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鲁是什么职业

如题所述


张鲁
张鲁(1952年6月-2010年11月12日),男,重庆武隆人,电视人、电视剧艺术家。全国首届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国家一级编剧,重庆市优秀电视艺术家,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重庆市第三届政协常委,重庆广电集团(总台)国家一级编剧。1952年出生于山东,原西南师范大学毕业,西南大学校友。在其58年的短暂的生命里共创作了200余部(集)的电视剧、纪录片、长篇小说和文学台本,其作品曾获得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最佳电视剧奖,本人也多次获“最佳编剧奖”。其一生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关注着普通人,在经历车祸高位截瘫之后仍然坚持进行编辑和导演工作,其一半人生都是在轮椅上度过的,但在艺术的道路上,他一直都是站立着前行。
中文名:张鲁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山东
出生日期:1952.6
逝世日期:2010.11.12
职业:编剧
毕业院校:西南师范大学(今西南大学)
主要成就:全国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最佳电视剧奖
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最佳编剧
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获中国电视“彩虹奖”一等奖等
代表作品:《希波克拉底誓言》《南行记》《陈小梅进城》《目前》等
个人履历
1952年6月,张鲁出生在山东。17岁就开始尝试写诗。
1971年进入重庆人民广播电台工作,近十年间当过工人、记者、编辑,
1978年进入西南师范大学(今西南大学)中文系学习。
1982年西南师范大学(今西南大学)毕业,进入重庆电视台工作,历任编导、记者、编剧。
1983年与同仁发起创建重庆电视台青年摄制组,历任编剧、导演。
1985年,张鲁凭借在西藏拍摄的电视剧《巴桑和她的弟妹们》,荣获第六届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
1987年,他参与创作的电视剧《希波拉克底誓言》,荣获第七届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
1987年,在晨练途中遭遇车祸,造成高位截瘫,消沉之后随即重新振作,更加全心全力的投入工作中去。
1991年起,编导、编剧的电视剧先后获得飞天奖电视连续剧一等奖、首届全国“五个一工程”一等奖、首届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首届中央电视台优秀电视节目展播一等奖、年度电视剧最佳编剧奖、重庆市“五个一工程奖”。
1994年至1996年,策划、导演了反映贫困山区儿童就学情况的53集长篇纪录片《跨世纪希望》,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2002年以来,倡导重庆电视台实施“新世纪希望”电视行动,任大型纪录片《新世纪希望》总导演,推出了3部共50余集纪录片,同时,为西部贫困地区兴建音像电子馆和农科教示范点90余所,使数以十万计的农民受益。
2009年,与张湛昀共同创作完成长篇小说《卢作孚》,并开拍改编为电视剧。
2010年10月30日傍晚,张鲁在家中突发高血压,造成脑出血。终因病情过重于11月12日凌晨在市急救中心去世,享年58岁。
艺术生涯
艺术高峰映人生
张鲁一生共创作了200余部(集)作品,如《巴桑和她的弟妹们》、《希波拉克底誓言》、《南行记》、《边寨人家的历史》、《卢作孚》、纪录片《跨世纪希望》,先后获得获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金熊猫奖”、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纪录片一等奖等奖项。因为这些作品,偏居一隅的重庆俨然成为了中国电视剧创作的一个重镇。这个以“青年摄制组”为名的创作群体如旭日东升,被称为“中国电视领域的第五代”,而作为编剧的张鲁更是获得了“北王朔南张鲁”的美赞。
身遭厄运悟大道
