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的作品、写作风格及相关内容

尤其与蝶恋花的内容

晏殊诗文富闲雅而有情思。其诗文集有二百四十卷之巨,内容多吟咏富贵气象及闲情雅思。
《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是其代表作,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传诵之名句。

刘颁《中山诗话》云:"元献尤喜冯延巳歌词,其所自作亦不减延巳。"
清冯煦《蒿庵论词》云:"同叔去五代未远,馨烈所扇,得之最先,故左宫右徵,和婉而明丽,为北宋倚声初祖。"
今人饶宗颐《词集考》云:"近人汇辑敦煌出土曲子,其不俚者,与晏、欧词极相近,故其渊源实应上溯中晚唐也。"

这首词是晏殊的名作之一,基本上代表了晏殊的艺术风格。
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在北宋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诗、文、词兼擅。

有一次,晏殊路过杨州,在城里走累了,就进大明寺里休息。晏殊进了庙里,看见墙上写了好些题诗。他挺感兴趣,就找了把椅子坐下。然后,让随从给他念墙上的诗,可不许念出题诗人的名字和身份。晏殊听了会儿,觉得有一首诗写得挺不错,就问:“哪位写的?”随从回答说:“写诗的人叫王琪。”晏殊就叫人去找这个王琪。王琪被找来了,拜见了晏殊。晏殊跟他一聊,挺谈得来,就高兴地请他吃饭。俩人吃完饭,一块到后花园去散步。这会儿正是晚春时候,满地都是落花。一阵小风吹过,花瓣一团团地随风飘舞,好看极了。晏殊看了,猛地触动了自己的心事,不由得对王琪说:“王先生,我每想出个好句子,就写在墙上,再琢磨个下句。可有个句子,我想了好几年,也没琢磨出个好下句。”
王琪连忙问:“请大人说说是个什么句子?”
晏殊就念了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
王琪听了,马上就说:“您干吗不对个——‘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一听,拍手叫好,连声说:“妙,妙,太妙了!”

晏殊词珠圆玉润,和婉明丽,总体风格接近冯延巳,但成就过之。
晏殊的精神生活既如此潇洒出尘,优裕的物质生活自然难以满足他渴望探求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心灵。他敏感的心灵常常无端地触及人类心灵的深处,他善于从繁盛中体会孤独,在歌乐中品味空虚,在圆满中体会不圆满。于是一缕轻烟薄雾似的哀愁就涌入笔端,化为幽怨深至的小词。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云:"晏元献虽早富贵,而奉养极约。惟喜宾客,未尝一日不燕饮。……亦必以歌乐相佐,谈笑杂出。……稍阑即罢遣歌乐曰:'汝曹呈艺已遍,吾当呈艺。'乃具笔札,相与赋诗,率以为常。前辈风流,未之有比也。"

清平乐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清平乐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栏杆。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清平乐
春花秋草。只是催人老。总把千山眉黛扫。未抵别愁多少。
劝君绿酒金杯。莫嫌丝管声催。兔走乌飞不住,人生几度三台。
清平乐
春来秋去。往事知何处。燕子归飞兰泣露。光景千留不住。
酒阑人散忡忡。闲阶独倚梧桐。记得去年今日,依前黄叶西风。

浣溪沙
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晚来妆面胜荷花。
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一场春梦日西斜。
浣溪沙
宿酒才醒厌玉卮,水沉香冷懒熏衣,早梅先绽日边枝。
寒雪寂寥初散后,春风悠扬欲来时,小屏闲放画帘垂。
浣溪沙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以前,在那么长的时间里,词被当作“小道”,被当作“诗余”,很多正统作家并未有意去创作它,或是偶有创作也不愿被人提起,把创作词看作与儒家传统的“正”背道而驰的事情。到了北宋中期的晏殊、欧阳修开始,士大夫才开始大量创作词,有意把词作为一种抒情述志的文体工具。

晏殊与欧阳修二人并称,其词作被称为“晏欧体”,这是因为二者有可以并称的共同特征。晏、欧二人都创作了为数较多的词作,二人开创了宋代士大夫大量作词的先河。我们可以看到,晏殊的词还具有很浓重的传统士大夫的色彩,其词大多出于宴席之间的应歌,反映当时高层士大夫的应酬与生活,他们对生活的感慨想法。而其关于爱情的词也写得较为深邃。即使描写相思恋情,也能看出士大夫精神状态的影子。对于柳永创作的大量俗词,晏殊是持强烈的反对与严厉的批评的。而欧阳修虽师承晏殊,身为士大夫,但由于其个人性格与生活上的原因,他能够对柳永词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借鉴。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同时看到士大夫的秉正与才子的浪漫。在欧词中,描写女子、描写爱情的词作占了很大的比重。他笔下的爱情与晏殊笔下的爱情有明显不同。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具体的词作上看出来。
这里,我们举出二人各自一首著名的《蝶恋花》,从这两首词牌相同的词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二者的不同。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落红飞过千秋去。

这两首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晏词着重描写离愁相思,而欧词重在怀人伤春。
晏殊的词从整体上呈现出寂寞清冷的风格,也往往能够作为个人品格情趣的象征,表现出作者的清高不凡。他更是为我们描述了一幅悠远的画面。这可以是对爱人的思念,同样也可以是对真知的探求,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寻。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作为求知的第一个境界。我们从晏殊的这首词中是能够感受到作者自己的身影,即使是表现爱情的主题,那种心境的清明哀愁,独居高处的姿态,也在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如果说,晏殊笔下的相思者仍可以看作士人,欧阳修的这首词就完全是以女子口吻写出来的。同样是哀愁的意象,欧词笔下的晚春之景物,充满了哀怨与无奈。虽然欧阳修也是身居高位,但他的词同样能够细致敏感如此。词中的纤细之感,也没有因他精神自我的丝毫外露而遭到破坏。我们不能说欧词表现的不是自己的情感,只是欧阳修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体验到这种细致的感情,以女子的口吻自然地表现出来而已。
同是身处高位的士大夫,身份差距不大,为何二人的感受能够如此不同呢?这恐怕与二人的身世、性格分不开。

晏殊年仅四岁就被举荐,而且常居高位,可谓一生居高处而无波澜,他的思想,代表了当时社会中最正统的一群文人,是士大夫集团的领军人物。这在他的词中可以看出,或者,仅从他词集的名字:《珠玉集》中就可见一斑——珠玉,代表珠圆玉润之意,代表晏殊的风格。即使他在词方面创作数量、质量上均颇有成就。
欧阳修虽与晏殊为师徒,二者私交却不是很好,在思想与观点上也有一定的差异。欧阳修幼年家境贫寒,接触到大量的平民生活,他性格中有与传统士大夫不同的一面,是很有个性的人物。欧阳修更进一步将这种士大夫的享乐、消闲与沉溺声色,与北宋时代新兴的市井文化的享乐方式打并一体。
这种人生态度上的截然差异表现在词中,必然使二人的词风显示出了巨大的差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5-10
美好的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有新的美好的事物再现,生活不会因为消逝而变得一片空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