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大学应以学习为主还是实践为主……

我们辩论的是大学应以实践为主……请各位帮帮忙%……我是第一次参加……应该怎么辩论呢……谢谢&……

你应该好好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那里面能够找到非常正确的答案。现在我将马克思关于理论与实践的基本原理简介如下,仅供参考。
一、关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关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我们经常强调的是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却往往忽视理论对实践的“超越”,并因而在强化实践意识的同时却弱化了理论意识。
  理论源于实践,并不仅仅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更重要的是对实践活动、实践经验和实践成果的批判性反思、规范性矫正和理想性引导。这就是理论对实践的超越。伽达默尔说:“一切实践的最终含义就是超越实践本身”(伽达默尔:《赞美理论》,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46页)。这个论断是意味深长的,值得深思的。实践活动作为追求自己的目的的人类历史过程,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也就是实践活动的自我超越,即历史地否定已有的实践方式、实践经验和实践成果,又历史地创造新的实践方式、实践经验和实践成果。在实践自我超越的历史过程中,理论首先是作为实践活动中的新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目的性要求而构成实践活动的内在否定性。这种内在否定性就是理论对实践的理想性引导。正因如此,伽达默尔又说,“理论就是实践的反义词”。
  理论作为实践的“反义词”,并不仅仅在于理论的“观念性”和实践的“物质性”,更在于理论的“理想性”和实践的“现实性”。人是现实性的存在,但人又总是不满足于自己存在的现实,而总是要求把现实变成更加理想的现实。理论正是以其理想性的世界图景和理想性的目地性要求而超越于实践,并促进实践的自我超越。
  理论对现实的超越,还在于它以自身与现实的“间距性”而批判性地反思实践活动和规范性地矫正实践活动。人类的任何一种实践活动都具有“二律背反”的性质,并因而表现出正、负“双重效应”。无论是当代人类所面对的“全球问题”,还是市场经济所形成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都表现出了实践活动的二重性。因此,实践需要理论的“反驳”,即理论地批判反思实践活动并促进实践活动的自我超越。
  理论之所以能够“反驳”实践并促成实践的自我超越,是因为理论自身具有三重特性:其一,理论具有“向上的兼容性”,即理论是人类认识史的积淀和结晶,因而它能够以“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去反观现实的实践活动;其二,理论具有“时代的容涵性”,即理论是“思想中的时代”,因而它能够以对时代的普遍性、本质性和规律性的把握去批判地反思实践活动和规范地矫正实践活动;其三,理论具有“概念的体系性”,即理论是概念的逻辑系统,因而它能够在概念的相互规定和相互理解中全面地观照实践活动,并引导实践活动实现自我超越。
  理论对实践的超越,更重要的是在于它能够把握到实践的“规律”,从而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缩短”并且“减轻”实践过程中的“阵痛”。实践总是以“片面性”的形式而实现自己的发展,即总是以付出某种“代价”为前提而实现自己的发展。由此便不可避免地造成实践过程中的,特别是社会变革过程中的“阵痛”。理论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以其对实践活动的规律性认识而“缩短”并且“减轻”这种“阵痛”,促进实践的自我超越。
  理论不仅规范和引导人们“做什么”,而且规范和引导人们“不做什么”。人们总是以某种理论、观念去观察现实,并用这种理论、观念规范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式。马克思说:“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求我们面向现实,深入实际,切实解决问题,又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去观察现实和解决现实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推进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实践,推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的实践。
  毫无疑问,如果夸大理论的社会功能,甚至把理论的作用夸大为改变实践活动的规律,其结果只能是“假作真时真亦假”,使理论的信誉扫地,从而使理论泠漠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反之,如果贬低理论的社会功能,甚至把理论视为“务虚”的玄思,其结果也必然造成“无为有处有还无”,使实践活动变成盲目的实践,以至于“延长”和“加剧”实践过程中的“阵痛”。深切地反思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是在当代推进实践发展和理论创新的重要课题。
二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性反应,这种反应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二)、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认识能够反应实践,同时也能够指导实践,正确的认识能够积极的推动实践的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09
大学自然是以理论学习为主,实践学习为辅。其理由如下:
一、时代的需要。
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已进入“知识爆炸”的时代。这就意味着,理论学习的速度和量的要求已远远高于以往任何时候。大学四年的时间,要把人类几千年积累的某一门学科的知识全部学完和掌握住,那是不可能的。我们的教科书是精简了有精简,大量的经典、原著和零星的资料都还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内,因此,在大学短短的四年时间内,把实践和其他活动占用了大部分时间,那么,理论学习恐怕只能是蜻蜓点水似的,或者是走马观花似的,在知识之林中浏览浏览而已。岂能快速全面地掌握一门学科的精髓?怎待离开校门后遇有难题能够无师自通?
二、是学习规律的需要。
四年时间,要系统地、连续的地、较全面地学好一门主要学科,授课至少占用了1/3,消化所学知识,阅读相关经典、书籍和资料占用1/3,剩余1/3用于实践学习也是挤占出来的,而其目的也应是为了知识的消化和理解。另一方面,走出大学校门以后,还有的是实践的时间和机会。所以,在校期间,实践学习不应该占用过多的时间。何况,理论学习还需要相当一部分时间用于阅读、查找资料、记忆、复习、考试等等。
以上拙见,仅供参考。简而答之,谨请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4-09
学生时代 还是以学习为主实践为辅吧,走向社会多得是实践的机会,现在先打好理论基础
第3个回答  2013-04-09
辩论不一定需要一个真正的答案的,要不也就不见辩论了,关键还是看你的准备,以及临场的发挥,从对手的辩论中找到破绽,用你自己准备好的去推翻对方的观点。
第4个回答  2013-04-09
这其实是在讲理论和实践哪个更重要的问题,你可以看看那哲学的实践论方面的内容,或许对你的辩论会有帮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