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物归谁所有~

民间收藏的文物一般是从哪个朝代开始额...

在中国一切领土以及领海内地下或者水下的一切文物都属于国家所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5-12
国家
第2个回答  2008-05-12
归国家所以。个人不得隐瞒和变卖。
第3个回答  2008-05-12
根据《国家文物法》规定,国土上勘探出来的任何文物都直接归国家所有,私人没有归属权。
第4个回答  2008-05-12
在当今我国博物馆里,新出土的文物资料越来越少,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发现和新出土的文物资料,观众很难在博物馆里及时看到。而文物考古研究单位科研经费不足,科研人员物质待遇偏低,又影响和束缚着文物考古工作的开展。由此,一个尖锐而敏感的话题一直在文物考古界被议论着:对包含中国考古学家辛勤劳动与智慧的出土文物资料收藏权到底归谁?最近,记者就这个问题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先生。

刘庆柱先生对记者说,我国博物馆所患的所谓“饥渴症”,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这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在文博考古界的一个矛盾。其实,解决这一矛盾并不复杂,出路就在于文物考古部门的深化改革。

刘庆柱先生认为,考古部门进行的考古发掘属于科学研究活动,国家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要求从事考古工作负责人要具有国家文物局颁发的考古领队资格,考古队的其他工作人员也要具备相应的考古学知识。这些要求是基于考古是科学工作,考古学家发掘出土的遗迹、遗物均系科学研究的结果,科研机构及其考古学家对其拥有不可质疑的知识产权。在我国,地下文物和土地一样,概归国有,出土文物的使用权属于考古发掘单位。这种使用权是建立在科研部门对其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之上的。至于博物馆进行社会公益性展览,可以通过“借展”形式运作,国外就一直是这样进行的。在出土文物的归属问题上,任何无视知识产权的做法都是不对的、行不通的。

刘庆柱先生强调说,在改革开放多年的今天,一方面,在“国家所有”的考古科研机构与博物馆之间,依然采取计划经济时代的“无偿”调拨科研成果——出土文物的做法;而另一方面,却将文物工作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管理,博物馆内所谓“重复”、“多余”的文物可以“有偿转让”就是明显一例。这显然是行不通的。

刘庆柱先生提出,治疗博物馆展品“饥渴症”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公益性文物展览,该“借”的文物展品就应该向考古发掘单位去“借”;非公益性的“盈利”展览,其文物展品该“租”的就“租”。这样,既能使科研单位该享有的知识产权得到保障,又使不具有科研成果(出土文物)知识产权的单位与人员得不到法律上本不属于其的知识产权所派生出来的那部分经济利益。
第5个回答  2008-05-12
国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