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月迹的?在寻月的过程中,我有怎样的心理变化?

如题所述

思考:通读课文,说说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文章重点是什么?
明确:
时间:中秋的夜里(第1段)
地点:中堂里(第1段)、院子里(第5段)、院门外(第28段)
人物:奶奶、我和弟妹
事情: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文章重点:寻月亮

思考:文章按照“盼月——寻月——议月”的顺序写月亮运行之迹。通读课文之后,知道作者详写的是寻月。那么,孩子们是在哪里寻月呢?月亮每时每刻都有什么变化呢?孩子们在寻月过程中的情绪又有什么变化?再次细读课文,找出有关内容说一说。
明确:
地点 踪迹 心情
镜中 白道儿——半圆——爬得高——满盈——亏——全没了踪迹(第3段) 失望(第3段)
院中 白光、玉玉的、银银的(第5段), 有桂树、嫦娥 羡慕、嫉妒、争执(第22段)
杯中 月亮是每个人的(第26段),一人一月,人人拥有,月亮入心(第24段“我们都看着那酒杯,果真里边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河中 哪一处的水里都有(第30段),处处都有 越发觉得奇了(第27段)
眼中 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第30段),哪个人眼瞳里都有,竟是这么多的(第30段) 都觉得满足了(第36段)
寻月踪迹:
屋内盼月→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沙滩议月

思考:作者写月亮,为什么要写镜子、写院子、写小杯、写小河、写眼睛,为什么不直接抬头看天上的月亮呢?作者这里用的是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化虚为实。写月迹,就怕写得太空灵。作者很巧妙地避免了这一点。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河中月、眼中月,凭借穿衣镜、院子、酒杯、河水、眼睛这一个又一个实体,空灵的月亮、月光、月色、月影,便一一呈现出了实实在在的月迹,也写出了孩子们起伏变化的心情。

思考:文章开篇写孩子们“什么都不觉满足”(“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第1段),结尾写“大家都觉得满足了”(第36段),这是为什么?
明确:
不满足——在孩子们眼里,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对于发生的任何现象,都充满了好奇,孩子们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们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
满足——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寻月的过程让孩子们明白:美好的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

思考: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欣赏到美丽的月色,感受到极大的满足。他们寻找的仅仅是月亮吗?
明确:
不是。孩子们追求一切美好的事物。“月亮是个好”(“好”,指美好的东西)。月亮美丽而纯洁,给人们都带来美的享受,因此,它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追求美好事物的过程。

思考:文章为什么以“月迹”为题?
明确:
“月迹”即“月亮的印迹、踪迹”。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的运行轨迹,也可以理解为孩子们的心理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其实就是寻找美的过程。

思考: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你有怎样的感悟?
明确:
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思考: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情感上有哪些显著的不同?
明确:
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常以月亮的圆缺比拟人世的盛衰,抒发伤感乱离,期盼团聚的思想感情,因而,常写的题材是闺妇思夫、征人思妇、游子思乡、家人思亲、分离思合,等等。由于以日为阳、以月为阴,因而,吟咏月亮的诗文一般缺乏阳刚之气,即使是豪放之作,也难免伤感之情。
不同之处:
第一,作品不是离人赏月,而是中秋之夜,弟兄姐妹团聚,且在长辈指引下共同赏月。
第二,作品是温馨、融洽、热烈、追寻、向上,而不是伤感、悲凉。
第三,作品有意识地把赏月与孩童的成长结合起来,随着寻月的进程,孩童的认知在发展,心灵在升华。

补充:
第一部分:(从“我们这些孩子”到“你们快去寻月吧”)写月亮匆匆来去。
第二部分:(从“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到“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写寻月过程。
第三部分:(从“我们坐在沙滩上”到“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写沙滩议月。

思考:文章充满童心童趣,不仅仅体现在“寻月亮”这件事情上,更体现在语言的表达上,请细读文章,找出你认为最富于童心童趣的语言进行品析。
(1)优美、生动、传神的词语;
(2)生动、形象的修辞:比喻、拟人等;
(3)饱含的深刻哲理。

明确:
镜中月: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第3段)
——“款款地”形象地表现了月的柔美、优雅。“溜”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调皮可爱。

“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第3段)
——“长了腿”、“爬”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调皮可爱。“渐渐”、“慢慢”,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冉冉升起,由亏转盈再消失的形态变化之美。

“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第3段)
——描写月亮由满而亏,最终消失的动态过程,写出儿童看月亮的仔细。一个“空”,一个“失望”,道出月亮消失后儿童的心态。

院中月:
“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第5段)
——“玉玉的、银银的”,把月光与“玉”、“银”联系起来,符合孩童们的视觉心理感受,既有形象,又有色彩,写出了月光的颜色美,月光的白。

