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各派传人

想可解更多京剧

一、梅派

梅兰芳创立的“梅派”艺术,是京剧旦行中首先形成的,影响极其深远的京剧流派。

“梅派”主要是综合了青衣、花旦和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在唱、念、做、舞、音乐、服装、扮相等各个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将京剧旦行的唱腔、表演艺术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著名梅派传人有言慧珠、杜近芳、梅葆玖、胡文阁、李胜素等。

梅葆玖,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幼子,梅派艺术传人,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团长。一九三四年三月二十九日,梅葆玖出生在上海思南路的梅宅,他是梅兰芳的第九个儿子,也是最小的一个。

10岁开始学艺,13岁正式登台演出《玉堂春》、《四郎探母》等剧,深得其父在艺术上的教诲和指导。

18岁开始与其父同台演出。他致力于梅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就梅派艺术的弘扬来讲,梅葆玖的影响力不言而喻,甚至对当今的京剧界来说也是举足轻重。

启蒙教师是王瑶卿之侄王幼卿,武功教师是陶玉芝,昆曲教师是朱传茗,后又师从朱琴心学习花旦。

常演梅派传统剧《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太真外传》、《洛神》、《西施》等。

梅葆玖嗓音甜美圆润,唱念字真韵美,表演端庄大方,扮相、演唱都近似其父。艺业精湛,基础扎实,在青衣、花衫、刀马旦、昆曲等诸行当技艺方面,均有较高造诣。

培养了李胜素、董圆圆、张晶等梅派后学。其中,胡文阁是其唯一的男旦弟子,而立之年投入梅派门下,苦学技艺。

多年来多次在国内外进行艺术交流和演出,为继承和弘扬京剧梅派艺术做出了一定贡献。1989年荣获美国纽约林肯美华艺术中心授予的亚洲杰出艺人奖。

二、俞派

俞派为清末武生三大流派之首,系俞菊笙所创立,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念、做和武打方面,以剽悍迅猛的风格著称。俞派的风格流传极广,影响大于其他武生派系。

俞派的风格流传极广,影响大于其他武生派系。所以后来的武生演员大多师法俞派。京剧泰斗杨小楼,武生宗师尚和玉都是俞门弟子。

杨小楼在继承家学(杨月楼)和俞派刚健灵敏特色的基础上,兼收谭鑫培、张淇林、杨隆寿、牛嵩山、姚增禄等名家的艺术特色,大力发扬“武戏文唱”的理念,形成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杨派艺术,被称为“国剧宗师”,和梅兰芳、余叔岩并称“三大贤”。

尚和玉主张武生表演要做到脆、狠、率,反对不顾剧情,只为讨好观众而卖弄技艺。他的表演恪守俞派规范,风格威猛凝重,尤以勾脸武生戏见长。

在表演中一招一式,朴实无华,形成为后人所推崇的“尚派”,晚年曾在中国戏曲学校任教,与王瑶卿、谭小培、郝寿臣等并称“十大教授”。

俞菊笙之子俞振庭,人称“小毛包”,承袭父业,主攻武生,以剽悍勇猛著称。但是技艺平平,唯有《金钱豹》颇具乃父风范,为抗鼎之作,风靡一时。

中年以后就不再登台,专门经营戏班,组建斌庆社,分大班和小班。大班遍邀名角,梅兰芳、尚小云、雪艳琴、裘桂仙、侯喜瑞、王少楼、王凤卿等等都曾搭斌庆社演出。

小班为科班,专门培养戏曲人才,名人辈出。计艳芬、朱斌仙、朱斌舫、孙毓坤、徐碧云、刘斌昆、毛庆来、谷玉兰、张永禄等都是斌庆社门下,李万春、蓝月春等也曾经在斌庆社带艺搭班。

俞振庭颇具戏曲组织天才,男女同班合演,开始演唱夜场戏都是由斌庆社首创的。

俞菊笙的外孙孙毓坤,为名武旦孙棣棠之子、杨小楼之义子、工武生,艺兼俞杨、扮相英武、技艺超群。被人称为杨小楼身后第一武生,晚年曾在北京戏曲学校任教。

电影《借东风》中曾饰赵云,虽然灵光一现,颇有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之意,令人赞叹。

三、程派

程派程砚秋创立,旦角,声情美永的艺术特色。程派的唱腔别具一格。他严守音韵规律,随着戏剧情节和人物情绪的发展变化,唱腔起伏跌宕,节奏多变,要求达到“声、情、美、永”的高度结合。

