痖弦《上校》赏析

如题所述

《上校》是台湾诗人痖弦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在这首诗中,诗人表现了战争中负伤的军官对于战争意义的荒诞感。下面,就让我们试着对这一首诗作一下解读。  在欣赏这首诗之前,我们有必要对诗人有一点大致了解:诗人1932年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县东庄的一个农民家庭。1949年8月,在湖南参加了国民党军队,并随之去台。1966年12月,以少校军衔退伍。在这长达十七年的军旅生涯中,诗人对战争有着切身的体验,因此,诗人对战争及其终极意义的认识和思考也异于常人,在这首诗中,可见一斑。  我们先来看这首诗的题目——上校,这是台湾军队校官军衔中的最高级别。上面提到,诗人的最高军衔是“少校”,那诗人为什么不以“少校”为题呢?在军衔上,“上校”是略低于将官的最低级别——“准将”的,在中高级指挥官中说服力是强于“少校”的。这种说服力体现在战争上,上校作为军事战争的指挥者,甚至是发起者,比一般的士兵热衷于战争,甚至说好战就是他们的本性。在这里,诗人借“上校”表达了对战争的彻底否定。  在第一诗节中,诗人写道:“那纯粹是另一种玫瑰/自火焰中诞生/在桥麦田里他们遇见了最大的会战/而他的一条腿决别于一九四三年”。首先,“玫瑰”这一意象就是很具象征意味的,其本身就充满着矛盾和对立。我们知道,玫瑰虽然看上去很漂亮,但却周身长满了花刺,如果要伸手采摘,难免为刺所伤。这就如同军人这个职业,在旁人看来,他们好像是无限风光的,特别是战功卓越荣誉等身的军人。可是,又有谁知道他们所经历的伤痛,又有谁了解他们无法言说的苦楚,就像诗人说的,他们“自火焰中诞生”,他们经过了战火硝烟的无情淘汰。“在桥麦田里他们遇见最大的会战”,这简直是一首迷你型的史诗,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在那蓝色的天际下,在那旷野上的桥麦田中,成千上万的军人却在你死我活地奋力厮杀,枪声、炮声响彻云霄,到处都是硝烟,都是炮火,都是鲜血……诗人凭借这句口语化的有限叙述,却展示出了一幅视觉和听觉的广阔画卷,在意境上把我们引向了无穷。对于一个军人来说,他们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有机会亲上战场而建功立业,为此,他们甚至忘记了战争可能给他们带来的痛苦。“而他的一条腿却决别于一九四三年”,理想和现实是多么的矛盾对立啊!“他”的一条腿就这么没了,可诗人却很冷静地用了一个词——决别,仿佛只是两个老朋友的重逢之前的短暂分离。“他”哪里知道,这只是“他”痛苦生活的开始,“他”以后的生活将因为少一条腿而陷入绝境。这是多么具有讽刺意味啊!  在第二诗节中,诗人写道:“他曾听到过历史和笑”。他曾听到过什么样的历史呢?他曾听到过什么样的笑呢?历史上无数的先辈已经用鲜血悟出并证明:战争是无知的,是没有意义的,是荒诞的,战争只不过是政治家玩弄的阴谋,而“他”,成千上万个“他”,只不过是政治的工具而已。可“他”呢,并没有醒悟,依旧固执地走上了浸染着先辈鲜血的不归之途。最终,他付出了代价,一生都无法挽回的代价。这时,他才仿佛记得,在这之前,“他曾听到过历史和笑”。“什么是不朽呢”?是军功吗?是荣誉吗?不,那些都已经成了过眼烟云,已经太遥远了,已经摸不着了。不朽的是他那条决别于一九四三年的腿,“是咳嗽药刮脸刀上月房租如此等等”,是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对立和冲突,是无知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这不是太具有讽刺意味了吗?可是即便这样,在“他”妻子为了全家生计而不停转动的缝纫机声中,“他”似乎还听到了当年战场上的零星战斗声,似乎还看到了战场上自己纵横驰骋的矫健身影。而这映衬出他现实光景的无限凄凉。这句诗真是神来之笔,既是白描,又是暗喻:战争似乎还在上校的头脑里不断地回忆着,而这正好发掘了人物的无意识。终于,“他觉得唯一俘虏他的/便是太阳”。一切都是空的,一切都是虚的,一切都是荒诞的。那永恒的“太阳”证明,他错了,他真的错了。  诗人曾说:“历来每次提出诗歌大众化的问题,并不是一般老百姓,甚至也不是一般的读者,而是本身自己读诗的写诗人。唐代元白就是例子。当诗人所写的诗连自己的同行都无法欣赏了解的时候,那应当检讨的是诗人本身,而非读者。”“从徒然的修辞上的拗句伪装深刻,用闪烁的模棱两可的语意故示神秘,用词汇的偶然安排造成意外效果。只是一种空架的花拳绣腿,一种感性的偷工减料,一种诗意的堕落。”作者用这首诗实践并证明,没有伪装的拗句,故示的神秘,偶然的意外,单是明白如话的叙述,单是口语化的语言,也可以营造出悠远的意境,表现出深邃的主题,也可以“用最少的字数表现最大的内涵,以有限表无限”。  “在历史的纵方向线上首先要摆脱本位积习禁锢,并从旧有的城府中大步走出来,承认事实并接受它的挑战,而在国际的横断面上,我们希望有更多现代文学艺术的朝香人,走向西方回归东方。”诗人做到了。这首诗充满了反讽、象征、悖论和隐喻,在众多的对立与矛盾后面,却含有无穷的张力。历史、现实、时代、个人、生存、命运以及战争等等,这些原本只能在“大河小说”或“英雄史诗”中表现的主题,在这不足一百字的小诗中却一一得到展现。意象、口语、抒情、叙事、戏剧性、寓言性、小说企图、反讽、意识流,这些众多的、分散于各现代汉语诗歌流派中的诗学理念却在这一首小诗中一一得以实践,这不能不说是痖弦显著的才能,就像本诗中所说的那样,“这真是另一种玫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