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居分别在哪里?

如题所述

梁山伯的故居在: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祝英台的故居在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丰惠镇)。

梁山伯与祝英台介绍:

1、梁山伯

梁山伯是《梁祝》传说中的男主角,历史上考证确有其人,梁山伯曾出任过地方官,历代史书可以寻找到相关记载和资料。传说梁知祝为女人后,提娶不成而终,祝感其挚情,过墓而入,合而为一。是为传说大概,今人多有考证。

2、祝英台

祝英台,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丰惠镇)祝家庄人。东晋时期女性历史人物。祖籍山西太原,美丽聪颖,自幼随习诗文,深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后男扮女装往杭州访师求学,与梁山伯两情相悦,但有缘无分,在与马文才结婚途中跳入梁山伯坟墓,化作蝴蝶。

扩展资料: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简介:

越州上虞县有一女子祝英台,喜欢吟读诗书,一心想出外求学,但是当时的女子不能在外抛头露面,于是就和丫头银心乔装成男子,前往越州城读书。二人在半途遇见了也要前往越州念书的鄞县书生梁山伯及书僮士久,梁山伯和祝英台二人一见如故,遂结伴同行,前往越州。 

在越州三年期间,梁山伯和祝英台形影不离,白天一同读书、晚上同床共枕,祝英台内心暗暗地爱慕梁山伯,但梁山伯个性憨直,始终不知道祝英台是个女的,更不知道她的心意。有一次清明节放假、二人去镜湖游玩的时候,祝英台借景物屡次向梁山伯暗示,可是梁山伯完全无法明白,

甚至取笑祝英台把自己比喻成女子,最后祝英台只得直接地向梁山伯表示,梁山伯才恍然大悟。可是这件事全被在一旁偷看的马文才得知,马文才也知道祝英台原来是个女的了。后来家人写信催祝英台回家,临走前,祝英台留一封信告诉梁山伯「二八、三七、四六定」,

意思是要梁山伯十天后去祝府提亲,但是梁山伯却以为是三个十天加在一起,所以一个月后才去提亲,等到梁山伯欢欢喜喜赶到祝家时,才知道马文才已经抢先一步提亲、并且下了聘礼,梁山伯只得心碎地离开,祝英台沿路相送、难舍难分。 

梁山伯回家后,相思病重,写信向祝英台要一些找不到、拿不到的药方,表示病情绝望了,同时希望祝英台能前来探望一番,祝英台则回信告诉梁山伯,今生无缘,只希望二人死后可以一起安葬在南山。

后来梁山伯病逝,祝英台假意应允马家婚事,但是要求迎亲队伍必须从南山经过,并且让她下轿祭拜梁山伯。当祝英台下轿拜墓,一时之间风雨大作、阴风惨惨,梁山伯的坟墓竟然裂开,祝英台见状,奋不顾身地跳进去,坟墓马上又合起来,不久,便从坟墓里飞出一对形影相随的蝴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梁山伯 (《梁祝》传说的男主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祝英台 (东晋民间传说人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梁山伯与祝英台 (中国古代民间爱情故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01
前不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发文,命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为“中国梁祝文化之乡”,同时批准鄞州区建立“中国梁祝文化博物馆”。消息一出,立即引起热议。因为在此之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已经命名河南省汝南县为“中国梁祝之乡”,浙江上虞为“英台之乡”。一对“梁祝”,三个“家乡”,这真把大家弄糊涂了。

到底哪里才是真正的“梁祝之乡”?“文化之乡”的评选是如何出炉的?如何看待“文化之乡”重名现象?如何保护我们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

  “宁波当选理由充分”

 “梁祝”不止一个故乡

梁祝文化渊源之争由来已久。近年来,浙江宁波、杭州、绍兴,江苏宜兴,山东济宁,河南驻马店等四省六市先后提出申报“梁祝”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4年4月,在有关部门协调下,四省六市在宁波达成共识,决定联合申报世界遗产。

然而,就在六地达成协议不久,中国民协命名河南汝南县为“中国梁祝之乡”,引起其他申遗地不满。时隔两年多,宁波鄞州区又被命名为“中国梁祝文化之乡”,再次引起一些地方的质疑和网友的议论。