1987年3月,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年仅35岁的张鲁再也没能站起来。在人生的巨大打击面前,张鲁经过痛苦的煎熬,毅然走出了心理的创伤。张鲁第一次走出家门,青年摄制组要去农村拍外景,张鲁被人用滑竿抬上了江津双峰山。随后,在学校教室里张鲁见到孤儿细小雨,张鲁马上拿出自己全部积蓄2万元,全摄制组成员也捐出自己的片酬,总计42000元,当天,就选定下了重庆电视台希望小学新校址。接下来,张鲁认识了双峰大山的另一个小学生,陈小梅。她也是孤儿,也面临失学。张鲁拍下了《陈小梅进城》,获得中国电视“彩虹奖”一等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纪录片奖”。后来,张鲁成了细小雨、陈小梅的资助人,护送她们一直到读完中专独立工作。
托起太阳行大爱
从1994年到1996年,张鲁和他的摄制组几乎走遍了重庆和四川的边远贫困地区。他们还发明了一种传播形式,到机关、学校、部队,现场放映西部大山里的细小雨陈小梅们真诚求学的镜头,并演讲呼吁,把拍片的过程做成了一次声势浩大的电视行动。三年里,《跨世纪希望》电视行动推出了五十三集纪录片,社会反响强烈,一时形成一股兴办乡村教育的热潮。摄制组与社会各界一起,在重庆老少边贫山区兴办希望学校、希望书屋数十所,扶助上万名失学儿童重返学堂。在张鲁的倡导下,很多海内外知名爱国兴教人士热诚加入这一行列。几年来,为农村兴建近百所音像电子馆和农科教示范点,数以十万计的农民和他们的子弟直接受益。当年片中的孩童,一个个读完小学、中学、中专、大学,纷纷走上工作岗位,书写自个灿烂的人生。
作品特点
张鲁一生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关注着普通人。“我们并非伟人先知,更不是贵族,本身就是普通人我们的目标是恢复普通人在文学中的地位普通人在历史著作中没有名字,像消失了一样,势利的历史学家们只记得帝王将相,卑微的人是挤不进去的。时至今天,大家已经认识到了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因此,文学必须给普通人腾出空间”
相关荣誉
个人荣誉
1995年被评为四川省劳动模范,1998年被评为中国百佳电视艺术家,1999年获首届中国百家“五好家庭”称号,2002年荣获由中国残联、广电总局颁发的中国“中华文明奋进奖一等奖”,2004年荣获首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作品荣誉
《巴桑和她的弟妹们》获85年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最佳电视剧奖,本人获“最佳编剧奖”;《希波克拉底誓言》蝉联第七届飞天奖最佳电视剧奖;编导的电视剧《高空跳板》、《昨天,昨天的故事》《黑豹突击队》,获“飞天奖”集体荣誉奖、提名荣誉;
《无人知晓的世界纪录》获“飞天奖”三等奖;电视连续剧《悬崖百合》获“飞天奖”儿童连续剧二等奖。《南行记》获首届四川国际电视节最佳电视剧“金熊猫”奖、“飞天奖”最佳连续剧奖、“首届中国电视剧展播最佳电视剧奖”,本人获“最佳编剧奖”。
个人语录
一个民族要是不给自己的后代以希望,那就是这个民族的不幸
一个民族的后代要是失去希望,那就是这个民族的大不幸
一个民族要是不给自己的后代以希望,那就是这个民族的不幸
一个民族的后代要是失去希望,那就是这个民族的大不幸
社会评价
从电视剧到纪录片,再到传记文学,张鲁的作品形态发生了变化。作品的内涵格调也历经电视剧的激昂奋进,纪录片的温暖包容,最后回归到传记文学的返璞归真。文如其人,正是张鲁一生最好的写照。他如此想,他如此说,他如此做。他曾经惨痛的失去,但他用追求自我的“德”的过程,来重新拥有!在旁人眼中那狂热的付出和奉献,在他来说,却是填充自己心灵、弥补自己人生空白的“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诠释了“德艺双馨”的最真的本质
在遭遇不幸之后,他坚持在轮椅上完成了一系列反映贫困边远山区人民生活疾苦,以及希望工程建设的优秀纪录片,并牵头协助开办希望学校十所,希望书屋数十间,扶助上万名失学儿童重返学堂,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重庆观众。张鲁告诉他帮助过的学生们:“一个人脊梁骨断了,生活是何等艰难?一个民族的脊梁骨断了,民族又是何等境地?”他要孩子们记住一句话,“以人助我之心助人,才是真正的感谢。”其一半人生都是在轮椅上度过的,但在艺术的道路上,他一直都是站立着前行。
张鲁逝世后,原重庆市民宗委副主任严峻先生撰联为张鲁一生写照,上联"英姿纵横五八春秋,始终文品高杰,以真才实学真心实意著佳作等身,不负影视家翘楚小说家翘楚,德艺双馨,上善常愧君子。"下联"雄峙轮椅廿三寒暑,证得般若菩提,历万水千山万苦千辛济贫弱无数,首倡跨世纪希望新世纪希望,感天动地,大爱永励仁人。"古人曾言,人生的价值在立德、立言、立功。三者皆有建树的人生实属不易。在张鲁的亲友、同事、同学、观众、读者和曾经受过他资助的学生们心中,张鲁堪当此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