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求它们出现的时间 内容还有意义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分别是: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民公社化运动、经济体制改革。

一、实行土地改革。

时间:1949年——1952年。

内容: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农民个人私有。

意义:彻底废除了在中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政治的翻了身,经济上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奠定了初步基础。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政治基础。

二、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时间:1953年——1956年。

内容: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实现集体经营。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引导农民建立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建设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

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

时间:1958年——1978年。

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和规模,扩大合作社的规模,产品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

意义:产品的平均主义分配原则,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生产关系的变革,严重超越了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致使农村经济面临着崩溃的边缘,再加上左倾错误的发展特别是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国民经济崩溃。

四、经济体制改革。

时间:1978年以来。

内容: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土地的经营方式和产品的分配方式。

2、产品分配上“上交够国家的,留足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国家优先享有农民的劳动产品。

3、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劳动生产力,改变农村的产业结构。

4、实行费税改革,2006年废除了在中国存在2600年的皇粮国税。

5、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生产关系作了进一步调整,在不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完善新形式下的土地承包方式、转让方式、租赁方式等。

6、农村改革的方向是:社会化、商品化、专业化。

意义: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国民经济收入增长的重要途径。

扩展资料:

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放到世界现代化史和制度变迁史来看,这一世界上“最复杂”“最成功”的伟大变革,也深刻影响着世界。不止一个西方学者说过,我们无法再用现有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的发展,必须重新认识中国的发展道路对世界的意义。

1、它拓展了人类现代化的道路,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发展中国家“走自己道路”的信心。在世界的坐标系中看,中国改革开放这个“20世纪最重要事件之一”,不仅助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深度融入世界,更向世界证明,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

2、它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极大地彰显了马克思主义跨越时代的真理力量。从跌宕起伏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看,40年改革开放走出的这条“中国道路”,不仅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独特的探索、独特的道路、独特的理论、独特的制度,让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成为二战以来经济全球化、国家现代化潮流中最为重要的历史进程,更成为500年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为厚重的历史篇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土地改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经济体制改革 (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的改革)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任仲平:创造历史的伟大变革——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22
第一个时期:1949年——1952年,实行土地改革
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三亿多人口强烈要求进行土地改革。
核心内容:是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农民个人私有。
结果:彻底废除了在中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政治的翻了身,经济上得到了土地,提高了你们生产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奠定了初步基础;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政治基础。

第二个时期:1953年——1956年,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原因: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农民个体经济不能够满足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农产品、农村市场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需要,国家要快速的建设社会主义制度。
其核心内容:是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实现集体经营;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引导农民建立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建设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
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第三个时期:1958年——197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原因: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产生了急噪冒进的情绪;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不足,对社会主义建设长期性估计不足。
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和规模,扩大合作社的规模,产品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
结果:产品的平均主义分配原则,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生产关系的变革,严重超越了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致使农村经济面临着崩溃的边缘,再加上左倾错误的发展特别是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国民经济崩溃

第四个时期:1978年以来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变革
原因: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奠定了政治前提;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安徽、四川两省改革试点的成功,党中央决定在全国推广。
核心内容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有)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土地的经营方式和产品的分配方式②产品分配上“上交够国家的,留足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国家优先享有农民的劳动产品③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劳动生产力,改变农村的产业结构④实行费税改革,2006年废除了在中国存在2600年的皇粮国税⑤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生产关系作了进一步调整,在不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完善新形式下的土地承包方式、转让方式、租赁方式等⑥农村改革的方向是:社会化、商品化、专业化。
结果: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国民经济收入增长的重要途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4-02
一、 土地改革 1950年
二、农业合作化 1953年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
四、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67年
第3个回答  2022-04-09
一.1949-1952年(土地改革)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二.1953-1956(社会主义改造)
土地私有制转为土地公有制

三.1958-1978(人民公社化运动)
提高土地公有化

四.1978-今(家庭联产承包制)
经济体制改革(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
。。。。。。。。。。。。。。。。。。
。。。。。。。。。。。。。。。。。。
扩展
生产力提高是指生产资料或生产工具的进化,例如:一家公司起初收入100w,现在700w
生产关系是指有雇佣和被雇佣关系
第4个回答  2021-12-07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分别是: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民公社化运动、经济体制改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