程砚秋大师创立的程派艺术在京剧界有着很重要的影响,现已传至第四代。从程砚秋大师到赵荣琛、王吟秋先生,再到当今京剧界有着重要地位的迟小秋、张火丁等优秀传人,使得程派艺术薪火相传,发扬光大,生生不息。他们为程派的发展乃至京剧的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1、王吟秋(1925~2001)

男,京剧旦角演员,生于江苏苏州

王吟秋在与程砚秋先生朝夕相处的几年里,受到程先生的悉心传授,深得程派艺术的真谛。他的表演严谨有法,恪守矩矱,精湛完美;身段舞蹈、做工分寸准确,举止有谱。

唱念吞吐考究,行腔刚寓于柔;四功五法头头是道。王先生特别着意于保持程派所独具的艺术风范,准确展现程派艺术特有的意韵,是程派艺术最具影响力的传人之一。

2、赵荣琛(1916~1996)

京剧旦角。安徽太湖人。

赵荣琛的嗓音亮而不失沉郁、凝重、清越高远;他的表演温文端庄、清淡静雅;他的唱念细致入微、凝重沉厚。对于纯粹程派戏,他唱得酷似乃师。

传统戏则能在严谨的规矩中表现出程派的艺术特色;至于自己创作演出的剧目,既保持了程派艺术的精华,同时还展示了他自己的艺术才能,创造了许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3、江新蓉(1927~ 2016)

1927年生于北京,6岁登台。

她扮相秀丽、噪音甜润,代表性演出剧目有《窦娥冤》《红鬃烈马》《骂殿》等,并代表国家多次赴海外演出,为推动中国戏曲走向世界作出了贡献。

江新蓉敬畏传统、勇于创新,排演了一大批京剧传统戏和新编历史戏,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对京剧程派艺术进行改造提升,是程派艺术的坚定传承者。在教学方面,她对学生和蔼可亲,倾囊相授技艺。

四、谭派

京剧谭派艺术是中国最早创立的京剧流派,谭派唱腔以委婉古朴而著称。一些著名的京剧艺术流派都是先学习谭派艺术后逐渐形成自己的流派。

谭派现在是六代嫡传,从谭鑫培、谭小培、谭富英,到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如果算上谭鑫培的父亲——老旦演员谭志道,共有七代从事京剧,这无论是在世界戏剧史还是京剧史上都是难得的。

谭鑫培:改革京剧唱腔第一人

谭鑫培是当时著名的老旦演员谭志道的独生子,流转到天津时,才六岁。他七八岁开始练功,随父跑水陆码头,十一岁入天津金奎科班,十七岁拜在汉派老生余三胜的门下,其后长期在三庆班演武生,兼武行头目,又拜班主程长庚为师。

光绪五年,即一八七九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结识了张二奎的学生孙春恒,看了他不少戏,受到很大启发。谭鑫培得诸谭志道音乐天赋的遗传,有“小叫天”之誉,他饶有兴味地对老生唱腔进行了磨洗和改造。

早期的京剧唱腔以高亢的气势为主,谭鑫培把直腔直调改得婉转多姿。尽管我们今天听起来,仍感到那么硬朗古简,其遒劲程度无人堪匹,但那时却被视为“颓靡”的“亡国之音”。

光绪十六年,谭鑫培四十四岁时,被选入清宫内廷戏班“升平署”,开始享受“内廷供奉”的殊遇。慈禧太后最爱点他的戏,“无谭不欢”。演毕,常赏以重金,还曾“亲赐黄马褂”。

京剧到了谭鑫培时代,完成了从草创到成熟的过渡,真正走上了艺术化的道路。他文武不挡,腹笥极宽,是老生艺术的集大成者,并为京剧舞台语音的湖广音规范奠定基础,还拍摄了我国第一部戏曲电影《定军山》。梅兰芳后来评价道:谭鑫培(和杨小楼)代表了中国的京剧。

于是,一些商人就开始在“谭鑫培”三个字上做文章了。他们伪造谭鑫培的假唱片,行销于市,导致谬种流传。

直到解放后,还有一些国家电台以这些当年“胜利”、“物克多”公司出品的赝品为真,不时播放,弄得一些爱好者,对谭鑫培产生了是否“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疑惑,真是冤哉枉也。

当然,对于后人类似的评价,谭鑫培本人也应负一定的责任。大约在谭氏六十五岁左右之时,百代公司请谭鑫培灌第二批唱片,谭鑫培为使“肥水不外流”,就让儿子谭嘉瑞操琴,司鼓也未请“老搭档”担任。

