它是不可能的,一般的人关键是在消耗的时候要学会充实、积聚、保养精气神,让它们饱满旺盛,身体才能更好,智慧才更高,做事能力才更强,而炼丹者,要更上一层楼,炼到神气合一,超越生命的现有状态。

先天与后天
在确定精、气、神为炼丹大药后,内丹家又把精气神分为先天精气神和后天精气神,指出只有先天精气神才可以炼丹,后天精气神是炼不成丹的。先天精气神称作元精、元气、元神。后天精为生殖之精,或称交感之精,气指呼吸之气,神指识神,或称思虑神。在《道门语要》里黄元吉对此作了较系统的论述。
人的生命来自先天虚无之中,从虚无一点元神堕入胞胎中,神生气、气生精,十月孕育而成四大一身。这个先天元神现在看来是父母的精卵所携带的人的整体信息及其气场。人要返还虚无,必须逆此过程而动,而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而合道。今天我们分析炼丹并不是返还生命之前的虚无,而是达到更高的虚无状态,但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神气合一归于虚无大道还是必须的。人一出生就有了呼吸之气,到青春期就有了生殖之精,出生之后,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由此而有了思虑之神,它们与元精元气元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元精、元气、元神是体,思虑神、交感精、呼吸气是用,人在未生时,只有元精元气元神,出生之后,元精元气元神处于潜藏状态,表现出来的是思虑神、交感精和呼吸之气,而后天表现出来的精气神是先天精气神与后天各种欲望结合而产生的。因为有后天的欲望而使精气神无法凝聚,后天精气神指向的目的是各种欲望,其特点是分散的和消耗性的,以此修炼,根本无法使神气相合而结丹。只有排除欲望的干扰,后天精气神才能还原为先天精气神之体而成先天大药。所以黄元吉说:“学者如果能够打破尘缘,看空孽网,不但把身外之物肴作不是我本来就有的,就是身内之身,也看作是不真实的幻化之躯,精神不放在身外、身内之物上,由此而炼精必成元精,由此而炼气必成元气,由此而炼神必成元神。以先天大药,成就先天大丹,真的是很简单的事啊!”

精气神的整体与转化
古内丹家认为人的精气神是一个整体,三者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这是内丹理沦的基础与核心内容。早在《淮南子》与《太平经》中就有相关论述。
《淮南子·原道训》说:形是生命的居所,气充斥生命体中,神为生命的控制者。三者应当各司其职.各当其位,一方面不好,则影响另外两个方面。《太平经》说:精气神是一个整体,来自于天地人之气。神源自天,精源自地,气来自中和。神与气结合在人体内运动,三者相辅相成。若想长寿,必须爱护、保养精气神。而清代丹书《抱混元仙术》讲得更为清楚:精气神,名称虽然是三个,实际是一个整体,一是混元的意思,三是分开来说。一是体,三是用。所以混元之体,纯一不杂为精,融通血脉为气,虚灵活动为神。它们之间,一个动则牵动另外两个.所渭“神一凝而气自壮,神一清而精自勇”、“神聚则气聚,气聚则精聚;神清则气清,气清则精清”。
传统内丹功法着眼于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过程,认为精可以化为气,气可以化为神,但是传统的精气神理论并没有把元神元气元精的关系讲得清晰明白,理沦上尚欠完善。以此指导炼功,必然影响功法的实施,使功法局限性大,又不好把握,不好认识。例如,古代功法大多炼自身精、气、神,少知修炼混元祖气;把周天功当作惟一有效的内丹功法;有的功法排斥意念作用;把人性与天性等同而不加区别,不知人性的特殊性;把性与命对立起来.以致在先性后命,还是先命后性上争论不休;否定禅宗明心见性的其实性,有效性等等。所以,传统内丹理论和功法必须变革,才有生命力,才能发展、提高.才能为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学习、掌握,为现代社会人类的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

