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姓始祖是谁?

刘姓始祖是谁?

得姓始祖:

刘累,尧之裔孙。早年,刘累曾向豢龙氏董父学豢龙之术。约公元前1879年,夏孔甲帝时,天降 刘累龙于今河南省临颖县豢龙城东南角龙荡沟处。孔甲派刘累到此养龙,长达7年之久。因刘累养龙有功,孔甲封他为御龙氏。后因一雌龙死,累把龙肉加工成美食,送给孔甲吃,孔甲享用后,感到味道鲜美,又向刘累求食,刘累怕死龙事发,孔甲追究问罪,便于约公元前1873年,迁徙到河南省鲁山县隐居,隐匿了原来的名字,改称“丘”,人称“丘公”,称隐居的地方为“邱公城”。孔甲知道后,不再追究,丘公改为刘累,刘累族人遂复姓为刘氏,中华刘姓遂繁衍生息。[1]
刘姓自汉朝以来多次建立大一统或地方割据政权,其中西汉(皇帝15人)、东汉(皇帝14人)为大一统政权。史书公认但未大一统的政权还有玄汉(皇帝1人)、南朝宋(皇帝9人)、蜀汉(皇帝2人)、后汉(皇帝2人),其它地方割据政权称帝者有十六国汉国-前赵(称帝5人)、夏国(称帝3人)、南汉(称帝4人)、北汉(称帝4人)、齐(称帝1人)、燕(称帝1人)等。还有自立为天子者史书记载有19人(西汉时的刘信、东汉之前的刘盆子、西汉钟武侯刘望、梁王刘永、新朝的刘子舆、东汉的刘文伯、西晋时的刘尼、西晋时的刘芒荡、襄国刘显、刘黎、南朝宋的刘义宣、南朝宋的刘子勋、南朝梁的刘静躬、北魏末年的刘蠡升、北周时的刘没铎、隋代的刘苗王、隋代的刘元进、隋末的大世皇王刘迦论、隋末唐初的刘武周)。  
刘姓自汉以来受封王爵、自立为王者历代大约有500多人(见词条“刘氏诸侯国”)  
刘姓自东周卿士刘康公开始,各朝及地方割据政权行使丞相与副丞相职权的100多人。(见百度文库“刘姓主要分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3-29
历史上正式见载于经传和正史文献的第一位真正的刘姓人物,是夏朝后期的刘累。关于刘累这个人,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神秘的传说。这些传说主要记载于《左传》、《史记》、《新唐书》和大量刘氏族谱中。据文献记载,刘累是帝尧陶唐氏的后裔。他的出生很奇特,一生下来两手手掌中就各有一个特殊的纹饰,看上去分别是"刘""累"二字。古代的人很迷信,刘累的家人认为这种胎记是上天的某种预兆,是神的暗示,因此就把这位新生的圣婴取名叫做"刘累"。有的族谱还认为,刘姓就是因此而产生的。在一部《清源 刘氏族谱》上还有这种记载,说是刘累生下来时,手掌中各有一字,字形是"卯在田上,系在田下"(一作"卯上系下,田在其中。"),因此取姓名叫"刘累",即姓 刘名累。刘姓的得姓就因此产生。这支刘姓也公开推刘累为刘氏肇姓大始祖。   其实,人出生时手掌或身体某一部分有纹饰是很正常的事,在今天这就叫胎记。而刘姓的"刘"字 ,在先秦时可能与"留"相近,甚至本来就是一个字,所以"刘累"既是刘姓的始祖,又是"留"姓的始祖。不过,刘累虽然有这样奇特的手纹,他也因此而取刘累这个名字,但刘姓的得姓却不是因他而始。刘姓的得姓,仍然应该以尧帝之孙式为始,刘累是帝尧陶唐氏后裔,也就是监明和刘式的后裔。刘累出生之前,刘国和刘姓本就已经存在。而且刘累本人也应该就是刘国的国君之子,他本就已姓刘(当然在当时还只是称刘氏而不称刘姓),此次因手掌有"刘累"二字而取名叫刘累,也只不过是仍旧以刘为氏罢了。并非因此改姓为刘。因此,我们可以说刘累是刘姓的第一个大显 祖(因为他是目前可知的有史可查的第一个刘姓成员),但不能称他肇姓始祖。   