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话所说的“出花园”的来历是什么?

如题所述

出花园”是潮汕地区一种独有的成人礼习俗,年满15周岁(也有地方定为虚岁15周岁)的孩子要“出花园”。 不过各地习俗不同,有的地方只给女孩“出花园”;有些地方要先求神问卜,获知没有“忌讳”“冲撞”,才能举行仪式。

出花园中穿红皮屐和吃公鸡头的习俗,传说来源于明嘉靖年间潮州状元林大钦

传说林大钦少时读书,买不起红鞋,便穿红皮屐。一天,他放学回家,见有老者抱着一只公鸡蹲在地上,旁边还有一对红联纸,一张没有字,一张写着“雄鸡头上髻。”老者要求路过者应对,对得上可得这只公鸡,对不上者仅赔他一页对联纸。

林大钦站了一阵,对曰:“牝羊颔下须。”对得好,老者将公鸡送他。回到家里,他父亲将公鸡宰了,烫熟后砍了个鸡头奖励大钦,以示独占鳌头之意。

后来,大钦果然得中状元,名扬天下。潮人以为这是个好兆头,在孩子入学时就给买双红皮屐,给他抱大公鸡,孩子出花园时就给吃鸡头。

扩展资料

仪式细节

“出花园”是潮汕地区特有的一种成人礼习俗,年满15岁的孩子要举行“出花园”仪式。

因各地习俗不同,比如,有些地区只给女孩“出花园”,有些要用12种鲜花泡水给“出花园”者淋浴等等,所以现以揭阳市区为例,浅谈一些“出花园”礼节。

不再祭拜“公婆母”潮汕人认为,小于十五岁的孩子是生活在“花园”里的,由一对称为“公婆母”的神灵庇护着,孩子能不能长大成人,全靠这对神灵的恩赐,所以潮汕人对于祭拜“公婆母”向来很重视。

生活在“花园”里的小孩子每年七月七要祭拜“公婆母”,以祈求健康成长;而出了“花园”的孩子已经不再在“公婆母”的掌控之中了,以后的七月七将不再祭拜“公婆母”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出花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05
潮汕出花园的传说,来源于明嘉靖的年间潮州状元林大钦。据说林大钦少时读书,因买不起红鞋,便穿红皮屐。一天,你放学回家,碰见一位老人抱着一只公鸡蹲在地上,旁边还有一副红联纸,一张没有字,一张写着“雄鸡头上髻。”那位老人要求路过行人应对,对得上可得这只公鸡,对不上者仅赔他一张红对联纸。林大钦站了一阵子,对曰:“牝羊颔下须。”那位老人情不自禁地说:对得对,对得好!便将公鸡送给他。林大钦抱着大公鸡回到家里,其父亲高兴极了,暗自称赞孩子有出息,并将公鸡宰了,煮熟后,还把鸡头奖励给林大钦,并拍拍大钦的肩膀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要好好应读书,争取以后出人头地,独占鳌头。后来,大钦果然得中状元,名扬天下。自那以后,潮汕人就认定孩子吃鸡头是个好兆头,便在孩子入学时,象林大钦一样,着红皮屐,抱大公鸡;孩子出花园时就让他(她)咬鸡头。
出花园小孩穿的红木屐,是潮汕人日常的一种便屐。《潮阳县志》(光绪十年,潮阳知县周恒重监修,简称“周志”或“甲申志”)云:“屐有五便:南方地卑,屐高远湿,一也;炎徼虐暑,赤脚纳凉,二也;所费无几,贫子省钱,三也;澡身濡足,顷刻遂燥,四也;夜行有声,不便为奸,五也。”《南粤笔记》云:屐,“以潮州所制拖皮为雅。”这里所说的拖皮屐,就是林大钦穿的红木屐。
木屐,是古人穿用的一种木底鞋的通称,为我国古代人所钟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据记载,晋文公多次请隐居于绵山上的功臣介子推出仕不至,便企图使用焚山燎木之法迫他出来。不料,介子推却抱住一棵大树并被烧死。晋文公很悲痛,就用那株树的木料制成一双木屐,每天穿着并不时叹曰:“悲夫,足下。”以此表示对介子推的怀念。后被市井人所模仿,并相沿成习。《后汉书.五行志》载:“延熹中,京都长者皆着木屐。”由于着木屐优点甚多,便很快流传到南方。
潮汕木屐的式样与省城广州的木屐大致相同,但制作工艺比较精巧、讲究,其形式有:椭圆形,前略宽,后略窄,只适应男人穿的“龙船屐”;分左右脚,前趾略低,中呈弓形,后跟略高的“认脚屐”;不加任何油漆的原木的“白胚屐”;涂上红、橙、黑、棕等颜色,绘上花卉、图案的“油彩屐”;晚上在家穿的“高脚屐”;用坚韧的木材制成并上漆的称为“漆屐”等等。潮汕木屐又名“散屐”,做工精细,屐皮用料考究,清代以来,已享有很好的声誉。
旧时,潮汕人穿红木屐实为平常之事。我儿曹时,也曾穿过木屐,夜行戏耍,喀喀咔咔,颇有童趣。可在外地人看来,却有一番异味古风。清康熙时曾官至内阁学士、刑部尚书的徐乾学,写有《潮州杂兴》云:
蛮女科头足踏尘,
大夫偏裹越罗巾。
天无晴雨穿高屐,
岂是风流学亚人。
本屐作为潮汕地区旧时的生活用品,现已被各种塑料鞋类所取代,但现在农村仍有少数人还喜欢使用它。木屐作为一种传统日常用具,其优点也已被精明的日本商人所仿照和袭用。现在超市上出现的木底女式高档凉鞋,就是受潮汕木屐的启发并进一步开发出来的新产品。
第2个回答  2013-04-04
“出花园”是潮汕地区一种独有的成人礼习俗,年满15周岁(也有地方定为虚岁15周岁)的孩子要“出花园”。 不过各地习俗不同,有的地方只给女孩“出花园”;有些地方要先求神问卜,获知没有“忌讳”“冲撞”,才能举行仪式。