精气神的保养
在修炼精气神的时候,还要注意它们的保养,要爱惜自身的这些生命的基本元素和练功的大药,要使它们牢固、不散失。
牢固、保养精气神最关键的是人的意识,意念一动就会牵动精和气,在精气神的关系里,神意是第一位的、首要的,它的作用最大,它统领着精气。所以,前面讲到的修养意识、涵养道德、净化心灵、锻炼意志、心念专一等是固精固气的最好方法。炼已纯净之时,就是内丹结就之日。
另外,在修炼的初期,有一个如何保精、化精的问题,它困惑了许多练功者。古代丹法多是修炼自身的精气神,所以,对于自身精气特别重视保养,不容泄漏。因为炼精化气是修炼的第一步,舍精无从炼起。所以特别要求要寡欲、节欲,认为色是刮骨刀,万恶色为首。吕祖有诗曰:“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问仗剑斩愚夫。虽云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更有全真独卧之决。所以保精之要在于戒色。丹法的优化在于广开气源,我们的丹法已经走出了传统丹法的封闭式修炼,变封闭为开放。不但修炼自身的精气神,而且,在一开始就修炼混元祖气,修炼宇宙自然之气,并且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炼己筑基。所以,对于保精的问题,我们不是禁绝,而是提倡节制,提倡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中。高寿一百零二岁的唐代丹家、药王孙思邈谈到房中补益的问题时说:“人年:二十,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泄;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六十者,闭精勿泄;若体力犹壮者,一月一泄;年过六十,久而意中平平者,自可固闭也。”他并没有绝对禁止。中医又有“春一夏三秋二冬藏”之说,这是随着四季的不同而提出的不同要求。
化精也是一般人经常提到的问题。怎样把精化成气,让它不泄掉,除了以往讲过的以外,还有一些简单有效的方法。如,把意念放在混元窍的位置,引天地之气和自身之气入窍,两手还可以配合一定的动作,久之,自然精化为气。具体的用意和炼法.需要有老师的指导。
第2个回答  2009-02-18
抱歉 你需要的元性和元情真的找不到 网上没有!!!

元神http://baike.baidu.com/view/607509.htm
元气http://baike.baidu.com/view/522.htm
元精
精为形之基,是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察受于先人而充乔十后天,故就其来源可分为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元精”,即揩先天之精而言。元者,始也,元精是生命的捏源物质,并具有调节与主宰生殖、生民发育的作用。《内经》中虽无“元精”一词,但《灵枢·本神》“生之米,谓之精”、《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以及《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之“精”,皆是指元精而言。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在早期的有关“精气神”论述中,并没有严格区分开来,全内丹学兴起,才有明显的分别,“元精”一名始见干丹书。《古文参同契》说:“元气之积厚而精英者,称为元精”。此谓元精乃元气之精华,实指先天无形之精气,是产生后天形质之精的母气。因此,元精虽是生命的起源物质,但又不等同于男女交媾的生殖之精。故《寿世传真》说:“元精乃先天之精,非交媾之精”,《紫清指玄集》中也说:“其精不是交感精”,而是“根于父母未生前”。《老子》所说“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即指元精而言,因此元精又名“太极之精”、“天真”等。杨继州指出:“人禀天地之气以有生,而太极之精寓焉,此吾之所固有,而充塞于西间者也”(《针灸大成·肾脏图》)。《周易参同契》说:“元精眇难睹。”此精为先天无形之精气,“抟之不得,视之不见,而能潜随化机,生成万物”(《周易参同契》彭晓注),但必须含于形质之精中乃能存。正如《玉清金笥宝录》所说:“精虽元精,然无日用之精则元精不见。又如不信,譬如有水则潮生白气,未闻白气生于地也。水乃精也,白气乃华也,“元精禀于先天,受之于父母而与生俱来。当父母阴阳之精结合,在母体内形成胚胎、构成身形后,元精亦已藏之于肾,成为维持生命活动的生要物质。生命诞生以后,此精又必须依赖后天水谷之精的充养,才能发挥生长、发育的作用。元精只有不断得到后人之精的供养,才能逐渐充盈,当充盈至一定程度,才能具有繁衍后代、保持种族和个体恃持的能力。先天元精与后天水谷之精相互资生,密切相关。人在出生前,先天元精已为后天之精的加工、吸收、利用等准备了机能的物质基础;出生之后,脾胃所化生的后天水谷之精,不断输送至五脏六腑,转化为脏腑之精,脏腑之精充盛时,又输归于肾,以充养先天之精。此即《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无先天之元精则尤以生身;无后天水谷之精则无以养身。有精才有生命,无精则无生命;精足则生命力强,精亏则生命力弱。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

元精与元气的关系非常密切。元气为万物之本原,元精乃元气之“精英”,由“元气之积厚”而生,此即谓“气归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有“元气生则元精产”(《青华秘文》)、“先天之气,气化为精”(《类经·摄生类》)之说。人出生后,元精藏之于肾,赖后天之养逐渐充盈而为元气之根,此即谓“精化为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张介宾说:“人身之精,真阴也,为元气之本。”