面对多方质问,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负责人发表声明:“中国梁祝之乡并非判定梁祝文化发源地,授予河南汝南县这个称谓,授予的是其县域保护权。凡是有梁祝遗存的地方,只要申报,都会授予保护权。”“总部设在宁波的中国梁祝文化研究会,代表中国在为梁祝‘申遗’。宁波作为牵头者,理所当然也是‘中国梁祝之乡’。”

中国民协副主席夏挽群认为,评判一个地域是否有资格成为“文化之乡”,除了要有与此相对应的遗迹、遗址,还必须有典籍记载。另外,当地还要有大量的民间口头传承,有与这种文化形态相关联的民间习俗。依照这个标准,鄞州都符合,比如现存较早且最可靠的关于梁祝传说的文字记载,目前全国搜集到的梁祝传说,60%的故事来自宁波,“梁山伯祝英台墓”是宁波现有最主要的梁祝文化遗存等等。

中国民协有关负责人还明确表示,今后,只要有地方申请并且符合标准,还会继续命名“中国梁祝文化之乡”,“梁山伯和祝英台还可能拥有第四个、第五个乃至更多的家乡”。

  民协评选权威性引争议

重名现象已有先例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对文化之乡重名现象以及各式各色的“××之乡”表示疑惑和不满。

“就中国民协‘文化之乡’的评选来说,它对保护我国文化遗产有着积极意义。问题在于,它毕竟只是个民间的群众性组织,对地方政府保护遗产的约束力到底有多大,还值得进一步探讨。”有专家这样表示,就怕一些地方只是为了获得一个称号,然后去招商引资。事先殚精竭虑,等牌子一挂,就万事大吉,把文化遗产保护抛在脑后,成了一个“形象工程”。而且,重名现象如果过多,难免会引起普通民众的误解,一定程度上会混淆文化的传承。

对此,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白庚胜表示,“文化之乡”重名、多名的现象并不奇怪,之前也有过先例,比如文化部评选的“风筝之乡”就有两个:潍坊和贵阳。“文化之乡”的评选也是参照了文化部的做法,目的同样只有一个,促进地方政府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据了解,2002年前后,中国民协的“文化之乡”评选就开始了。“申遗是文化部负责,属国家行为;中国民协的评选,属群众性组织的行为。这二者并不矛盾。”中国民协有关负责人说,申请和命名并非张口就来的,而是有一整套的条例和规定,对地方政府是有约束力的,可以促使地方政府重视,并更好地对遗产进行保护。

针对一些外界传闻“文化之乡”评选可能存在着权钱交易,中国民协负责人说:“绝对没那回事!中国民协绝对没收过一分钱!我们的评选是纯粹的公益事业,根据自主申请、专家考察的程序,科学评定的。”

地方只有保护权没有所有权

民间文化呼唤和谐共享

近年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渐渐成为一些地方政府共识,名人故里之争屡见不鲜。有的是确有其人的历史人物,有的则是本无根据的传说人物。为了争夺“历史名人”的归属地,一些地方政府不惜血本,办庆典,开研讨会,不一而足。

专家表示,对历史文化资源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根据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白庚胜说,民间文化,包括民间传说,往往是通过口耳相传,形成源流关系。但这个“源”跟历史的“源”不一样,它不是考证性的、确凿的、不可移动的,而是即时性的、群众性的、流动性的。因此,其所有权往往不是哪个地方专属的,而是属于整个国家和民族。比如说,梁祝传说在4个省都有流传的痕迹,刘三姐的传说广西有,广东也有。

