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教学中,怎样对学生思维进行有效训练

如题所述

  思维训练的内容很多,就语文教学来说,主要应包括如下几项:
  
  (一)、形象思维能力训练
  
  以形象思维为主是初中学生思维的特点。因此,教师应该发挥学生形象思维的力量,对比较抽象的字、词、句、段、思想,尽可能引导学生依靠形象思维去理解。解词、造句、阅读或作文,要包含直观因素,重视形象的感染,使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同发挥作用。有的课文刻画了生动感人的形象,教学时,一方面,要借助形象,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他们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要通过有声有色的语言,感知课文中鲜明、生动的形象,以促进学生思维、想象,激发他们的情感。
  
  (二)、逻辑思维能力训练
  
  初中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是一个逐步转化的过程。只有经历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导的思维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概括性为主导的思维形式,才能顺利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
  
  由于初中学生思维水平是在掌握言语和经验的过程中实现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他们的言语,尤其是书面言语,丰富学生的经验,特别是间接经验。要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进行多层次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的训练。比如从概括自然段到概括逻辑段,再逐步过渡到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训练。再如作文训练,教会学生在作文之前先根据中心列出条理清楚、简明扼要的提纲;教学写人的作文,让学生从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情感等方面去认识和评价,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阅读教学中,要借助重点词句,使学生领会其意义,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让学生从事物的发展、联系、变化中,合乎逻辑地去理解语言文字。
  
  (三)、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
  
  创造性思维就是人们常说的“举一反三”的能力。它可以促使人们在他人想法或已有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灵感,发展联想,提出各种创意、设想、甚至幻想、臆测等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就是解放创造力,发展潜能,集思广益,从中提出最富有实际应用人才,最富有远见的创见。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法是多方面的,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创造性想象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大胆进行创造性想象,把语言、篇章结构所表现的意义,形象地表现出来,让学生具体感受,做到有所感、有所知。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常言道“诗情画意,诗中有情,画中有意”。
  
  选入课本的诗歌和散文,正是由于充满了诗情画意,言虽尽而意无穷,才能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时我总是让学生驰骋想象的风帆,去开拓最美的意境。
  
  此外,阅读教学中的学生创造性地复述,表情或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结合阅读教学进行扩写,续写和补写等片断练习,作文训练中的假想性作文,愿望性作文等,都可以借助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鼓励并支持学生表现出的创造性行为和创造性意识。
  
  (四)、辩证思维能力训练
  
  辩证思维是在形式逻辑思维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级抽象思维,其主要特点在于用发展的、联系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认识事物。我国心理学界一般认为中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过程是:初一开始学习辩证思维的各种形式,初三是迅速发展的转折时期,高中阶段辩证思维逐渐占优势地位,直至接近成熟。不过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不无遗憾地发现,相当一部分中学生辩证思维能力远远不能适应学习的需要,在阅读或写作时,他们容易静止地、孤立地、片面地分析问题。尽管在思想政治课里,他们较系统地学习了唯物辩证法,但这种能力似乎未能顺理成章地迁移到语文教学中来。事实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不能期待坐享其成,我们必须强化辩证思维训练。这既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
  
  中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辩证思维内容。根据对部分课文和考试优秀作文的分析统计,教学中涉及的主要辩证关系有以下范畴:对立和统一、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一般和个别、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内因和外因、运动和静止、必然性和偶然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等。虽然语文课不同于政治课,但语文教学中的辩证思维应渗透于听说读写活动之中,引导学生实际运用辩证思维的观点去分析、解决问题,加强辩证思维训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7-20
日常教学中,怎样对学生思维进行有效训练
一、引发学习兴趣,营造思维氛围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它决定着学生愿不愿意去思考。要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必须营造出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减轻学生思想负担,轻轻松松地上好每一节课,也就是所谓的“乐学”。低年级可以依靠直观事物和动手摆学具来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图形认识的阶段,如果能用各种图形拼成机器人、花草树木等,以游戏的形式让小学生从中寻找特定的图形,在游戏中初步感知各种图形,再让小学生动手摆学具,用各种图形拼成自己喜欢的图形。这样的动手操作既锻炼了手的灵巧性,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是一种手脑并用的智力劳动。
到了高年级,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置数学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乘法发分配律时,一开始出示两组口算题:
(1)6×(5﹢4) 6×5﹢6×4
(2)9×(3﹢4) 9×3﹢9×4,
计算后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每组两个算式好像完全不同但结果却相等。为什么呢?一个大大的问号打在学生的脑海里,学生自然对即将新授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被诱发了出来,便会动脑筋去寻答案,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扩展。
二、引导全面观察,提高思维水平
观察能引起思维,引发创造。观察越全面越深刻,思维水平就越高。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重要的现象和本质。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引导学生观察:“等号两边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通过仔细观察,学生很快发现:两边的加法算式中有相同的加数,但位置不一样。教师适时点拨:“也就是交换了加数的位置”,学生恍然大悟。这样,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该数学的认识。
三、设计精巧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解答学生的疑问是教师的天职。我们要努力改变原先那种一味向学生单项灌输,让学生做作业也是以葫芦画瓢的做法。要设计更精巧生动的问题去激发学生的思维。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天提问,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于学生的提问,特别是那些看似幼稚的问题都要仔细研究,然后和学生一起探求问题的答案,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其次,教师要提出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少一些“对不对”或“是不是”的简单选题。如有一道应用题:“奶奶今年60岁,正好是小玲的15倍,小玲今年几岁?”学生解答出“小玲今年4岁。”接着提问:“明年,奶奶的年龄是小玲的几倍?”全班同学几乎脱口而出“15倍。!”我表示怀疑:“是吗?”沉默了几秒钟,教室里像炸开了锅。经过师生共同讨论,学生明白了:奶奶的岁数是小玲的多少倍年年会变,不变的是小玲与奶奶相差的岁数。
四、教给学生方法,培养思维方式
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思维训练也是这样,要交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思维的过程实质是形成概念、运用概念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将概念、规律和公式的形成过程再次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经历一个简单的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经历失败的考验,享受成功的喜悦。如在讲解除法规律“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每次都能除尽),等于这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时,我先从应用题:商店卖出15箱热水瓶,每箱4个,共收入780元,每个热水瓶售价多少元的两个解法中,抽象出等式:780÷15÷4=780÷(15×4)。然后出示:75÷5÷3=75÷(5×3) ○ 640÷2÷4=640÷(2×4)○840÷4÷5=840÷(4×5),让学生观察,在○内填上“=”“<”或“>”,通过不完全归纳发现规律并掌握规律。
第2个回答  2018-12-19

可以通过玩一些益智类的游戏来进行的!以下几种办法是我从火花思维的课堂学习的!

七巧板:七巧板的好处与用处简直是多不胜数,以下是七巧板部分的好处与用处:形状概念、视觉分辨、认智技巧、视觉记忆、手眼协调、鼓励开放、扩散思考、创作机会。

能够把幼儿对实物与形态之间的桥梁连接起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像力、形状分析及创意逻辑上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家长们广泛采用来帮助小孩学习基本逻辑关系和数学概念。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各种几何图形、数字、认识周长和面积的意义。

堆积木:积木有助于开发智力,训练孩子手眼协调能力,积木中的排列,接合,环形,对称等都对孩子的智力有好处。搭积木时,孩子一定要涉及到比例,对称等问题,这就有利于孩子数概念的早期培养。

归类游戏:这个游戏主要用到的就是扑克牌,玩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家长可以让孩子把相同的花色的牌归类到一起,一种是让孩子把同数字的牌归类到一起;

相似回答