结果,蹩脚的伴奏拖累了谭鑫培,使他的演唱水平未能发挥,使这批唱片大为减色。

谭鑫培虽然做成了“伶界大王”的辉煌业绩,但他死得很惨。一九一七年四月,广东督军陆荣廷到京,大军阀江朝宗假东城那家花园为他办堂会戏,坚约谭鑫培出演。

此时适逢谭鑫培有恙,卧床经月,便以此婉辞。谁知江朝宗竟派来大队警察,把谭鑫培生拉硬扯到那家花园。

那天恰恰演的是“洪羊洞”,描写杨六郎从重病到死亡的一段经历。谭鑫培感同身受,心力交瘁,演到悲愤处,禁不住眼泪真的流下来。演毕回家,没多久就死了,时年七十一岁。

五、汪派

汪派是京剧老生“新三杰”之一的汪桂芬创立的京剧老生艺术流派。汪桂芬与谭鑫培、孙菊仙并称为老生“新三杰”、后“三鼎甲”。

他是程长庚的弟子,并为程氏操琴多年,继承了程长庚的艺术并有所变化、发展,形成了雄劲沉郁自成一格的汪派。

因汪派唱工要求嗓高、气足,所以传人不多,最有成就的是王凤卿,嗓虽略窄,但功底深厚,能较全面的继承汪派传统艺术。

老旦谢宝云、花脸刘永奎亦曾学汪。此外,北京票友邓远芳,天津票友刘叔度(兼学刘鸿升)、刘贯一(刘永奎子)等,也有一定成就。 

没有特别好的嗓音,充实的气力,便学不到汪派。王凤卿虽然是其主要传人,但到了晚年因为气力的衰退,就很难使观众欣赏他那“实大声洪”的气势了。私淑汪桂芬的是汪笑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梅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俞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程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汪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谭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3-27
京剧的流派及其创始人

京剧的流派习惯上以创始人的姓来命名。

京剧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是程长庚、余三胜和张二奎所创的老生表演的三个流派。后来又出现了谭鑫培、汪桂芬和孙菊仙为代表的老生三个流派。谭、汪、孙三人继承和发展了前三位的表演艺术。老生行当表演流派的第三代在继余叔岩之后,便是著名的“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和奚啸伯。小生表演中则出现了俞振飞、姜妙香等派。京剧旦行中以“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所创的四派影响最大,另外还有李多奎等。净行中的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各成一派。

谭派——谭鑫培(老生) 孙派——孙菊仙(老生) 李派——李春来
汪派——汪桂芬(老生) 刘派——刘鸿声 杨派——杨小楼
盖派——盖叫天 高派——高庆奎  言派——言菊明
余派——余叔岩 梅派——梅兰芳(旦角) 麒派——周信芳
荀派——荀慧生(旦角) 尚派——尚小云(旦角) 马派——马连良
程派——程砚秋(旦角) 裘派——裘盛戎

同光十三绝

清光绪年间,画师沈蓉圃以彩色绘制同治、光绪时期的十三名昆曲、京剧著名演员的剧装画像,传世以后,称为"同光十三绝"。画中绘老生4人:程长庚饰《群英会》之鲁肃,卢胜奎饰《战北原》之诸葛亮,张胜奎饰《一捧血》之莫成,杨月楼饰《四郎探母》之杨延辉。武生1人:谭鑫培饰《恶虎村》之黄天霸。小生1人:徐小香饰《群英会》之周瑜。旦角4人:梅巧玲饰《雁门关》之萧太后,时小福饰《桑园会》之罗敷,余紫云饰《彩楼配》之王宝钏,朱莲芬饰《玉簪记》之陈妙常。老旦1人:郝兰田饰《行路训子》之康氏。丑角2人:刘赶三饰《探亲家》之乡下妈妈,杨鸣玉饰《思志诚》之闵天亮。

京剧三鼎甲

即京剧三杰、京剧老三杰、京剧前三杰、京剧老三鼎甲、京剧前三鼎甲。指的是京剧形成初期,第一代演员中的三位杰出老生演员: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

京剧小三鼎甲

即京剧新三杰、京剧后三杰、京剧新三鼎甲、京剧后三鼎甲。指的是京剧第二代演员中的三位杰出老生演员: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

四大须生

京剧第三代的老生演员。随着时间 推移,"四大须生"的说法也有所变化。
20世纪20年代,最初的"四大须生"是指: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高庆奎,简称为余、马、言、高。其后高因嗓败,退出舞台。谭富英崛起,"四大须生"又演变为:余、马、言、谭(富英)。至40与50年代之交,余叔岩、言菊朋先后去世,杨宝森、奚啸伯相继成名,具有全国影响,"四大须生"即为马、谭、杨、奚,直迄今日。

南麒、北马、关东唐

南方的麒麟童(周信芳),北方的马连良,东北三省的唐韵笙,都是以做工老生闻名全国的京剧演员。其表演风格不同,各具特色,社会上习称"南麒、北马、关东唐",以表示对他们表演艺术的赞誉。