“元精”之名始于丹经,元精之论也详于丹经,元精是内丹家修炼的上药三品之一,元·陈致虚《上阳子金丹大要》说,“夫金液还丹之精……此乃先天地之精,却为人之至宝……修仙之士,先明此精,既若明了,即可仙矣。”《性命圭旨全书》亦说:“炼精者,炼元精,抽坎中之元阳也。元精固则交感之精自不泄漏。”这不仅明确指出内丹上药三品“精气神”之“精”乃指元精而言,还论述了修炼之术及效应。《类修要诀》亦有“元精足,不思欲”之论。〈武术汇宗》进一步阐发说:“元精发于肾之元气,从虚极静笃生来,则精乃清;从妄念淫事中生来,则精乃浊。清浊之辨,不辨之于其精,而辨之于其神也。”认为神定志闲,所生为先天之精;稍动淫念,则所生为交感之精。故逆修之,后天可以返为先天;顺引之,先天亦可洛入后天,故葆精者,贵在清心寡欲。宋·张伯端《青华秘文·神水华池说》称元精穴为“华池”,“华池者,脐中气穴之下,两肾中间一窍。”逆升而上,则元精化为元气而为内丹之母;顺流而下,则元精化为形质之精而生男育女。并认为元精亦有赖于饮食之充养,故又说:“谷气就此而生精”、“华池之窍,乃生精而降于肾者也。”

总之,“元精论”为道家内丹术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对内丹理论的形成及内丹本的修炼,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读文献

林雅谷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气功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

王松龄:《中国气功的史·理·法》,华夏出版社,1989年

宋·张伯端:《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中国气功大成》本,吉林科技出版社,1989年
第3个回答  2009-02-18
五行与养生

概要: 研究五行性理,为养生成道的要素。人的肝脏属木,甲为阳木,乙为阴木。阳木性人,仁德、正直、有担当力。阴木性人好抗上、不服人、说酸话,作事不许人辩驳,多不孝,一生多难。好生怒气,怒气伤肝,头迷眼花, ...