“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第5段)
——“粗粗”写桂树的壮,“疏疏”写枝叶的稀,“累累”写花朵的多,叠词的运用充满童趣,富有韵味,衬出了月光的朦胧美。

“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第5段)……“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第10段)
——“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面面相觑”、“倏忽间”“好像”周身弥漫着“一种气息”,有“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自己就在月中,月桂就是庭桂。孩子们身临其境,月上、人间感觉沟通,进入了无比美好的境界。“袅袅”、“淡淡的痒痒的”写出了孩子们的美妙体验。

“有三妹漂亮吗?”“和三妹一样漂亮的。”三妹就乐了:“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第18至21段)
——对话描写,既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天性,又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杯中月:
“我们都看着那酒杯,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第24段)
——“浮”生动地写出了月亮轻盈的特点。“小小的”、“酥酥地颤”让“我们”感觉眼中的月亮是那么的惹人怜惜。

“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第24段)
——虚写,作者的表现手法含蓄别致,月亮不可能真在每个人的心里,它寄托着一个更为深层的含义:表达人们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

“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第35段)
——这句话富有哲理,说明人人都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权力,人人也都能够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

补充:
眼中月:
“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第30段)
——“噢”有出乎意料的意思,流露出惊喜之情。“它”指代“眼睛”。

思考:月亮在孩子们眼里究竟是什么?
明确:
“我”——“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第35段)
弟弟——“月亮是我所要的。”(第33段)
妹妹——“月亮是个好。”(第34段)
这三种说法各有特色:
弟弟、妹妹的回答含着喜爱、赞美、渴望之情。稚气的语言,显得拙朴而诚挚。
“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诗意的回答,运用比喻的修辞,长天为纸月为印,形象贴切,表明天空是我们的作品,天空是我们的财富,我们是天空的主人,我们拥有天空,我们拥有宇宙。

思考:文章中奶奶的话引起了寻月踪迹的转换,“奶奶”这一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月亮进来了!”(第2段)
“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第4段)
“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第26段)
“奶奶”是文章中的关键人物。中秋之夜,她给孩子们讲述美好的传说故事,她引导孩子们赏月、寻月,最终让孩子们得到心理上的最大满足,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因此,“奶奶”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没有“奶奶”这个形象,就没有孩子们的寻月、议月,也就没有孩子们心灵上的升华。

思考:这篇文章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和美感,你能谈谈自己的看法吗?
明确:
贾平凹的散文以朴挚著称,寄寓的情感朴实、真挚,语言运用毫不矫饰。
①儿化音的使用。
文章共有二十多处用了儿化音,使文章的语言有了口语化、方言的特点,读起来亲切自然。
②叠词的大量运用。
文章共有十多处使用了叠词,写,出了各处月光的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如:“款款地”:让人觉得月亮放佛一位美丽绝伦的少女迈着轻盈的步子缓缓走来,十分优雅。“玉玉的、银银的”:亮如玉般温润,如银般灿烂,两个名词用作形容词,也是一种比喻。“袅袅”:形容花香,将无形赋予有形,仿佛能看到花香在空气中弥漫、缭绕的踪迹。“疏疏的”:枝叶不是很繁茂,银银的月光从枝叶缝隙里穿出,影影绰绰,幽静柔美。“酥酥地”:既有形状上的“碎”,又有触觉上的“软”,一个酒杯中荡漾着的月影被写得似乎可以触摸得到,可以感觉得到。

思考:中秋之夜,一群孩子们在寻月,可以说,他们不仅是在追寻月迹,更是在追寻美!读完全文,你悟出了些什么道理呢?
明确:
1、生活中要时刻保持童心,才能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美。
2、要爱护童心,像文中的奶奶那样,鼓励、引导孩子去发现美。
3、正如法国雕塑大师罗丹说的那样,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因此我们要做个有心人。

文章抓住孩童的视觉和触觉来写,想象奇特,而又惟妙惟肖,如此高超的创造力,又非得有一颗童心不可,文章有一股浓厚的孩童生活气息,写月亮运行之迹,也写孩童心理变化之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3-29
寻月所见和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

在屋中的穿衣镜上看到了月亮,没多久,月亮在镜上消失了,孩子们很失望
孩子们跑到院子里寻找月亮,“满院子的白光”“玉玉的、银银的”月亮“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有桂树,有嫦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

善解人意的奶奶给每人一杯甜酒,指出每人酒杯中都有一个月亮,喝下去,月亮就在每个人的心里

寻月寻出了院门,在沙滩上、在每个人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他们陶醉在月色中,而且明白了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
小结: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
第2个回答  2013-03-29
不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