四大名旦

二十世纪20年代年京剧旦行先后成名的四位有代表性的演员: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大名旦在艺术上不断进取,表演、唱腔精益求精,各有独门剧目,蔚成流派。

四小名旦

继"四大名旦"以后,二十世纪30年代又有一批旦行演员脱颖而出。1940年,北京《立言报》邀请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四人合作,在北京新新大戏院演出两场《白蛇传》,四个人分演自己擅长的一折戏,各展所长,社会影响强烈。从此即被公认为四小名旦。

三大贤

在二十世纪20-30年代,京剧界的一种习称。三大贤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当时老生行中的三位代表人物:余(叔岩)、马(连良)、高(庆奎)。另一种更为普遍的说法是指旦行的梅兰芳、生行的余叔岩、武生行的杨小楼(又称武生宗师)三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hosting
第2个回答  2013-03-27
京剧流派太多了,生旦净丑都有很多派,而且还有很多派失传。流派最明显的是老生和青衣花旦,其他行当要么一派独秀,要么流派区分不明显老生最主要的有10大派:麒(周信芳)马(马连良)谭(分老和新两派,老谭派指谭鑫培,新谭派指谭富英)余(余叔岩)杨(杨宝森)高(高庆奎)汪(汪桂芬)李(李少春)唐(唐韵笙)奚(奚啸伯),目前经常演出的主要传人按次序有:陈少云(麒),张学津、杜镇杰(马),谭元寿祖孙三代(谭),王佩瑜(余),于魁智(杨,但也宗余),辛宝达、倪茂才、宋宝罗(高,其中宋先生年过90时仍能演出,另外黑龙江京剧院有一个高派演员,忘记叫什么名字了,还凑合),何玉蓉(女,在江西,老太太现在大概90左右,但还能演出,是汪派能拿得出手的硕果仅存的传人),李浩天(正宗后代,但是票友),唐小笙(唐),张建国,张建峰(奚,欧阳中石先生的弟子,欧阳先生是奚老亲传,但是票友)。其中马、杨、余派目前传人最多,影响也最大,高、麒、汪都徘徊在灭绝的边缘
武生主要是杨(杨月楼、杨小楼)派,直接传人全部故去,目前年近90的王金璐可算在世传人中的翘楚,80余岁时教徒弟,翻跟头还能亲自示范
小生主要是叶家一门,叶盛兰开创叶派,其子少兰继承
青衣和花旦主要还是五大派:梅(梅兰芳)尚(尚小云)程(程砚秋)荀(荀慧生)张(张君秋),目前经常演出的主要传人有:梅葆玖、李胜素、董圆圆(梅,梅葆玖为梅兰芳次子),孙明珠(尚派,但未拜师,目前也已经很少演出,目前尚派濒临灭绝),李世济、迟小秋、刘桂娟、李海燕(程),刘长瑜(荀),王蓉蓉(张)。其中梅派传人最多,而程派传人平均实力最强
老旦主要是李(李多奎)一派,目前活跃的赵葆秀、李鸣岩、袁慧琴都在其内,或稍有变化
净行一般没有流派的提法,而是以铜锤和架子分为两种风格,称派的只有裘(裘盛荣)派,目前当红名净孟广禄、邓沐伟都是嫡传,名票裘芸是裘盛荣之女,嗓音酷似裘盛荣,台湾的王海波也是嫡传,但不是很了解其现状。不在裘派内的另有尚长荣(尚小云之子)、杨赤(袁世海弟子)等
丑角主要只有萧长华一脉,因此不太分派
曾流传“无生不谭,无旦不梅,无净不裘,无丑不萧”,是言非虚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5
马派:张学津,朱宝光,冯至孝,安云武,朱强、高彤、穆宇;
谭派李崇善、马长礼 王平 谭正岩、韩胜存;
杨派:汪正华、李鸣盛、叶蓬,张克,于魁智……
余派:孟小冬 陈志清、王佩瑜、杜喆
麒派:高百岁、赵麟童、陈少云、裴永杰
言派:刘勉宗、严阵等。
奚派:欧阳中石、张建国、张建峰;
高派:李和曾、辛宝达等。
梅派:李胜素、史依弘、尚伟、王怡、郑潇
张派:王蓉蓉、薛亚萍、姜亦珊、张盼;
裘派的裘继戎、方旭;
赵派的常秋月、吴昊颐;
尚派的张云;
程派:张火丁、刘桂娟、迟小秋、郭伟、李丽;
荀派:孙毓敏、管波、朱虹;
李派老旦:赵葆秀、沈文莉、翟墨、康静;
叶派小生包飞;李宏图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