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人过年的习俗

如题所述

惠东春节习俗——人们过春节常称为“过年”、“过新年”,可见“年”既是时间单位,也是节日名称,是年与年之间的大节。年是我国民间古老而又最为隆重的节日,尧舜时称“载”,夏代称“岁”,商代称“祀”,周代起称“年”,沿用至今(其间只有唐玄宗、肃宗二帝时一度称“载”)。过年的时间自汉武帝时确定正月为岁首,即以正月初一为新年,因这一天是一年之首日,故又称“元日”;又因此日始于旦,所以也称“元旦”。辛亥革命后改行公历,以1月1日为元旦,于是原称为“元旦”的农历正月初一即改称为“春节”。这样,原意为春季或春天节序的“春节”,即成为农历元旦的专称,并为后人所沿用,但人们仍习惯称它为“年”。

春节为一年诸节之首,是一年之中最具喜气氛围的节日。此日子正之时(零点)一到,人们即在家中厅堂设案,摆上供品,燃香点烛,恭拜“天公”,敬祀祖先。是时爆竹喧天,家家户户开门迎春纳祥,俗称“开正”。但因燃放爆竹有伤人、费钱、污染空气等弊端,近年来,鲤城市区禁止燃放爆竹。清晨,全家人纷纷起床盥洗,穿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早餐合家吃面线加鸡蛋,吃蛋去壳,意在除霉气,迎吉祥,面线则象征福寿绵长。早餐后即出门走访邻居亲友,见面笑逐颜开,互道“恭喜”,俗称“贺正”。对登门贺正的 客人,主人心热情请甜:或吃糖果蜜饯,或喝甜茶咖啡,以示有个甜蜜的开端。是日街头巷尾、村前厝后,人来人往,喜气洋洋。

解放后,春节定为传统节日,放假三天,期间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使佳节气氛更加祥和、热烈。 80年代以来,机关单位和社会团体多于正月初一上午举行春节团拜会,殊不知此俗泉州古时已有。清乾隆《泉州府志.风俗志》引宋代郡志所载云:“元正贺礼,乡老相约聚拜,省往复之烦。郡守、县令率僚属会焉。旧于贡闱,后于承天寺,至淳祐间(1241一1252年)乃即泮宫。邻里则各于侧近庵宇,会集齿长,岁推一人,具酒果为礼。今此礼废。”诚一美俗,惜废于清,喜复于今。

作为一个节日,春节一般仅指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但与春节有关的民俗活动,却向腊月(农历十二月)和正月这两个月有所前伸和后延,时间长短,各地小一。在泉州,全民欢乐的气氛大致要延续到元宵,“十五元宵灯,十六煞了心”。其中又以初五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正如泉州俗谣所称:“初五隔开,初六舀肥。”初五后各就各业,农民也要舀挑粪肥,开始农作春耕。也有以初六力界,称“初五舀肥,初六隔开”。

正月初五这天,惠东的崇武,惠北的山腰,后龙、南埔等地,以及介于惠东、惠北之间的辋川村,还有一个只有其北邻莆田地区才有的特殊节日,其称呼各地叫法不一,或曰“吃大顿”,或曰“做大岁”,或曰:“无头节”,其由来各有个大同小异的民间传说,都称是明宗靖某年春节前,因倭寇偷袭,人们纷纷外逃,至次年的正月初五前,才先后回乡,于是就于正月初五这天补做“年兜”节(除夕),祭奠来不及逃难而惨遭倭寇杀害的亲人和抗倭捐躯的将士。清嘉庆《惠安县志.祥异》对明代嘉靖年间倭冠为患殃及惠安沿海地区的史实,有明确记载:“(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郡始有倭寇。三十五年,指挥童乾震御倭战几。三十六年,倭寇邑海滨诸乡。三十七年四月,倭薄(县)城,时城新筑,令林咸偕绅李恺、康惟心、张宇御之。……三十九年四月,倭攻崇武城,千户郭怀仁、朱紫贵失守。遂陷城,据四十余日,燔军民居,大掠而去(同书卷7《城池》则称‘焚毁杀掠殆尽’)”。可与民间传说相互印证。尽管有历史学家指出,明代倭寇队伍中也混杂有中国人,但民间的传统看法,普遍都是把这些倭寇视为来自海外的强盗。如果我们能对“吃大顿”、“做大岁”、“无头节”的节俗文化内涵加以认真的研究,在今天仍不失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而穿插在庆贺性节日中的这种习俗,虽然与整体的欢乐气氛形成极大的反差,但乐中思悲,却可以增强我们在和平时期的忧患意识。所有这些,也许就是上述习俗能沿承至今的一种合理解释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3-30
但愿能帮到你,希望采纳!
中国各地过年习俗
北京过年有段谚语:“(农历十二月,即腊月)廿三(日)糖瓜儿粘;廿四(日)扫房日;廿五(日)糊窗户;廿六(日)炖大肉;廿七(日)杀公鸡;廿八(日)把面发;廿九(日)蒸馒头;三十(日)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农历正月初五这一天叫“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做饭。正月初七日称“人日”、“人胜节”,或曰“七元”。春节期间,北京人爱逛庙会,大钟寺庙可以敲永乐大钟,白云观庙会可以摸石猴、打金钱眼,厂甸庙会可饱览古玩、字画、字帖、珠宝、翡翠等稀奇玩意儿和高跷、太平鼓、小车会、五虎棍等花会表演。
上海腊月廿四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庆新年由此拉开序幕。腊月廿五为诸神下界之日。按传统,各家各户里里外外掸尘扫除。廿六至廿九,家家户户开始磨粉、包汤圆、制年糕,准备新的衣帽鞋,并且买春联、年画和“门神”。除夕之夜,各家长幼齐集户内,在灯火下团坐一起同吃年夜饭,故名“合家欢”。年夜饭后,围炉守岁。至天微明,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堂上拜天祭祖。然后少幼齐向家长拜年,家长向小孩散给年前已准备好的压岁钱。
台湾称除夕为“二九暝”、“三十暝”,依农历十二月的大小而别。“暝”即岁暮之意。天色未晚之前,家家准备供品,像甜橘、甜米果(年糕)、“春饭(盛得尖尖的米饭上插上剪纸的春字)”、“压岁钱”等。还在大门后面竖放两根连须带叶的甘蔗,叫“长年蔗”。吃年夜饭“围炉”时,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炉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炉上贴有红纸书写的“春”和“福”字。年夜饭过后便是守岁。进入初一,人们就集合老少,用红白米糕来敬祀神明,祭拜公妈(即祖公祖婆),然后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香港除夕,家家户户在一起吃团年饭。团年饭的多数菜名都含有吉利的意思。吃过团年饭后,人们通常会到年宵市场去逛花市。大年初一,人们开始正式庆祝新年,贴春联(挥春)、年画,舞龙,舞狮等,还会走亲友拜年。
澳门年俗别有风情。“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过年从腊月二十八开始。除夕夜,守岁和逛花市是澳门人辞旧迎新的两件大事。守岁是打麻将,看电视,叙旧聊天;澳门在年宵兴办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橘,花开富贵,兆示着新年的美好前程。春节(大年初一)这天,澳门人讲究“利市”,以示吉利。“利市”就是红包,这天老板见到员工,长辈见到晚辈,甚至已婚人见到未婚人都得“利市”。澳门人把大年初二叫作“开年”,要吃“开年”饭,必备发菜、生菜、鲤鱼,意在取其生财利路。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