出花园中穿红皮屐和吃公鸡头的习俗,传说来源于明嘉靖年间潮州状元林大钦。
传说林大钦少时读书,买不起红鞋,便穿红皮屐。一天,他放学回家,见有老者抱着一只公鸡蹲在地上,旁边还有一对红联纸,一张没有字,一张写着“雄鸡头上
髻。”老者要求路过者应对,对得上可得这只公鸡,对不上者仅赔他一页对联纸。林大钦站了一阵,对曰:“牝羊颔下须。”对得好,老者将公鸡送他。回到家里,
他父亲将公鸡宰了,烫熟后砍了个鸡头奖励大钦,以示独占鳌头之意。后来,大钦果然得中状元,名扬天下。潮人以为这是个好兆头,在孩子入学时就给买双红皮
屐,给他抱大公鸡,孩子出花园时就给吃鸡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02-20
潮汕出花园的传说,来源于明嘉靖的年间潮州状元林大钦。据说林大钦少时读书,因买不起红鞋,便穿红皮屐。一天,你放学回家,碰见一位老人抱着一只公鸡蹲在地上,旁边还有一副红联纸,一张没有字,一张写着“雄鸡头上髻。”那位老人要求路过行人应对,对得上可得这只公鸡,对不上者仅赔他一张红对联纸。林大钦站了一阵子,对曰:“牝羊颔下须。”那位老人情不自禁地说:对得对,对得好!便将公鸡送给他。林大钦抱着大公鸡回到家里,其父亲高兴极了,暗自称赞孩子有出息,并将公鸡宰了,煮熟后,还把鸡头奖励给林大钦,并拍拍大钦的肩膀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要好好应读书,争取以后出人头地,独占鳌头。后来,大钦果然得中
第4个回答  2013-04-05
出花园   “出花园”是潮汕地区一种独有的成人礼习俗,年满15周岁(也有地方定为虚岁15周岁)的孩子要“出花园”。
  不过各地习俗不同,有的地方只给男孩“出花园”;有些地方要先求神问卜,获知没有“忌讳”“冲撞”,才能举行仪式。
  在澄海,父母采来12种不同鲜花,浸在水里给孩子沐浴,母亲给孩子扎上自己亲手缝制的新腰兜,兜里一般放着12颗桂圆和2枚“顺治”铜钱。
  出花园之日,成年的少年有许多拘束和讲究要遵守。现在,许多仪式内容有所简化。
  在汕头市潮阳区的关埠镇,出花园的孩子会收到红包,收到红包了,父母需给回礼,买些喜庆的东西送过去,包括食用油、白糖、饼等;这各家有各家的安排。
  潮安县要用12样鲜花泡水给出花园者沐浴;要换新衣,穿红皮屐,围新肚兜(肚兜里藏桂圆和“顺治”钱)——而且这一身行头必须是舅舅家送的;当日要躲在房子里。除拜公婆神,还要拜花公花妈。
  男出花园者,祭品中要有一只公鸡,女者用母鸡,要请亲族吃酒菜。
  澄海县风俗与潮安县大体相同。饶平县用榕树枝、竹枝、石榴花、桃树枝、状元竹、青草各一对合12样泡水给出花园者沐同时进食,祝贺出花园者“换上成人肠肚”,与童年告别。揭西县出花园者之家要给亲友赠送酵踝、鸡鸭,亲友回敬布匹。
  揭西县客家没有出花园风俗,但一些靠近“福老”地区的乡村受影响,也有此俗。
  当地客家的成人礼在21岁时举行,称过21岁生日,不叫加冠礼也不叫出花园。
  海陆丰地区也有出花园风俗。
  公平镇出花园者的年龄定在16岁。
