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说法均是正确的。这两个字意思相同,可以通用。
出自宋代官修《集韵》缫,或作缲、𦃐。
文字名称:缫、缲。
意义:煮茧抽丝。
夫人蚕缫,以为衣服。——战国 孟轲《孟子·滕文公》
又如:缫车(缫丝用的器具);缫盆(浸茧的盆)。
扩展资料
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详细记载了缫丝的过程:“凡茧滚沸时,以竹签拨动水面,丝绪自见。提绪入手,引入竹针眼,先绕星丁头(以竹棍做成,如香筒样),然后由送丝竿勾挂,以登大关车。断绝之时,寻绪丢上,不必绕接。其丝排匀不堆积者,全在送丝竿与磨木之上。”
译文:“等到茧滚沸时,用竹签拨动水面,丝绪自然漂浮起来。提起一根丝入手,引入竹针眼,先绕星丁头(以竹棍做成,如香筒样),然后由送丝竿勾挂,连上并蹬大关车。一根丝快完的时候,续上另一根丝,不必绕接。把丝排匀不能堆积,这个技术全在送丝竿与磨木的配合使用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 缫
都可以,只不过是版本不同。
出处:苏轼,《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原文: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译文:
枣花纷纷落在行人的衣襟上,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身穿粗布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太阳正高人倦口渴好想喝些茶水解渴。于是敲开野外村民家,问可否给碗茶?
扩展资料:
苏轼的人物评价: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
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
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
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参考资料来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