中国人的名字并非简单的符号,必有某种特殊的含义。"刘累"这个神秘的名字是一种神瑞兆示,与刘累后来的经历、他的特殊事业--御龙有关。   刘累所出生的刘氏族是原始时期一支崇拜刘斧、善于使用斧钺的部族。刘斧是当时人类征服自然的最重要的工具,而对人类最大的威胁莫过于那些巨大的猛兽。当时人们认为,在所有的动物中,又以龙是最神秘莫测的、人类最难征服的动物。直到春秋时期,人们仍认为"虫莫知于龙"。可以说,龙是动物界的代表,是动物之神。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祖先就干脆崇拜起龙来了。龙是一般人不能征服的,除了作为上帝之子的帝王外,就只有那些具有非凡本领的特殊氏族或人物,才具有征服龙的专门本领。作为远古时期最优秀的狩猎部族,刘氏族自然很希望能成为征服龙的部族。刘累诞生时手掌中有"刘累"二字,刘氏族的人便认为这正是神的暗示,即刘姓将要成为征服龙的氏族。原来,"刘"是一柄巨斧,喻含着征服和杀的意思;而"累"字本义是一种绳索,引申为拘系、捆绑的意思。这两个字合起来,就是一手执刘,一手执绳,要去征服、驯服龙的意思。   这就是神的旨意,这就是"卯在田上,系在田下"的谜底。当时,在中原大地上确实有一支擅长驯服龙的部族,叫做豢龙氏。这个部族属于当时的祝融集团,主要活动在鬷川(今山东定陶)一带。这个氏族自从帝舜时期就以擅长驯服,饲养龙而闻名于世,并一直受到中原舜帝政权和夏王朝的器重,也是王室用龙的专门提供者。   刘累因生下来时便有手纹的神瑞兆示,很快就被推为刘氏本族的首领。担负着神圣的使命,刘累年轻时就离开家乡,到豢龙氏族那里去学习驯服,驯养龙的本领。不知是有神的力量还是刘累自己聪明过人,刘累很快就学有所成,成为当时中原部落中小有名气的驯龙能手,并被夏朝王室召到宫中负责养龙。这时正是夏朝第14代君主孔甲在位。据说,孔甲是个昏庸无道的君主,他在位时不关心治国爱民,却沉醉于信奉鬼神方术。孔甲在位的第三年(约公元前1877年),从黄河和汉水中各得到一对雌雄双龙。孔甲准备用这4条龙来给自己驾车,但他自己却不会饲养。孔甲派人去找最擅长驯养龙的豢龙氏人,但没有找到。这时,刘累便毛遂自荐,主动请求承担4龙的驯养工作。孔甲对刘累的举动大力欣赏,立即批准了他的请求。最初,刘累把龙饲养得很好,孔甲对他的工作非常满意,于是颁布命令,正式任命刘累为王室驯龙官,并赐给刘累"御龙氏"的姓氏,宣布由他取代豢 龙氏的工作。孔甲又把颛顼之孙大彭氏所居之地--豕韦(今河南省滑县西南韦乡)赐给刘累作为他的封邑。至此,刘累的家族就由刘氏族演变成了御龙氏,族人世由刘邑(今河唐县)南迁到豕韦。但刘累的驯龙技术似乎没有学到家。过了4年,也即孔甲七年时,刘累负责驯养的4条神龙中,突然死了一条雌龙。刘累害怕事情被发现,干脆将龙肉煮熟,做成一道菜,派人送给夏王孔甲。不料这龙肉的味道还非常美,孔甲不知实情,吃了还大加赞赏,并派使者向刘累两次索求龙肉。刘累一不做,二不休,又把剩下的3条龙相继杀了。孔甲一吃不可收拾,不断派人向刘累求要龙肉。可是,龙是罕见之物,哪能随便就能抓得到的?刘累在3条龙都被孔甲吃了之后,因为找不到龙,这才知道闯了大祸,害怕事情败露后会族灭家亡,于是带着他的一部分族人偷偷逃离夏朝都城,适到鲁县(今河南省鲁山县)一带隐居起来。刘累的族人,从此一分为二:一部分随刘累迁到鲁县一带;一部分则继续留在祁姓刘氏族的旧地刘邑一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