研究五行性理,为养生成道的要素。人的肝脏属木,甲为阳木,乙为阴木。阳木性人,仁德、正直、有担当力。阴木性人好抗上、不服人、说酸话,作事不许人辩驳,多不孝,一生多难。好生怒气,怒气伤肝,头迷眼花,两臂麻木,四肢无力,胸膈不舒,耳呜牙痛。若想病好,必须拨阴取阳,问主意。以仁德存心,爱人爱物,戒杀。德能养性,行持日久,元性复初。 心脏属火,丙为阳火,丁为阴人。阳火性火,温柔谦让、明礼、?止合度。阴火性人,急躁、好争理、喜夸张、好虚荣、贪而无厌,作事有头无尾。有一分阴火,就多一分遮障,一生多苦。好恨人,恨人伤心,心热心跳,失眠?狂,音哑疔疮。要想病好,问明礼。拨阴取阳,以礼存心,戒邪淫。礼能养心,行持日久,元神复初。 脾脏属土,戊土为阳土,己土为阴土。阳土性人,信实、忠厚、宽大,勤俭朴素,笃行道德。阴土性人,固执死板、心量狭窄,蠢笨蛮横。好怨人,怨人伤脾,膨闷胀饱,腹疼吐泻,气虚气短,面黄懒惰。若想病好,问信实。拨阴取阳,抱住信实,认因果,戒妄语。行持日久,元气复初。 肺脏属金,庚金为阳金,辛金为阴金。阳金性人,豪爽活泼,善交际、有义气,敏捷果断。阴金性人,残忍嫉?,虚假好辩,谄谀轻佻。阴金性人多命薄,好恼人。恼人伤肺,气喘、咳嗽、有各种肺病。若想病好,问响亮。拨阴取阳,要有义气,找人好处,戒爱小(盗)。行持日久,元情复初。 肾脏属水,壬水是阳水,癸水是阴水。阳水性人有智慧,性柔和,心灵手巧,擅精艺术,肯低矮就下。阴水性人,愚鲁、迟钝、遇事退缩,多忧多虑,好烦人。烦人伤肾,腰腿酸痛,遗精淋症,虚癌瘫痿,疝气郁结。若想病好,问柔和。拨阴取阳,认不是,生智慧水,戒酒,行持日久,元精复初。 佛教戒杀,就是孔子讲的仁字,仁是德,德能养性,是阳木。?木性人能立,是德的根,有主意,能忍辱,能受气,不动性(不发脾气),立万物。行持久了,自然养足元性。 佛教戒淫,儒家守礼,礼能养心,神足,是阳火。?火性人能容,是神的根,明礼达时,聪明过人,能化万物。行持久了,自然养足元神。 佛教戒妄,儒教讲信,信是万善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能保气,是阳土。?土性人能容能化,是成道的根,知因果,了循环,能生万物。行持日久,自然积足元气。 佛教戒盗,孟子讲义,大义参天,情理足,是阳金。?金性人果断,是成仙的根。知人好处,有义气,缘大,遇事迎刃而解。行持久了,自然积足元情。 佛教戒酒,儒家讲智,智能养肾,是阳水。?水性人柔和,是成圣的根。能认不是,认不是生智慧,能养万物,行持久了,自然积足元精。 若想成佛,得严守戒律,存佛心、说佛话、行佛事,当体成?,就是佛了。若想成仙,五气朝元,得照五行性理,拨阴取阳,实作实行,才能得道。孟子曾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不明道的人,说信道是迷信,做道德那有迷信呢?全要躬行实践,才能得?。 一一、五行性识别法 一个人是什么性,可以从形状、面色、声音、行态(?、形、色、声音、行)几方面来分辨。 木性人:身高、肩平、长脸上宽不窄、瘦而露背;走路高压有声;说话的声音,直而短,齿音;生气时,青筋暴露,面色青而带杀气。 火性人:身材圆胖,肩圆,枣核形脸上尖中宽;行动急速,走路上身摇摆;说话声音尖高而破、舌音;赤红脸;肉多横纹,一生气,面红耳赤。 土性人:背隆腰厚,圆脸、蒜头鼻子、多肉。土性人有三厚;背厚、唇厚、手背厚。行动沉重踏实;说话鼻音重,好生闷气,生气时面色焦黄。 金性人:眉清目秀,唇薄齿白,颧骨高,脸形长方,身段不高,体材单薄;行动敏捷,说话声音响亮,唇音;好恼人,生气时面色煞白,恼在心里笑在面上。 水性人:?肚子脸;重下颏,多肥胖,粗眉大眼,毛发深黑,行动缓慢,坐立时均好扶倚;说话声音,慢长而低,喉音;面色淡黑,生气时好哭。 把各种性情人的“形、色、声音、行”记清楚,自能见人之性。 一二、心界五行 人心本是至明的,本性也是至灵的, 心生邪念,立?迷惑本性,则惛暗矣。心正神足,光明觉照,洞彻十方。 心界的阳木,正直、有良心;阴木性,抗上不服人。心界的阳火,谦虚、明礼;阴火,争理、贪名、好高爱利。心界的阳土,诚实、信人、心大意大,能容能化;阴土,多疑、心小量窄、好怨人。心界的阳金,会找人好处,人情圆到;阴金,好分辩、嫉?心重、好恼人。心界的阳水,清静、平和;阴水、忧虑、好烦人。 心界的阴阳,像太极的阴阳鱼似的,互为消长。心念邪正,立?印在性海脑膜上。愚人以为有秘密,那是自欺的想法。人一动念,自性知道就是天知道,自心知道就是地知道,“诚于中,形于外。”“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这就是说人人都知道。人心一念之微,天地人三界全知道,所以说,意念一动,浪传十方。况且人存什么心,作什么事,就成为什么性。作善事,就长善性。
第4个回答  2009-02-18
五行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精华。金,木,水,火,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他和人的五元有一定的关系。五元为元性、元情、元气、元神、元精。
元情五行属性为金,金生水。财富和智慧五行属性为水。如何使金产生水。产生财富的最主要的一个方面是情感交流,沟通能力强。沟通能力是发财的一个必要条件,而沟通的一个窍妙就是看对方的优点、长处,从内心真诚的赞叹,露出会心的微笑。这样实践久了,你的人气就会提升,你的人缘就会增多,同时你也就学了很多别人的优点,您的技能也会提高,你的发财机会就会比别人多。特别是产品的推销员、销售员,商店店员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锻炼,日久见真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真诚的笑面长现脸上时,您看您的财富肯定有增加。
弥勒菩萨就是长看别人的优点,包容别人的缺点,脸上长现笑面。而不是如对联所说“笑口长开,笑天下可笑之人”。菩萨的境界不会嘲笑任何人,应改为“笑面能化,化天下难化之人”。整幅对联应改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面能化,化天下难化之人”。横批为“佛门广大”。要有“愿一切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愿一切众生永离诸苦及诸苦因;愿一切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愿一切众生远离贪嗔之心永具平等舍”的四无量心情怀。希望大家对照弥勒菩萨的圣像学习弥勒菩萨的容、化工夫,改变自己的心态及性格,这样做心态、性格、命运就会发生变化。你的财富才会增加。
供养关公也是这样,关公最讲义,大义参天。仁义礼智信中,义五行属性为金。金能生水,也就是义能生财。做什么事情把“义”放在第一位,大家整体利益放在首位,这样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才能双赢。坚持义的原则,才能保持长久的、持续的利益。晋商驰骋中国500年,就靠的是“以义统利”。
我们有了钱财别忘了肩负的责任(木),要尽到我们自己的家庭、企业、社会的责任。要让钱财帮助我们完成人生的责任。(水生木)而不要迷失方向,遗憾一生。
我们要深刻理解圣像的内涵,学习其内在的精神实质,自觉改造自己,改变命运。
五行 五元 五常 五脏 五方
木 元性 仁 肝 东
火 元神 礼 心 南
土 元气 信 脾 中
金 元情 义 肺 西
水 元精 智 肾 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