  “出”指走出,表示孩子从此长大成人,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了。
  中国古代汉族男子15岁“束发”“成童”,即少年成年加冠礼在20岁,女子成年“及笄礼”在15岁;各少数民族男女成年礼的年龄各有不同,一般在18~20岁之间。
  潮汕有句俗语:“十五成丁,十六成人。”给15岁者举行成人礼,说明将成人岁数提前。
  潮汕地区过去的成人加冠礼,府县志多无记载,惟清嘉庆《澄海县志》有载,谓时在男子结婚之前,家人为其预备冠巾,冠巾由族长授予。举行仪式时,由赞礼的人致祝词,然后加冠。
  此俗仅在士大夫家庭中偶有举行,平民无此俗。
  女子则在将嫁时,用笄把头发簪上成髻,就是及笄,不论贵贱都这样做。
  在此之前父母要准备好各种糕点以便祭神,并要为孩子准备好新衣服在出花园当天穿。
  在当天,会广邀好友亲戚前来庆祝,在此时会将三牲果晶合凑成四件或八件或十二件,陈置在俗称“胶掠”(晾晒用的竹箕)上,请出公婆神的神炉祭拜,诉说孩子已经长大了,还会煮上十几个鸡蛋由孩子吃下表示吉祥。
  接下来就是请客人入席,摆上酒菜。
  在这其中会在出花园的孩子前面摆上一只鸡,其他人不能动。
  有条件的一般还会摆上很大的螃蟹,意为“拜蟹手足”(在潮汕话中的意思是手脚多动),即告别儿童时代。
  而且在出花园当天,孩子会一直很悠闲不能干活,最后一次由父母宠着。
  还有的那天要早早起床,穿上大红的新衣,还要穿红色木屐,连内衣也要大红色的。
  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要到家里来吃中饭。吃午饭前,出花园的孩子要先吃 1.猪大肠炒蒜 2.韭菜炒蒜 3.猪肝炒蒜 4.猪心炒蒜 5.春菜炒蒜 6.猪肺炒蒜 7.汤圆(一定要吃两个 好事成双)等共9种,拜祭的有三禽,要咬一下鸡头和鸡屁股,意为长大了。
  因为在当地,未满15岁的孩子不能吃鸡脚,因为人们认为吃了鸡脚的小孩手会颤抖,写不好毛笔字。
  然后大家一起吃饭。
  出花园这天不准把电话打出去,不能见生人,不能出门,凡事都要百依百顺,无论是孩子对爸妈说的,还是爸妈对孩子说的,都要说个“好”字,不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要拒绝,以图个好兆头。
  出花园中穿红皮屐和吃公鸡头的习俗,传说来源于明嘉靖年间潮州状元林大钦。传说林大钦少时读书,买不起红鞋,便穿红皮屐。一天,他放学回家,见有老者抱着一只公鸡蹲在地上,旁边还有一对红联纸,一张没有字,一张写着“雄鸡头上髻。”者要求路过者应对,对得上可得这只公鸡,对不上者仅赔他一页对联纸。林大钦站了一阵,对曰:“牝羊颔下须。”对得好,老者将公鸡送他。回到家里,他父亲将公鸡宰了,烫熟后砍了个鸡头奖励大钦,以示独占鳌头之意。后来,大钦果然得中状元,名扬天下。潮人以为这是个好兆头,在孩子入学时就给买双红皮屐,给他抱大公鸡,孩子出花园时就给吃鸡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