白庚胜说,现在对“文化之乡”评选有一些不和谐音,主要在于个别地方试图垄断文化资源。其实,各地对文化只有保护权,而非所有权。“我衷心希望一些地方能够认识到民间文化的特性,共享我们宝贵的文化资源,而不是互相抢夺,浪费人力物力,破坏文化和谐。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4-02
在联合申报“世遗”的几处,全国大约有10多个地儿自称“梁祝”故里,关于“梁祝”,也是各说各的故事,
鄞州:金代县令与明朝侠女结“阴亲”
在浙江宁波,相传梁山伯是金代鄞州县令,是个清官,由于得罪权贵,被人残害致死,百姓为他修一座大墓,而祝英台则是明代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为纪念他们,当地将两人合葬,算结阴婚,鄞州现存梁祝合葬墓、梁祝故居,那里流传着一句老话,“若要夫妇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
上虞:祝家村是祝英台故乡
传说祝氏祖先原籍山西太原,南迁到此定居,原在上虞县城教书为业,子孙移居上虞各地,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唱词就写上“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一个祝英台,才貌双全……”据载,祝家村中原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宅院,后因战争被毁,住房面积约有500平方米,还有园林遗址,村边有一个湖叫“千金湖”,有两人合抱的金桂、银桂,还有云柏、石榴等古树,还有祠堂及石碑,记录着祝氏历史,
杭州:梁祝在万松书院同窗共读
越剧《梁祝》中,有一段“草桥结拜”唱词,说的是梁山伯与女扮男装的祝英台在赴省城杭州读书途中相遇,互认知己,便在“草桥”结拜“兄弟”,指的便是杭州东城望江门旁的草桥亭,而相传梁祝同窗共读之地,则是西湖上的万松书院,故而,百姓又将此地称为梁祝书院,它的前身为报恩寺,明弘治十一年改建为万松书院,崇祯年间书院被毁,清康熙后,改辟为敷文书院,
宜兴:化蝶传说根深蒂固
宜兴最早记述梁祝故事的是《善权寺记》,始记于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称祝英台旧宅在宜兴善权寺位置,梁祝自小一起读书,后又到齐鲁、东吴等地游学访友,逐渐产生感情,梁祝传说在宜兴均有记载,“化蝶”情节亦在宜兴形成,为国内学术界认可,宜兴现有“祝家庄”、“梁家庄”等地名、遗址,还有观音堂、荷花池、双井、九里亭等“十八相送”遗址,宜兴俗定农历三月廿八为“观蝶节”,用“梁山伯”“祝英台”为蝴蝶命名,
济宁:士大夫们为梁祝修合葬墓
济宁市微山县马坡乡有“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为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重修梁祝墓、祠时所立,碑文记载祝英台家居饰品济宁九曲村,其父祝员外因没有儿子,十分苦恼,祝英台是为解父忧才女扮男装求学,梁祝二人同窗3年,梁山伯病逝家中,祝英台悲伤而死,士大夫们被祝英台事父至孝及对梁氏矢一而终感动,为二人修合葬墓,现曲阜孔庙还保有“梁祝读书处”,在峄山上还有“梁祝读书洞”、“梁祝祠”等遗址,
汝南:梁祝同窗共读却未合葬
传说在晋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未能看出其女儿身,梁山伯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悉,身穿孝服出嫁,经过梁山伯坟时,提出下轿拜祭,趁人不备撞死在柳树前,梁祝墓分开而建,各有坟头,现汝南有梁祝读书的“台子寺”,也叫“红罗山”,传说这里曾有“红罗书院”,红罗山上传说中梁祝担水的井还在,井旁还有一块碑,上写“梁祝井”.
第3个回答  2014-08-05
梁祝故里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爱情故事的发生地,位于汝南马乡镇。故里遗址现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相传,在我国西晋时期,青年学子梁山伯辞家攻读,途遇女扮男装的学子祝英台,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遂于草桥结拜为兄弟,后同到红罗山书院就读。在书院两人朝夕相处,感情日深。三年后,英台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别。山伯经师母指点,带上英台留下的蝴蝶玉扇坠到祝家求婚遭拒绝,回家后悲愤交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英台闻山伯为己而死,悲痛欲绝。不久,马家前来迎娶,英台被迫含愤上轿。行至山伯墓前,英台执意下轿,哭拜亡灵,因过度悲痛而死亡,后被葬在山伯墓东侧。

一千多年来,梁祝爱情故事久传不衰。这一东方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不知被多少文艺作品作为经典爱情题材竞相传扬。小提琴协奏典《梁祝》可谓人间仙乐,千古绝唱,听来荡气回肠,余音不绝,多年来一直蜚声海内外。以这一故事为背景的地方戏、民间小调、评书小段、剪纸、绘画以致民风民俗流传甚广。逢年过节,当地群众都会到梁祝墓焚香烧纸,举行各种文娱活动,以示纪念。

1997年中央电视台“文 ... >
热心网友 | 2013-09-14
4
0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